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急,毛玲莉,鐘 麗,李云娟,明 日
(桂林市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桂北分院,廣西 桂林 541006)
不同摘薹方式對菜用型油菜菜薹、籽粒產量及經濟效應的影響
張宗急,毛玲莉,鐘 麗,李云娟,明 日*
(桂林市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桂北分院,廣西 桂林 541006)
【目的】開展不同摘薹方式對菜用型油菜菜薹、籽粒產量及經濟效應研究,為桂北地區菜用型油菜高產高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開展兩次跨年度的田間定位試驗,以不同摘薹方式設5個處理:Y:蕾薹期不摘薹;S1+Y:蕾薹期只摘主序;S2+Y:蕾薹期采摘主序和一級分枝;S3+Y:蕾薹期摘主序、一級分枝和二級分枝;S:蕾薹期摘全部分枝;分析比較不同摘薹處理對菜薹產量動態、籽粒產量、產量構成因子以及經濟效應的影響。【結果】隨著摘薹的分枝級數增加,菜薹產量逐漸增加,處理S菜薹產量兩次試驗期內均為最高,分別達到10 934和16 379 kg/hm2;而隨著摘薹的分枝級數增加,籽粒產量逐漸減少,處理Y籽粒產量兩次試驗期內均為最高,分別為2088和1446 kg/hm2;處理S的人工總投入兩年均最高,分別為13 650和16 800元/hm2;處理S1+Y第1次試驗期內純收入最高,處理S2+Y次之,分別為16 352和14 139元/hm2,處理S2+Y第2次試驗期內純收入最高,處理S1+Y次之,分別為10 598和16 340元/hm2。【結論】隨著采摘的分枝級數增加,菜薹產量增加而籽粒產量減少,只摘主薹處理和只摘主序、一級分枝處理的綜合經濟效應較好,兩者均為廣西桂北地區合理的油菜摘薹方式。
桂北地區;菜油兩用;油菜產量;經濟效益
【研究意義】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隨著我國糧油市場逐步開放,進口油脂對國內油脂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菜籽價格出現了持續走低的情況[1],影響了農民油菜種植的積極性。桂北作為廣西菜籽的主產區,多年來積極開展菜油兩用型雙低油菜推廣工作,但其種植受品種、氣候條件及栽培技術限制,存在單產不高的問題,而菜籽價格下挫導致的種植面積下降則進一步影響了該地區油菜產業的發展[2]。因此,進一步開展桂北地區油菜多功能化種植及配套技術研究,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戶種植積極性,對油菜在廣西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前人研究進展】大多數研究結果表明,摘薹有利于高產群體構建,可促進菜籽增產,顯著增加經濟效益,王淑芬等[3]的研究表明,油菜油蔬兩用處理的菜籽產量比單收菜籽處理增加了6.0 %,增收468.5 %;劉鳳蘭等[4]的研究中摘薹處理比不摘薹的處理菜子增產4.55 %~7.32 %。而房博云等[5]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其結果顯示摘薹次數越多,油菜生育期延長,菜籽產量降低。還有研究認為,在油菜出現早花時,可以去薹延長花期以保證菜籽產量[6]。可見不同的摘薹方式可嚴重影響菜薹和籽粒的產量。【本研究切入點】菜油兩用種植模式的主要目標是保證菜薹增收,菜籽豐產,而摘薹勢必對籽粒生產造成影響,廣西地區緯度低,油菜生長周期會產生變化(如遲播、早花等),針對該地區的摘薹方式需進一步研究。【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利用兩年的田間試驗對不同摘薹處理的菜用型油菜菜薹、籽粒產量及其經濟效應進行分析比較,探究廣西北部不同摘薹方式的生產效果并確定最佳的摘薹方式,為該地區菜用型油菜高產高效技術研究與示范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材料
