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萍萍, 鄭慶昌
(1.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福建農林大學軟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基于晉江、長樂、福清的調查
蘇萍萍, 鄭慶昌*
(1.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2.福建農林大學軟科學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對晉江、長樂和福清407位農業轉移人口的問卷調查,利用交叉統計和Logistic二元回歸,從人口特征因素、家庭因素、基本公共服務因素、制度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等5個方面分析影響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的因素。結果表明:子女就學地點、是否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土地處置方式和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有顯著影響,而性別、受教育程度等其他幾個自變量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沒有顯著影響。
農業轉移人口;小城鎮;落戶意愿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切實解決好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問題[1]。201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6.1%,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有39.9%,仍存在16.2個百分點的差距[2],這部分由長居城鎮而尚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組成。同時,從就業地點來看,2015年在小城鎮務工的農民工約占當年所有外出農民工的33.29%[3]。因而,不論是從國家政策還是現階段農業轉移人口務工地點來看,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在小城鎮的市民化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此外,相比大城市,小城鎮的社會文化環境與鄉村較為接近,農業轉移人口更易于適應和融入,且小城鎮的生活成本與就業壓力相對較低。調查顯示,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務工的農民工每月生活消費支出人均為1106元,比在小城鎮生活高出近24個百分點[3]??梢?,小城鎮是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重要途徑之一[4],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小城鎮落戶定居是今后新型城鎮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既可以緩解“大城市病”,又有利于解決農村“空巢化”問題。其中,探討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國內部分學者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意愿問題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其中,張冀、賈淑軍和謝云等研究發現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意愿不高[5-7];夏顯力等認為性別、婚姻狀況和受教育程度會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8];盧小君等研究發現隨著月收入的提高,農民工的進城落戶意愿也逐漸增強[9];趙翌等提出社會保險和子女就學情況等制度性因素對農民工落戶城鎮意愿影響顯著[10];葉鵬飛則認為社會保障因素對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無顯著影響,指出家庭因素和社會交往因素是影響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關鍵因素[11]。部分學者運用“推力-拉力”范式來解釋農民工落戶城鎮意愿的影響因素。其中,朱琳等基于推拉理論研究發現農民進城落戶決策的影響因素涉及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村莊因素等3個層面[12];邱鴻博、李俊霞等經研究發現土地是農村的核心拉力,保留農村戶籍可以享受土地帶來的收益,這使得農業轉移人口不愿意落戶小城鎮[13-14];陳會廣等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土地處置方式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影響最為顯著[15]。上述的研究文獻主要選取縣級以上的城鎮進行實證分析,對縣級小城鎮的研究則相對較少。有些學者通過對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蘇省南部地區及成都市的小城鎮進行調研發現,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并不強烈[16-20]。影響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晉江、長樂和福清位于福建東部沿海,交通便捷,經濟發達,2015年這3個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縣域經濟實力排名中均排在前十,對外來人口吸引力大,每年有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流入。作為新型城鎮化試點,晉江、長樂和福清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先行先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蓋,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融得入、留得住、有活干、有學上”。農業轉移人口在小城鎮落戶既可為這3個地區產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可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同城鎮戶籍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務?;趯W者們已有的研究,本文基于對這3個地區的問卷調查,探討農業轉移人口小城鎮落戶意愿的影響因素,并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5年7-8月在晉江、長樂、福清的實地調研。調查地點主要是工業區、建筑工地、商業街區、餐館、私人企業等場所,調查對象為在務工地居住6個月以上的外來農業轉移人口,調查內容主要是農業轉移人口的人口特征、家庭特征、經濟特征、社會心理特征及基本公共服務享受情況等。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5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407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0.4%。
(二)變量選擇
本文變量的選取皆基于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影響因素研究的需要。通過廣泛的文獻閱讀,借鑒與總結學者們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發現人口特征因素、家庭因素、基本公共服務因素、制度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是綜合影響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的變量。由此,本研究將這5類因素的14個相關變量引入模型進行分析,變量的選擇與說明具體如表1所示。
1.人口特征因素。性別與小城鎮落戶意愿的相關性目前尚無定論,部分研究發現性別對進城務工人員城鎮定居意愿無顯著影響[21],部分研究則發現女性相比男性在城鎮生活壓力較小,可通過婚嫁落戶城鎮,其小城鎮落戶意愿更高[22]。受教育程度與城鎮落戶意愿正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小城鎮落戶意愿越強烈,大專及以上學歷者期望定居城鎮比重最高,達66.98%[23]。月平均收入是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定居小城鎮的經濟基礎,就業收入水平影響其小城鎮定居的預期經濟收益,進而影響其城鎮落戶決策。因此,本文選取“性別”“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等3個變量來分析人口特征因素。
