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盈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其綜合性旨在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認識這個社會,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實踐性則注重學生體驗、感悟社會,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周國平先生曾說過“德育是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則”,這與品德課程的性質不謀而合。同安的本土語言屬閩南語,閩南語不僅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而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一。它的故鄉在廈門、漳州、泉州地區,而率屬廈門的同安位于閩南金三角正中心,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同安人安守本分的性格特點等因素保存了最正宗的閩南語口音,同時也保持了古漢語的諸多特征,因此我們又稱其為“同安話”。筆者作為地道的同安人,執教的學生90%以上是外來子女,剩下10%不到的當地學生也漸漸不會講同安話了,而當前品德教學普遍存在以教科書為主,忽視本土教材,缺失融入閩南文化等問題,筆者希望發揚同安話的獨特魅力,激活品德課堂。
一、引同安方言,增加課堂趣味
同安話作為本土方言,深受當地人的喜愛,成為當地人交流溝通的最常用語言,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中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一種他鄉遇故知的情懷。在教學中,使用本土語言—同安話,既增加本地學生的認同感,也讓外來子女感受同安話的博大精深。俗話說“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引用同安方言,成功地增加課堂趣味,為接下去的教學活動作了很好的鋪墊。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外來學生會帶著這樣的學習熱情與自己的家人分享,學習簡單的同安話日常用語,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更好地適應周邊的環境。
二、觀本土戲劇,融入曲藝文化
戲劇是人們平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歌仔戲作為廈門戲劇的代表,延續了閩南戲曲歌樂的藝術特點,也一脈相承博大精深的閩南文化,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歌仔戲使用閩南語唱腔、與閩南風俗相同,引自民間歌謠,吸收其他劇種曲調,并從人們生活中取材,因此活躍在閩南人生活的舞臺上。例如,著名的歌仔戲曲目《李靖斬龍》《精忠報國》等根據歷史改編,呈現英勇、忠誠的精神,大部分歌仔戲傳遞著正能量,從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民的價值判斷,這也是歌仔戲能夠生生不息的另一個原因。學習《鄉風鄉俗》一課,課前先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自己家鄉獨特的風俗文化,預設通過課前工作,學生已經對歌仔戲有所了解,教師播放歌仔戲的視頻,加深學生對閩南傳統戲曲的認識,遷移已有的知識經驗,回想自己生活中與它似曾相識,引導孩子在全班交流,通過本地學生介紹當地習俗如廟里菩薩生日、大戶人家結婚生子等,講究的村民會在村里的戲臺擺上幾天大戲,這幾天就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了,成群的孩子把小攤販圍得水泄不通,開心地挑選上面的商品,老人們早早地就拿椅子占據戲臺最好的位置,大人們忙著準備拜拜的貢品……外地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了學生,既了解戲曲文化又能更好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耳畔回響著歌仔戲的咿咿呀呀,歌仔戲它傳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僅唱出了本地人的心聲,而且感化著外地人。
三、學民間藝術,傳承本土精神
談到具有同安特色的民間藝術,不得不提同安車鼓弄,2007年8月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車鼓弄是一種流傳在閩南地區的集說、唱、演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一頂橋,兩人弄,六人舞,還有八個在搗鼓”“三步進、三步退;弄過來,扭過去”這是車鼓弄最經典的寫照,車鼓弄多取材于民間生活,表演者將生活中的平常事作為題材搬上舞臺,取之生活,高于生活,用最簡單、直白、幽默、滑稽的表現方式,表達真誠、質樸的情感,舉手投足間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但受現代化娛樂方式的影響,青年人對傳統的閩南文化和民間藝術漸漸失去興趣,為了保護和傳承車鼓弄,地方政府開始重視培養接班人,舉辦了相關的文化藝術節。
四、唱閩南童謠,促進社會發展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這些極具特色的閩南童謠承載了大多數兒童的童年夢想,熟悉的“嬰囡嬰嬰睏,一暝大一寸”陪伴了多少兒童熟睡的夢鄉,以前的兒童漸漸長大了,會流利地說一口同安話的卻很少。借機在品德課上提供給學生展示唱響閩南童謠的舞臺,教師選擇比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唱響課堂,比如學生比較耳熟能詳的《天黑黑》,教師先示范一遍“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辿鰡鼓,咿呀嘿都真正趣味……”,然后解釋童謠大意:快下雨了,爺爺拿著鋤頭本打算挖芋頭,結果挖到了一條類似泥鰍的魚,面對這條上天饋贈的禮物,大家歡天喜地地回家了。歌詞取材于生活,滲透快樂就在我們身邊的理念,在學生理解歌詞大意的基礎上,教授孩子唱童謠時配上相應的動作,自娛自樂,課堂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落下帷幕,學生在唱閩南童謠中感受同安方言的魅力,感受到濃濃的家鄉味道,對于外來學生來說,同安雖不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但閩南童謠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快樂成長。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因此教學時我們應該深入挖掘學生的生活,語言是人們溝通的方式,對于同安的孩子們來說,同安話是他們的第二母語,對于駐扎在同安的外來人來說,同安話是他們拉近與當地人距離的一種技能,因此以同安話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激活品德課堂,促進學生更好適應社會,這是一條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