試驗分別于2011和2013年在桂林市農業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2年供試土壤基礎理化性狀分別為,2011年:pH 7.3,有機質70.9 g/kg,全氮3.7 g/kg,速效磷50.9 mg/kg,速效鉀168.0 mg/kg;2013年:pH 6.7,有機質64.8 g/kg,全氮3.6 g/kg,速效磷63.9 mg/kg,速效鉀228.0 mg/kg,前茬作物均為水稻。供試油菜品種為當地常規雙低甘藍型油菜中雙10號。
1.2 試驗方法
試驗均采用移栽種植方式,2011年10月8日播種,同年11月1日移栽;2013年10月12日播種,同年11月8日移栽;移栽密度均為1.05×106株/hm2。
按不同摘薹方式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Y:蕾薹期不摘薹,只在成熟期收獲油菜籽粒;S1+Y:蕾薹期只摘主序,保留全部各級分枝,并在成熟期收獲油菜籽粒;S2+Y:蕾薹期采摘主序和一級分枝,并在成熟時收獲油菜籽粒;S3+Y:蕾薹期摘主序、一級分枝和二級分枝,油菜成熟時收獲籽粒;S:蕾薹期摘全部分枝。每個處理3次重復,采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40 m2。
兩季試驗的田間管理均為當地常規方式,養分管理以腐熟雞糞7500 kg/hm2、復合肥(15-15-15)600 kg/hm2和硼肥(硼砂15 %)9 kg/hm2作為基肥,在翻地整箱時施入;于蕾薹期主苔采摘后2~3 d追施尿素1次,用量為90 kg/hm2。移栽后澆定根水1次,并在11月上旬溝灌1次。以金甲(敵敵畏·氯氰菊酯)、甲維鹽防治跳甲、菜青蟲。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于基肥施用前測定土壤理化性狀,采集0~20 cm耕層土壤樣品,共15個樣點,混合均勻后風干并過篩。土壤有機質測定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全氮的測定采用半微量凱式定氮法。土壤pH采用的水土比為2.5∶ 1,用pH計進行測定;速效磷采用0.5 mol/L NaHCO3溶液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1.0 mol/L NH4OAc溶液浸提,火焰光度計測定[7]。
針對每個小區,當植株抽薹達到40 cm時開始采摘主序[8],采摘后留樁15~20 cm;分枝的采摘在追施尿素后進行,分枝采摘位置距分枝基部5~10 cm。摘薹過程持續整個蕾薹期,兩次試驗期內蕾薹期分別為2011年12月25日至2012年3月31日(共97 d)和2014年1月13日至2014年3月25日(共71 d);首次試驗期內采樣時間分別為2011年12月28日及次年的1月16日、2月7日、2月22日、3月5日、3月13日、3月18日、3月23日、3月29日;第2次試驗期內采樣時間分別為2014年1月15日、1月22日、1月27日、2月5日、2月26日、3月9日、3月17日、3月23日。每次收割全小區菜薹并稱量薹莖總鮮重,各處理共3個重復。
油菜收獲期在每個小區連續取10株長勢一致的植株調查其農藝性狀,其中包括株高、分枝部位、第1次有效分枝數、單株有效角果、每角粒數和千粒重,再收獲整個小區油菜籽粒測定實產。
進行經濟效應分析時,第1次試驗期內菜籽按市場收購價4.0元/kg,菜薹2.0元/kg計;第2次試驗期內菜籽按市場收購價3.8元/kg,菜薹按1.6元/kg計;2次試驗人工費用均為70.0元/(人·d),其中菜薹收獲人工費用與采摘次數和每次采摘時單位時間用工人數有關。

圖1 2次試驗期內菜薹產量動態Fig.1 Dynamic change of yields of vegetable rape in two experiment periods
1.4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3進行計算整理,通過SPSS 18.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利用Origin 9.0進行圖形的繪制。
2.1 蕾薹期菜薹產量
