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玉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對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語文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談談幾點體會。
一、語文教學中進行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關愛和精心培養教育下,都具有聰慧、能干等優點。但由于家庭條件的優越和父母的嬌縱,他們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諸如個性強,自私和嬌縱任性等性格缺陷,特別是以自我為中心最為明顯。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就要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提高他們的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在學習《偉大的悲劇》這篇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然后讓他們概括出文中所寫的悲劇是什么,為何說它是偉大的?接著,我就引導學生抓住主要信息概括了文章的梗概,,讓學生總結出悲劇的偉大在于斯科特這一探險隊具有為集體甘愿犧牲個人的團隊精神。又如,學習《登上地球之巔》時,我讓學生歸納登山英雄登山時遇到的困難,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登山英雄之所以能戰勝困難,主要是依靠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因此,我就趁學習這些文章之機,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在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校教育總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愛國主義教育又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題,而且,語文學科中又蘊涵著豐富的愛國主義因素。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明白課文對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里的語言,表情,動作,服飾等方面的描寫,主要是表現出他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了解到文章對主人公小費郎士上課前后心情和態度的變化的描寫,是為了使他們明白小費郎士在國家淪陷之際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然后針對學生熱愛外文不重視國文的現象進行討論: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最后啟發引導學生:在和平生活的當今社會里,我們又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和親身體會,談談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熱門話題,要搞好環境保護就要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因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就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在學習《黃河,母親河》的綜合性活動上,我先讓學生搜集資料,了解造成黃河斷流和水污染的原因,從而啟發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可以保護自己的家園,引導學上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牽動身邊的人,共同達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在社會上能有所作為,達到事業成功,那他一定富有強烈的責任感。但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總出現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如果他們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挑起國家所賦予的重任。所以,我們就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教育,增強學生的責任認知。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說說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并要求學生結合實際情況談談自己的體會,提高他們的責任認知,培養起他們的責任感,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傳授知識外,更應滲透德育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