鄒玉紅
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很多學生卻怕寫作文,寫作時總是困難重重,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成為普遍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寫什么”?(選取寫作材料),二是“怎么寫”?(寫作方法與技巧)。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愿望,讓學生“樂”寫呢?下面就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做好一切事最大的動力。”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老師是最善于培養學生興趣的人。小學生普遍感到寫作困難,甚至有的學生談“文”色變,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厭惡寫作,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寫什么,如何寫。針對這種情況,及時開展有趣味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性活動,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去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樂于寫,勤于寫,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物,寫自己最深、最真的感受,表達見聞感受的興趣和積極的情感,讓他們用自己的筆來描繪這精彩的世界,以此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樂于寫作。
二、引導閱讀,促使學生樂于積累
1.朗讀體會,深究詞句的精妙
《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是傳統篇目,我在教學時是這樣引導學生:師:請同學們默讀1、3、6節,哪些是寫母親行動的?哪些是寫母親的話?哪些是寫母親的神色的?邊讀邊做好記號,圈出重點的詞、句。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相機板書學生找到的重點詞語(躲、擋、撲、?、笑央求、我的那個、憔悴……師:好好地體會你所畫的詞、句的意思。邊讀邊想,從畫的詞句中你讀懂了什么?交流學習情況,品味關鍵字詞。讀母親。師:用簡練的語言回答,你讀懂了什么?生:從母親和兒子說:“聽說北海的花開了……”我讀懂了母親總是和兒子商量著來。生:我還讀懂了母親對孩子總是很小心。師:是啊,母親總是小心翼翼的,就怕觸到了兒子的痛處。生:我讀了母親對兒子的關懷。師:你還從哪些詞語看出母親對兒子的關心、呵護。生:“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生: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師:你們從母親的語言、行動和神色中讀懂了母親。如果有人問,什么是母愛,你怎么回答?引導學生說母愛就是一句句平凡的話語,母愛就是一個個平凡的動作,母愛就是一個個平凡的表情。母愛是一堆細節。師:讓我們來聚焦這個“躲”字。生讀“躲”字所在的句子。師:史鐵生把東西砸碎,母親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任憑兒子摔砸,透過這個“躲”字,你看出了什么?生:母親理解兒子。師;她會怎么想,怎么理解兒子呢?生:兒子的腿癱瘓了,他需要宣泄。師小結:一個“躲”字,讓人看到了母愛是理解。師:再來聚焦“擋”;聚焦母親臨終前的語言……這一堆細節告訴我們。母愛是理解,是呵護,是商量,是永遠的牽掛。難道母愛僅只這些嗎?不,所有的一切,讓我們說不清,道不明。母愛,太博大了。通過教師這樣的引導,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并且學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為今后的寫打下了基礎。
2.多元感悟,進行個性化積累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教師的分析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
3.積淀情感,深化積累的思想性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求真”和“做真人”,樹立遠大的理想,就是要追求真理,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對人類、對社會有用的人。小學語文課本為我們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優美的的思想教育文本。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優秀的革命傳統、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熱愛科學的思想等等,幾乎包含了所有的思想教育內容。在教學中,把握課文體裁特點,營造氛圍,激發情感,讓思想教育在感悟中滲透。我在教學時認真地去發掘其語言和情境的感情內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使之得到釋放,讓學生在一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激起他們積極健康的感情波瀾,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達到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也使學生發現寫作并不難,有的模仿,有的可寫。
三、依托文本,高效仿寫
挖掘教材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片段訓練,教學《荷花》一課,結合課文的描寫我設計了兩處練筆的機會,一處是“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可文章當中并沒有寫荷花都有哪些姿勢,只是寫“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在這一處引導孩子們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結合課件展示的畫面,說一說荷花的不同姿勢。孩子們稍有沉默便紛紛發表見解。另一處是“風過了,我停止了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我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這里的省略號省略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續寫這段話。孩子們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幼稚的筆尖流淌出飛揚的旋律。讀著孩子們充滿激情的語句,我真的好感動好感動!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暢游文本的字里行間,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達到心與心的溝通;幫助孩子們跳出文本,站在文本的肩膀上審視文本,汲取文本中的表達方法,舉一反三;引導孩子們展開想象,升華文本的內涵,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實踐性活動中應以活動本身的生動活潑的形式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活動為學生提供信息,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就掌握了寫作材料的過程。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發揮主動性越投入,占有的材料就越多,對客觀事物才能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也才有可能寫的具體。
當然,在作文教學中還有很多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內容,只要培養學生將自己的視野拓寬,多觀察,注意生活細節、人物的交往,從真實的作文做起,多給學生自己發展的空間,相信學生一定會從“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學生對寫作文害怕的情緒從而愛上習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