從圖1可以看出,除處理Y外,2次試驗期內各摘薹處理(S1+Y、S2+Y、S3+Y和S)菜薹產量隨時間的變化呈先增后降的趨勢。第1次試驗期內菜薹產量在抽薹44 d達到最大值,分別為5259、4875、5048和5829 kg/hm2;各摘薹處理產量在抽薹60 d之前差異并不顯著,在此之后產量隨采摘分枝級數的增加而增加。采摘周期出現逐漸增加的趨勢,處理S1+Y、S2+Y、S3+Y和S分別為抽薹59、59、71和95 d,處理S直到蕾薹期結束仍可保持一定的菜薹產出。第2次試驗期內處理S1+Y、S2+Y、S3+Y和S菜薹產量最大值分別為2873、5076、4335和4250 kg/hm2,出現最大值的時間點分別為抽薹23、44、44和44 d,處理S1+Y、S2+Y、S3+Y和S采摘周期的結束時間分別為抽薹44、55、63和69 d,處理S菜薹產出持續到抽薹期結束。
由圖2可知,不同摘薹處理間菜薹總產量存在顯著差異,隨著采摘分枝級數的增加菜薹總產量逐漸增加。第1試驗期內處理S1+Y、S2+Y、S3+Y和S菜薹總產出分別為8195、8739、9792和10934 kg/hm2,處理S1+Y和S2+Y差異并不明顯且產量較低,處理S總產量最高,比其他摘薹處理平均高出18.5 %。第2試驗期內處理S1+Y、S2+Y、S3+Y和S間菜薹總產量差異明顯,分別為8385、10 488、15 153和16 379 kg/hm2,處理S產量最高,比其他摘薹處理平均高出23.4 %。
2.2 收獲期農藝性狀和籽粒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摘薹方式對油菜收獲期農藝性狀和籽粒產量產生了顯著影響。在第1試驗期中,收獲時的株高和一級分枝數隨著蕾薹期采摘分枝級數增加而降低,與處理Y相比,處理S1+Y、S2+Y和S3+Y的株高和一級分枝數分別下降21.6 %、12.0 %、19.0 %和63.6 %、36.4 %、62.6 %。摘薹后單株角果數有顯著地下降趨勢,與處理Y相比,處理S1+Y、S2+Y和S3+Y單株角果數分別降低13.7 %、58.8 %和60.9 %,降幅均超過10.0 %。每角粒數、千粒重隨摘薹處理的變化趨勢并不明顯。摘薹后籽粒產量均顯著下降,處理S1+Y、S2+Y、和S3+Y降幅分別為12.4 %、52.0 %和57.5%,其中處理S2+Y和S3+Y降幅達到了50 %以上。在第2試驗期中收獲時的株高和一級分枝數變化與第1試驗期的變化基本一致,與處理Y相比,處理S1+Y、S2+Y和S3+Y的株高和一級分枝數分別下降9.2 %、9.3 %、30.8 %和56.5 %、68.0 %、58.4 %。處理Y和S1+Y間單株角果數無顯著差異,但二者較處理S2+Y和S3+Y有顯著升高,與處理Y相比,S2+Y和S3+Y單株角果數降幅為31.4 %和52.7 %。與前一次試驗期結果相似,第2次試驗期內的每角粒數、千粒重隨摘薹處理的變化并不明顯,而摘薹后籽粒產量均顯著下降,處理S1+Y、S2+Y、S3+Y和S降幅分別為8.0 %、60.0 %和84.8 %,其中處理S2+Y和S3+Y降幅較大。

處理Y無菜薹產量,圖中未顯示;小寫字母表示同一試驗期內不同摘薹處理間菜薹總產量的差異達顯著水平(P<0.05)There is no yield of vegetable rape in treatment Y,so it is not shown in figure; the different letters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otal yield of vegetable rape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P<0.05)圖2 2次試驗期內菜薹總產量Fig.2 Total yields of vegetable rape in two experiment periods

表1 2次試驗期農藝性狀和籽粒產量Table 1 The economical character and seeds yield in two experiment periods
注:處理S由于去除全部分枝,在收獲期時未形成籽粒;小寫字母表示同一試驗期內不同摘薹處理間差異顯著性(P<0.05)。
Note: Because of removing of all branches in treatment S,there is no seeds yield at harvesting stage; the different letters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economical character and seeds yield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same experiment period(P<0.05).
