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
“教學生活化”觀念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尋至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運動通過抨擊宗教神學對人的壓抑,宣揚人文主義, 開啟了教學生活化的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與生活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許多教育學家紛紛將生活作為教育的功能和目標。近代,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如今教育回歸生活已成為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在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已經成為我國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大重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在推進數學教學生活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等都在強調,教育要貼近生活的實際,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相關的理論研究也頗有成果。但在實踐中卻仍然存在諸多誤區,許多教師對教學生活化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我國目前初中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幾種表現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兩個層面。在教育理念上表現為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理解不深,在教學內容上表現為生活元素形式化。
一、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理解不深
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雖然嘗試在課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但最終目的不是學以致用,而是以考試,以分數來作為教學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目標,忽視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分析、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實際上是“重數學,輕生活”的教育理念的體現。這種只注重應試考核而忽視數學實用性的做法非但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意識,反而會讓他們感到數學是枯燥的,單純為了學數學而學數學,與素質教育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
對理念的認識偏差還表現在“重生活,輕數學”。有些教師為了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增添了很多沒有意義的情景設計,并沒有做到正確的引導。
二、生活元素形式化
1.生活化素材與數學概念的關系
在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中,有的教師隨意引進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原型,盲從“數學源于生活”的信條,而忽略了“數學不是生活的簡單反映,而是生活的抽象與概括”,導致選擇的生活原型與數學概念的內涵不相符。若以此作為數學思考的基點,勢必異化數學本質,偏離教學目標。生活素材并非數學概念的類比,而是數學概念的表現。類比,固然是一種方便交流和理解的方式,但它也會為表達增添遠離真理的風險,在教學中甚是如此。例如,在“倒數”的教學環節,有教師將其比作“倒著說話”“倒著走路”,雖然形似,但神不似,完全脫離了“倒數”的數學本意,這種生活元素的引入對學生的學習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2.生活化素材與生活實際的關系
此處所說的生活實際指的是初中學生所接觸到的生活實際,必須要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素材與生活實際相契合是素材得以運用的前提。有的教師所引入的生活素材雖然包含生活元素,但是要么偏離生活實際,要么成人化嚴重,這些都無法達到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比如在學習“百分數”時,以銀行存款利率、稅率等為素材便極有可能超出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與他們的生活實際不符,反而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純粹構建數學模型、脫離實際的素材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入生活化素材,加入怎樣的生活化素材必須要充分考慮受教育群體的生活實際,這樣才能發揮教學生活化的作用。
3.非數學元素與數學元素的關系
生活化素材往往蘊含著數學與非數學等眾多元素。在現實的生活情境粉飾下,非數學元素更易為學生所感興趣,往往會沖淡甚至擠兌內在的數學元素,進而失去數學味。而事實上,引入生活素材的根本目標是為數學教學服務的。生活情境中蘊含的內在數學內容才是數學教學目標所及的。數學教學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為主,非數學元素僅僅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手段,雖然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數學教育過程中非數學元素仍然應當處于次要地位。引入生活素材時不能使非數學元素喧賓奪主。
4.生活經驗與數學思維的關系
一個完整的認知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而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雙向建構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意義。數學生活化是讓學生能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理解數學,但并不意味著生活就是數學。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所引入的生活素材太過程式化,會導致學生跳過數理思維,而直接根據日常生活的事理經驗得出結論,這與數學學習的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教學內容上一定要注意,所引入的生活元素應當能夠準確涵蓋學生所要學習的數學規律,同時避免生活經驗對數學思維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初中數學的新課程改革應當特別重視重視教學生活化,從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兩個層次入手,一方面提高一線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質,另一方面提高教材和相關基礎設施的質量。使數學教學走出誤區,實現真正的教學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