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續昌
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平時老師在教學中最難教,學生最難學的一個內容。從一二年級的寫話到三至六年級的習作,語文課程標準都做了明確的要求。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要根據習作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設計一些科學、新穎和帶有靈活性、啟發性的教法,從而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依據教材,開展形式多樣的訓練
新改編教材中的自作訓練已不再是死板的全命題作文,它既有靈活自由的命題要求,又有新穎多樣的作文形式,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自由選擇習作的權利,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欲望。教師可以根據習作的內容和要求開辟新的形式各樣的作文訓練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學生的作文生活。如進行編詩歌,創作童話,日記書信、相聲等,在這些形式中,學生的各種語言都得到了靈活訓練,能很好地提高寫作興趣。
二、親近自然,激發創作靈感
習作關鍵要有內容可寫,自己接觸的東西或實踐過的事情寫起來才得心應手,才能寫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寫作文我們一般要求學生寫真事,抒真情。農村的小學生和城里的小孩比起來見聞太少,接觸的東西也較少,但我們可以利用農村獨有的條件,讓學生去親近自然,去實踐,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如游覽家鄉的山川,組織學生去踏青,組織學生種校田等感受勞動的快樂;組織學生去春游,自己去野外做飯,既鍛煉生存能力,又豐富同學們的生活。盡量利用獨到的學習、生活、勞動等環境優勢,提供學生豐富的創作題材。
三、聯系生活,樂于習作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教師可經常安排學生在生活中觀察事物,展開想象,創造自身語言。我們學校的學生從學前班開始就住在學校里,教師可利用平時或周末的時間讓學生親自去做些事情,如掃地、燒飯、喂豬食、洗衣服等。要讓學生親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過程如實地、具體地寫下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學生對這樣有趣的實踐作業,特別樂意接受,而且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熟練地掌握做家務的小竅門來表現自我。
四、多讀好書,積累好習作的素材
習作并不是你有了內容就能把文章寫好,作文教學應在引導學生多看自己喜歡的課外書上下工夫。農村大部分小學生因為家庭困難,而且離城較遠,附近又沒有書店,所以自己買書來閱讀的太少,而且許多家長認為讀課外書是浪費時間,不支持學生去讀,所以老師應該多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室里的圖書,擴大閱讀,積累好詞佳句,學以致用,提高寫作水平。尤其是習作前更應強調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搜集信息,積累豐富的感性素材,習作時就不至于“難為無米之炊”了。平時教師可選用具有鮮明時代性的一些報刊、雜志介紹給同學們,指引學生一些閱讀的方向,也一定程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五、修改習作,提升能力
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改”包括自己改和別人改。只有反復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的語句、段落、情節改美,使文章生動感人,所以從學生的自改習作能力的強弱可以看出學生習作能力的高低。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學生修改習作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小學習作教學都是“學生習作教師改”,學生基本上按照老師的規定完成習作,做完交給教師就萬事大吉。而且習作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最頭疼的問題,常常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老師一提要求字數時,大部分學生就發出一片“啊……”無奈聲。好不容易拼湊出來,卻感覺記流水帳,而且語句也不通順。有些同學不知道怎么改,有些同學干脆不改,在作文本發下來后匆匆看看老師寫的評語和等級就放置在一邊了。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要求學會修改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可見,修改習作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環節。如教師示范,學生自改,互相批改等形式,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同時也能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六、激勵評價,讓學生體會到快樂
第斯多惠說:“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習作一旦完成,教師需要及時鼓勵。特別是教師適當的幫助和鼓勵,更能誘發學生的創作動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激起學生奮發向上的創作精神。小學生喜歡表現自我,容易從成功中品嘗到寫作的樂趣。根據這一特點,教師要多動腦筋、多表揚、少批評,上好作文指導課,寫好作文評語,積極創造條件,想方設法滿足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對習作產生興趣。
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但是只要我們注意方法,持之以恒,相信學生的寫作能力會不斷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