2.3 不同摘薹方式經濟效應分析
如表2所示,摘薹處理可顯著增加2次試驗油菜單位面積總產值,提高單位面積純收入。第1試驗期內,處理Y、S1+Y、S2+Y、S3+Y和S菜薹產值依次增加,處理S比Y、S1+Y、S2+Y和S3+Y分別增加21 869、5480、4391和2283元/hm2,而各處理的籽粒產值變化趨勢與兩者相反,處理Y比處理S1+Y、S2+Y、S3+Y和S增加1038、4340、4800、8352元/hm2,總產值為處理S1+Y最高。第2試驗期內菜薹產值變化趨勢與第1次試驗期一致,處理Y、S1+Y、S2+Y、S3+Y和S菜薹產值依次增加,處理S比Y、S1+Y、S2+Y和S3+Y分別增加26 205、12 789、3663、1961元/hm2,而各處理的籽粒產值變化趨勢與兩者相反,處理Y比S1+Y、S2+Y、S3+Y和S分別增加441、3299、4665、5498元/hm2,其中處理S的總產值最高。
在人工費用支出方面,2次試驗各處理除菜薹收獲和籽粒收獲費用不同之外,其他管理(灌溉、施肥、噴藥和開溝等)產生的人工費用也相同。菜薹收獲人工費用差別較大,隨處理Y、S1+Y、S2+Y、S3+Y和S不斷增加,籽粒收獲人工費用變化與之相反;總投入隨處理依次增加,處理S相比處理Y、S1+Y、S2+Y和S3+Y在第1試驗期內分別增加7350、6300、6300、3150元/hm2;在第2試驗期內10 500、8925、8400和525元/hm2。
由于菜薹收獲和籽粒收獲支出的差異,兩次試驗純收入隨處理Y、S1+Y、S2+Y、S3+Y和S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處理S1+Y和S2+Y純收入均較高,處理Y純收入最低。第1次試驗期處理S1+Y純收入最高,其次為處理S2+Y,分別達到了16 352和14 139元/hm2;第2次試驗期處理S2+Y純收入最高,其次為處理S1+Y,分別為16 340和10 598元/hm2。
2次試驗期內各處理菜薹和籽粒產量的總體變化趨勢一致,菜薹產量較高,而籽粒產量普遍偏低。菜薹產量較高,主要是因為1~3月高溫多雨適合油菜薹莖生長。籽粒產量較低,首先是由于甘藍型雙低油菜的育種、種植、推廣多在長江沿岸及以北地區,廣西地區所選用的品種主要屬于冬性、半冬性,在北回歸線以南種植有一定局限性[9-10];其次是廣西地區秋季干燥,春季多雨,這樣的氣候條件不利于油菜在苗期和角果期的生長,導致菜籽減產;南方溫度較高對油菜影響也不可忽視,由于9至10月溫度較高容易誘發蟲病害[11],廣西地區播種期一般推遲到10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1至2月溫度較高則導致油菜出現無法春化的情況。

表2 2次試驗期菜油兩用經濟效應分析Table 2 Economic effect analysis of dual purpose oil rapeseed in two experiment periods
本研究結果表明,隨著采摘的分枝級數增加,菜薹產量增加而籽粒產量減少,該結果與王淑芬等[3]和劉鳳蘭等[4]的研究結果相反,原因可能與干物質在營養和生殖生長過程中的分配有關。由于廣西地區高溫多雨十分適合油菜薹期生長,油菜生長迅速,大量干物質積累在莖葉等營養器官當中,一旦被當作菜薹摘去之后,植株內的營養物質和干物質不足以供給角果、籽粒等生殖器官的生長發育導致產量下降[12]。兩試驗期內的經濟效益分析均表明采用只摘主薹和摘主序和一級分枝的方式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其他摘薹方式盡管總產值不低,但不是理想的摘薹方式,其主要原因是采摘二級及以下分枝的人工費用增大,收支無法平衡,導致產投比和純收入低。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兩種摘薹方式不僅經濟效益較高,且對當地觀光旅游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13]。
本研究通過設置不同摘薹方式處理,系統地分析了廣西地區油菜菜薹產量和籽粒產量關系,并進行綜合的經濟效應分析,為雙低油菜在廣西地區的多功能化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但試驗仍有需要改進之處,如:研究是移栽條件下進行的,而現在農戶多采用直播方式種植,因此,廣西地區不同直播密度下菜油兩用油菜經濟效應有待進一步研究。
隨著采摘的分枝級數增加,菜薹產量增加而籽粒產量減少,全部摘薹處理菜薹產量最高,而不摘薹處理的籽粒產量最高,只摘主序處理和摘主序、一次分枝處理的純收入較高。因此,只摘主序處理和摘主序、一次分枝處理不僅能獲得菜薹和籽粒產量,同時還能提高農民收入,在廣西桂北地區種植效果要優于其他摘薹處理,兩者均為桂北地區合理的摘薹方式。
[1]朱新法.油菜籽迎市場化“陣痛”[N].新華日報.2015-7-20(5).
