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邇遐
55歲的林阿姨是我的老患者了,她有糖尿病、高血壓的慢性病,每月都要找我量量血壓,測測血糖,匯報病情,取些常規用藥。每次就診,她的先生都陪伴左右,細心體貼地照顧著,讓旁人很是羨慕。直到有一次她因為肺炎收住院,住院醫生詢問既往病史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她還是一位“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直在我院精神科就診呢。每次和她聊天,看到她幸福的笑容,真沒想到她背后還有這么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故事還得從10年前說起:一次,林阿姨在上班途中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的慘劇后,她就不愿意出門了,一出門就想起種種血腥的場面,心慌、頭暈、嘔吐。家里人起初對于她的這種行為特別理解,認為時間一長,精神刺激慢慢淡化,也就自己康復了。誰知,林阿姨就是走不出這個坎,不是頭暈就是氣短,只好閉門不出,這一晃就是好幾年。慢慢地,家人發現她出現疑神疑鬼,不停自語,還不讓家人出門,總說不安全,整天愁眉苦臉,有時候還會歇斯底里地發頓莫名其妙的脾氣。萬般無奈之下,家人只好強迫帶她去看了醫生,才發現原來林阿姨患的是“精神分裂癥”。
林阿姨感慨地說道:“你看我現在看起來很正常是吧,那都得感謝我的大閨女啊,要是沒有她,也就沒有今天的我,更沒有我現在這么幸福美滿的家庭。”細問之下才知道,她口中的大閨女并不是她的親閨女,而是一直在給她診治的精神科醫師肖存利主任。
每次精神科復診,林阿姨都認定了她的“大閨女”,藥物的選擇和更換都只聽“大閨女”的。在“大閨女”的鼓勵和幫助下,林阿姨加入了個案管理,積極參加日常生活康復訓練,定期參加集體康復活動,如春游、秋季運動會、聯歡會等等,在一次歌詠比賽中她還獲得了名次。握著沉甸甸的獎杯,林阿姨再次感覺到了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一起參加活動的都是和林阿姨一樣有著精神疾病的病友們,活動中她結識了新的朋友,有了聊天的對象。慢慢地,林阿姨終于戰勝心魔,走出了陰影,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找到了生活的樂趣,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臉上。家人也感覺到了她的蛻變,說自從她加入了“組織”之后,家中不再是死氣沉沉或者大吵大鬧,而是充滿了歡聲笑語。雖然,偶爾林阿姨的情緒會有反復,可是就像感冒一樣,誰還沒有個免疫力低下,鬧個小情緒的時候呢。
聽了林阿姨的故事,我懷著濃濃的好奇采訪了故事中的“大閨女”—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院長肖存利,請教她關于精神衛生防治的經驗。肖院長笑道: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絕招,總結起來就是下面幾點:
1注重治療理念的改變
治療理念的改變是精神衛生防治的核心。以前往往只重視治病,對病癥用藥,是看人的病,現在則是看有病的人。以前是以病為中心,現在是以人為中心,注重全面、全程、全人管理。
2培養并穩定
精神衛生防治隊伍
人才隊伍建設是精神衛生防治的基石。營造人才發展的適宜環境:通過搭建學習與交流的平臺,促進新入職人員愛崗敬業,如外請高年資專業老師開展心理講座,組織醫務人員開展演講比賽,并通過教學查房、專項技術培訓、外出進修等,擴寬精神衛生人員的視野,促進精神衛生隊伍的穩定,通過合理的績效考核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有了穩定的人才隊伍,患者們才能找到自己信任的固定醫生,并保持長期的治療和跟蹤服務。
3五位一體,多方聯動,
全面覆蓋
在政府精神衛生領導小組指導下,每個居委會針對每名患者成立了由患者監護人、民警、社區醫生、居委會精防專干、殘協委員“五位一體”的監護小組,從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西城區精神衛生工作區—街道—居委會小組三級管理網絡。各街道也在工作中創立了具有特色的精神衛生管理工作形式:如展覽路街道的康復平臺模式、德勝街道的全響應平臺、月壇街道“靜心園”康復模式等。
通過簽署對口支援協議及“分片包干”等機制,實現北京安定醫院、西城區平安醫院及西城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上下聯動及對接,開展對口指導與幫扶,在疑似患者篩查、診斷,隨訪技術指導,應急醫療處置,健康教育與宣傳,社區康復,人員培訓,質控、督導、績效考核等工作中形成了西城區精神衛生工作三級業務網絡。
4醫生走進去,患者走出來
開展四心工程,落實“四進”宣傳,提高全民心理知識知曉率:西城區委組織區專業機構在衛生系統內,廣泛開展EAP項目工作。根據服務人群的不同需求,組織心理衛生專家進機關、金融街白領單位開展健康講座及現場咨詢,轄區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開展“四進”宣傳活動,如新街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街道辦事處緊密協作,開展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四進”宣傳活動。通過各種宣傳日如睡眠日、精神衛生日等,以義診、咨詢、講座等形式,利用媒體平臺將知識傳遞給廣大百姓,使心理衛生知識的知曉率得到有效提升。利用購買項目形式,在西城區各醫院和社區形成宣傳心理衛生知識的社會氛圍。并通過制作微視頻,撰寫書籍材料,利用大眾傳媒,特別是手機等通訊工具,將心理衛生服務延伸到區域的每個角落,使大眾更深入了解心理衛生的重要性。
持續堅持聯合康復,幫助患者走出來:積極與殘聯合作,結合精神病患者的居家與社區康復,開展個案管理工作、日常生活康復訓練,開展精神殘疾人日間照料康復社區試點工作,定期組織精神殘疾人開展康復活動和開展家屬護理教育等。在全區組織多項集體康復活動,如歌詠比賽、春游、秋季運動會、聯歡會等,幫助患者走出來,盡早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