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潤艷
長期以來,一提到識字,低年級的學生就喊冤,家長就頭痛,老師就搖頭,為什么?因為漢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系統,學生對漢字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心理適應過程,許多年以來,小學的識字教學都是用一種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那如何避免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中的枯燥乏味呢?這些年來我從事低年級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嘗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創設情境,激發欲望
在識字教學中,單純的識字會讓學生感到比較枯燥乏味,而六七歲的小孩子,特別活潑好動,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如果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情境,總能激發他們的熱情,從盡快地、全身心地融入識字教學過程中。如《小書包》一課,我利用多媒體再現文具店圖景,創設一種買文具的情境,課室里擺放著各種文具和相應的詞卡,讓學生在文具店里逛一逛,選一選這些商品,認一認詞卡。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中,識字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著。《影子》一課,我利用一段拍自學生課間在操場上玩“踩影子”游戲的場景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歡笑聲中認識了生字,知道了影子與陽光的關系,同時也學會了課文。
二、形式多樣,增強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這一問題,通過實踐,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方法是讓學生進入“游戲王國”,在輕松愉快的玩耍中記住字形。因為低年級學生都喜歡玩游戲,所以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識字,寓教于樂,學生會對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他們最怕呆板、單一的教學形式,就如我們吃東西一樣,一種東西再好吃,如果天天吃同一個做法,也會厭煩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變著法子給學生“換口味”,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快樂列車
這是檢查復習生字的好方法。我拿著有關的生字卡片,讓一列列學生一個接一個地認讀手上的卡片,開動“快樂列車”,開得又快又好的列車,同學們掌聲鼓勵,“卡殼”的同學就讓他唱支小兒歌或背誦一首小詩。這樣,孩子們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2.擊鼓傳花
這是學生百玩不厭的小游戲。我將有關的生字卡片發到學生手里,讓他們在鼓聲中傳遞卡片,鼓聲停止時,手拿卡片的學生就要站起來教大家讀那個生字,不會讀的可以請其他同學幫忙。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找到了學習上互助的伙伴,學生都興奮起來,思維漸漸被激活。
3.摘果子
這種小游戲很受學生的歡迎,也可以叫做“采蘑菇”“摘星星”“撿貝殼”或“趕小鴨”之類,視所做卡片的形狀而定。在學完生字后,把做好的果子(生字卡)粘在小樹上,第一次可正面粘,讓學生看得見生字,第二次可反面粘,讓學生看不見生字,增加難度。每個果子中間寫一個生字,讓學生上講臺選一個果子,然后大聲地讀出來,讀對了,大家跟著大聲讀;讀錯了,大家就不要出聲,臺上的同學就請自己的朋友幫忙。每當做這個游戲,學生總是爭先恐后,臺上的聲音是那么的響亮,神情是那樣的開心和滿足,臺下的也不甘示弱,總是回應更響亮的聲音。
4.我會猜
也可以叫“猜一猜”或“猜字謎”。如要學“雨”字了,我讓學生猜一猜“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河里看不見”指的是什么?在學了“出”字后,我就打字謎“山上有山,山外山”;在學了“園”字后,我就出題:“一元放進大口袋”……“猜字謎”作為一種古老的游戲,不僅使孩子在愉快的游戲環境中有效地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還能讓學生發現知識的規律性,促進科學記憶的發展。
三、教給方法,培養能力
古人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漢字雖然千變萬化,字字都有差異,但它卻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特別是對于形聲字,它占了90%以上,我根據漢字的構字特點,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如加一筆:了——子、木——禾、大——天;加部首:十——葉、土——肚、田——苗;減部首:完、園——元、漂、飄——票;換部首:底——低、油——郵、橋——轎、線——錢;找朋友:禾+火=秋、禾+少=秒、火+丁=燈……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積累了識字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主動識字的愿望和能力。
四、承認差異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有的學生一節課就可以學會十多個生字,而有的只學會三四個,不同的學生,他的學習速度、學習進程也大不相同。我在教學中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我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識字的樂趣,不說“你錯了!”“你怎么老錯呀!”“真笨!”之類挫傷學生積極性的話語,多說“再好好想一想。”“我還沒聽清楚,請再讀一遍。”之類鼓勵學生的話。
通過實踐證明,這些方法的運用,改變了過去的固有傳統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歡樂,讓識字課“活”了起來,“樂”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