[2]譚冠寧,韋本輝,李麗淑,等.廣西油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J].廣西農業科學,2007(5): 582-584.
[3]王淑芬,王金順,吳曉蕓,等.甘藍型雙低油菜油蔬兩用栽培的農藝性狀、產量與效益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2,53(9): 20-21.
[4]劉鳳蘭,楊經澤,李光明,等.雙低甘藍型油菜菜薹、菜子兼用高效技術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5(2): 35-36.
[5]方博云,黃根元,應和平,等.摘薹次數對油菜浙雙72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05,1 (1): 43-44.
[6]葛常青,童文君,汪 艷.如何預防和處理油菜早花早薹及二次開花[J].農業科技通訊,2012(7): 205-206.
[7]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70-101.
[8]李孟良.不同摘薹高度對優質油菜產量和效益的影響[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22(2): 4-6.
[9]付三雄,伍曉明,李成磊,等.不同地理位置對甘藍型油菜含油量的效應研究[J].江蘇農業學報,2009,25(2): 247-252.
[10]黑耀光.從油菜開花日期看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10): 31.
[11]張 皓,田 展,楊 捷,等.氣候變化影響下長江流域油菜產量模擬初步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1: 105-111.
[12]霍治國,李茂松,王 麗,等.氣候變暖對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2,45(10): 1935-1945.
[13]廖桂平,官春云.甘藍型冬油菜(Brassicanapus)干物質積累、分配與轉移的特性研究[J].作物學報,2002,28(1): 52-58.
EffectofDifferentBranchesRemovingMethodsofVegetableRapeonYield,RapeseedandEconomicEffect
ZHANG Zong-ji,MAO Ling-li,ZHONG Li,LI Yun-juan,MING Ri*
(Gu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orthern Branch,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xi Guilin 541006,China)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mote farmers’ enthusiasm of rapeseed planting and improve the oil rapeseed economic benefits in Guangxi Province.【Method】Two years field experiments about effects of different branches removing methods on yield dynamics,seed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and economic effect analysis of vegetable rape was set,including 5 treatments: Y: no branches removing; S1+Y: main inflorescence removing only; S2+Y: main inflorescence and first order branches removing; S3+Y: main inflorescence,first and second order branches removing; S: all branches removing.【Result】The stalk yield grew with increasing of removing numbers of order branching.In two experiment periods,the treatments of removing all the branches(S) got the highest stalk yield with 10 934 and 16 379 kg/hm2respectively.While the seeds yield was just the reverse,the treatment of no branches removing(Y) got the highest yield with 2088 kg/hm2(first experiment period) and 1446 kg/hm2(second experiment period) in the same cultivating season.In two experiment periods,the total labour input with treatment of removing all the branches(S) were the highest with 13 650 and 16 800 yuan/hm2in first and second experiment period respectively.Net income of treatment S1+Y was 16 352 yuan/hm2which was the highest and treatment S2+Y was 14 139 yuan/hm2which took second place in first experiment period; in second experiment period,net income of treatment S2+Y was 10 598 yuan/hm2which was the highest and treatment S1+Y was 16 340 yuan/hm2which took second place.【Conclusion】The stalk yield grew with increasing of removing numbers of order branching and removing main inflorescence only and removing main sequence,first-order branching all were reasonable branches removing methods in Northern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for the better compositive economic effect.
Northern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Vegetable and oil dual-use; Rapeseed yield; Economic effect
1001-4829(2017)4-0734-05
10.16213/j.cnki.scjas.2017.4.004
2017-01-16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項目(CARS-13);桂林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菜用型油菜高產高效技術研究與示范”(20130108-1-3)
張宗急(1976-),男,廣西桂林人,農藝師,主要從事油料作物栽培研究工作,E-mail:13077682002@sina.com,*為通訊作者:明 日,E-mail:glsnky_mingri@163.com。
S565.4
A
(責任編輯 汪羽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