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香
當今社會,小孩子的生活貌似幸福、快樂、自由,但對學習興趣卻越來越差,教學質量多年不見起色,農村學生的學習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現狀令人擔憂,小孩子的成長需要社會、學校、家長三方面配合才能夠有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當今形式,農村里的家長不得不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把孩子你就交給年邁的父母來撫養,小孩子需要什么?就用所謂打工錢來滿足孩子的欲望,認為那就是愛。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小孩留在鄉鎮或村屯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兒童,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時間很少,和父母聯系也很少,小孩的親情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缺乏親情體驗與親情的友愛,久而久之對學習缺乏信心,討厭學習,作為一線老師,如何才能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呢?。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一、樹立榜樣,家長對學習要表現出興趣來。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f明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使學生會學、愛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最有效的途徑。
二、從與留守兒童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培養學習興趣
留守兒童缺乏家庭的溫暖及相應的教育,學校的教師要給學生自由,讓學生自由的表達思想,對其行為不限制,老師做到學會去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個有優點的孩子,帶著“放大鏡”去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及缺點。在學生犯錯后,就千萬別大發雷霆,以暴制暴,如果這樣,結果只讓學生養成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厭學,討厭老師,作為老師,我們只能寬容學生,并加以耐心教育,學生不僅承認錯誤,還感激老師給他機會,教師只有愛學生,才會不放棄,不拋開。
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必須以師生相互認知和了解為基礎,了解和認識學生,是教師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實表明,對學生了如指掌,是教師施教成功、與學生和諧相處的基本條件之一。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和了解,則往往是學生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學生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同時帶有較強的“親師性”。如果他們比較喜歡哪個老師,他們就會比較喜歡該老師所任教的課目,會花力氣、花功夫去學,成績自然就比較好,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個教師,那么他們就會不喜歡學該老師所任教的課,甚至產生消極抵觸的心理,成績自然一落千丈。因此,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不能靠一時的“做秀”是來打動學生,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真心交流,用真誠贏得學生。把自己塑造成學生心目中一個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同時,對于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在批評的時候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要在不傷他們自尊心,不侮辱他們人格的同時,讓他們從內心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是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學生才會真正的從心里接納你,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庭教育的缺乏是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困難的誘因,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如對孩子的教育,性格及習慣的培養??赊r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及缺乏,使留守兒童的成長受到了影響,父母長期在外,平時缺乏溝通,造成親情冷漠,孩子與父母相對疏遠人,親情教育基本喪失,隔代教育質量不高,溺愛相當嚴重,對孩子放任自由,物質滿足取代了精神需求。導致留守兒童厭學人數居高不下。
三、從德育教育中提高留守兒童的想學習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眰鹘y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比較呆板,黑板加粉筆,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學生的地位消極被動,教學氛圍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片、模型、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課件等來豐富課堂教學。
同時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的好與壞將會影響到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評價得好,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識;評價不得體,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失去信心,對于積極性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避免直接的否定評價,應采取得體、鼓勵性的評價。學生答題正確時,要加以鼓勵,如“你真棒”“very good”;出現錯誤時,應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應善于啟發誘導,如“你思維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說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動腦筋,下次再接再厲”“大家起來幫助他。”等。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留守兒童都是親屬或老人在家照顧,缺少父愛和母愛,性格孤僻、任性、自卑而抑郁,導致孩子人格畸形,作為教師,要盡可能關注留守兒童的人格養成,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育好人。
四、關注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靈魂
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作為老師要及時與學生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正確解決引導,對一系列弄不清楚的問題,老師要去追問探討。愛是教育的前提,有愛的教育才會使學生學習愉快,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造成的,又是學生自身因素造成的,這需要社會共同關注和重視。學習興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努力形成的結果,只有持之以恒,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才可能走上正軌。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正向的,是探索知識的動力,點燃智慧的火花。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趣,學生的學習才會主動、積極、熱烈。反之,若沒有興趣,學習將成為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