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慶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社會的和諧發展、教育的和諧發展與人的和諧發展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只有和諧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會需要的各種和諧發展的人,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眾所周知,良好的班級體是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熔爐,它對于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陶冶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增強自我教育能力和發展個性心理品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構建一個健康、和諧的班級,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在農村學校,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構建一個和諧的班集體呢?在這里,我就談談我對農村學校和諧班級構建的一點感悟。
一、博大的師愛是構建和諧班集體的前提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要構建和諧的班級,用愛去關注每一位學生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
老師用愛心培育學生,學生被愛浸潤也開始關愛他人,班級管理工作便會水到渠成、蒸蒸日上。十幾年來的教育教學經驗告訴我,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愛每一名學生 。因為青少年學生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會使學生自覺地尊重教師的勞動。
二、良好的班級環境是構建和諧班集體的催化劑
個人的聰明智慧,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是成功重要的條件,然而良好的環境更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充分發揮外部環境的合力時,也要優化內部學習環境。教室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室環境的好差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有著較大的影響。可以把教室建設成能讓學生自由發揮能力的軟環境,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如“學習園地”讓學生自己分工合作設計、完成,定時更新,評比總結。另外,還可以根據實際將教室布置得美麗、舒適,地面要保持干凈,一點垃圾甚至塵埃都不能有;桌椅要擺得整整齊齊;墻上掛上合適的名人名句……這些工作很瑣碎,但只有做好了這些工作,班集體的良好環境才能得到保障。教室畢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學生學習成長和展現自我的天地。一個高層次、高格調、高品位的和諧教室環境,既能對學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又能“潤物細無聲”地內化學生的自身修養,外化他們的語言行為。
三、友好、合作、互助的精神是構建和諧班集體的保障
一個班級中學生與學生的和諧,主要靠彼此的“關心”來營造。孩子們都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怎樣才能讓幾十幾個天真爛漫的孩子象親兄妹一樣互助友愛、和諧快樂地生活呢?這的確有些困難。為了培養孩子集體生活的好習慣,我經常開展以“德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主要目標是培養孩子懂得謙讓、關心他人、團結合作的好品質。通過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在榜樣的熏陶感染下成長。我還布置學生去搜集有關助人的諺語格言,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等。慢慢地,孩子們懂得了愛別人,懂得了與人和諧的相處。
一個和諧的有創造性友好集體,不僅學生要友好、合作、互助,教師也應該熱愛學生,做到誨人不倦。特別是對后進生,更要有足夠的耐心,要樹立“孺子可教”的思想,把他們看作是可以塑造的,絕不可視后進生為不可救藥者。更要善于發現后進生的長處,用放大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象勘探隊員那樣,從后進生身上發現其深處的寶藏。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到既關心“金鳳凰”,更要關心“丑小鴨”。只有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才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相互關心幫助。
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班集體的內在動力
民主管理是和諧班級的基礎。從制度制訂到活動開展,教師都不應居高臨下地充當命令的發布者,應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使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要了解學生,確立學生主人翁的地位。教師應該放下架子,主動接近學生,明確自己的身份是學生的服務者、學習的引導者和興趣的激發者。只有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行為的主體,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一被激發,他們就會自覺地要求學習,自然地要求上進,能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的展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應該像母親對待孩子那樣,從積極愛護的態度去了解和教育學生,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主動地、努力地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
在多數老師的眼中,師生相遇是學生問老師才是禮貌的,我卻不是這樣認為,在我心里,師生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先問誰的問題。在我和學生相遇時,我都主動向學生問好,這一小而平淡的舉動在班級中激起千層浪花。只要老師對學生傾注全部的熱情,以誠相待,給學生親切感、安全感和信賴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就是愿意接近老師,希望與老師合作,向老師袒露自己的思想。
五、適當的教育契機是構建和諧班集體的潤滑劑
教育是一種隱形的、綜合滲透思想甘露的藝術。應該說,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崇拜,有著渴望獲得老師肯定的強烈的心理需要,在班級管理中,如果我們能關注學生的心理、考慮學生的感受、抓住教育的契機,那么,我們就能讓思想的甘露滲進學生的心田。巧妙化解同學間或師生間的猜疑、積怨,從而使整個班級走向和諧、發展……而這一切,把握教育的時機是關鍵。
總之,和諧的社會少不了和諧的教育,和諧的教育離不開和諧的校園,和諧的校園更離不開和諧的班級。農村學校的和諧班級,需要“博大的師愛”“良好的班級環境”“友好、合作、互助的集體精神”“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適當的教育契機”來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