2.家庭因素?;橐鰻顩r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已婚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意愿相對較高[4]。在已婚的情況下,配偶就業地點是否在同一城市則可能影響其落戶小城鎮的意愿。研究發現夫妻共同外出務工的農業轉移人口更傾向于在小城鎮定居,該類人群落戶小城鎮的意愿是夫妻未共同外出者的1.482倍[11]。因而,本文用“配偶就業地點”與“婚姻狀況”來分析家庭因素。
3.基本公共服務因素。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是推動農民進城的主要因素[23]。子女教育環境顯著影響農民工落戶小城鎮的意愿,有56.4%的農民工為了子女的教育與發展愿意在小城鎮落戶[24];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的農民工的留城意愿高于沒有參加者的近10個百分點[25];培訓經歷對外出農民工留城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26],擁有一定職業技能的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小城鎮的概率比沒有職業技能的高出13.9個百分點[18]。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業轉移人口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而,除上述3個變量外,本文引入“務工地附近有無健身或娛樂設施”這一變量。
4.制度因素。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的住房條件越穩定,其落戶定居的可能性越大。研究發現:自己購買住房者愿意落戶比例分別比租房者和住工棚、集體宿舍、投親靠友者高出9.7個百分點和19個百分點[27]。土地預期收益是影響農民工移居或轉戶的關鍵因素[6]。研究發現:有償退出承包地雖有助于提升農民工落戶意愿,但仍有40.3%的農民工選擇保留承包地[28]。因此,本文選取“住房類型”和“土地處置方式”來分析制度因素。
5.社會心理因素。社會心理通常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對小城鎮生活的適應情況、社會認同感以及社交網絡等。農業轉移人口對小城鎮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越強,越適應小城鎮生活,其落戶意愿越強烈[8,10]。同時,在小城鎮的社交圈子越廣,遇到困難時可尋找的幫助對象越多,越有利于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小城鎮落戶定居[29]。因此,本文選取“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與當地人接觸是否存在障礙”“尋求幫助的主要對象”等3個變量來衡量社會心理因素。

表1 變量選擇與說明
(三)數據處理
1.列聯表分析法。利用問卷調查的數據,采用列聯表分析法,將選取的自變量分別與因變量“落戶意愿”交叉形成頻數分布表,再利用單因素卡方檢驗來檢測2個分類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卡方檢驗統計量的計算公式為:

(1)
其中,fo表示觀察值頻數,ft表示期望值頻數。當卡方值χ2>χα臨界值,P≤α時,說明某一變量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之間顯著相關;反之,則說明該變量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不相關。
2.Logistic回歸。將通過單因素卡方檢驗的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中,分析其是否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由于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分為“愿意”與“不愿意”,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
ln[Pi/(1-Pi)]=α+β1X1+β2X2+…+βnXn
(2)
其中,Pi表示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城鎮的概率,Xi表示影響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意愿的各變量(i=1,2,…,n),α表示常數項,βi表示回歸系數(i=1,2,…,n)。
(一)交叉列聯表結果分析
1.人口特征因素。性別、受教育程度和月平均收入都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這3個變量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沒有影響。由表2可知:在性別方面,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無明顯差異,絕大多數農業轉移人口表示不愿意落戶,其中,男性為66.54%,女性為66.67%。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學及以上學歷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最為強烈,高達41.03%,比小學及以下學歷高出近12.75個百分點。可見,農業轉移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其落戶小城鎮的意愿越強。但卡方檢驗的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的P值為0.517,遠大于10%的顯著性水平,說明受教育程度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顯著不相關。在月平均收入方面,除了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外,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小城鎮的比例均在30%以上,比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高約10個百分點。但從整體上看,不愿意落戶小城鎮的農業轉移人口遠高于愿意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各個收入段的農業轉移人口不愿意落戶的均在60%以上,卡方檢驗的結果也表明月平均收入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顯著不相關。
2.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中,僅“配偶就業地點”這一變量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小城鎮落戶意愿產生影響。“婚姻狀況”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卡方檢驗顯示婚姻狀況的P值為0.678,遠大于10%的顯著性水平,說明婚姻狀況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無顯著影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配偶就業地點”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務工地與其配偶的就業地點越近,其落戶小城鎮的意愿愈強。夫妻雙方在同一單位打工的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小城鎮的比例最高,達47.73%;配偶在老家的愿意落戶的比例最低,為21.62%,說明夫妻雙方兩地分居會弱化其落戶意愿。
3.基本公共服務因素。子女就學地點、務工地附近有無健身或娛樂設施、是否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均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影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子女就學地點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影響。隨遷子女在務工地公辦學校上學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最高,愿意落戶的占比50.00%;隨遷子女在務工地民辦學校上學的次之,愿意落戶的占比36.36%。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務工地附近有無健身或娛樂設施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務工地附近有健身或娛樂設施的,愿意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占比38.61%;務工地附近無健身或娛樂設施的,愿意落戶者僅占28.29%,二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農業轉移人口是否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對其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從農業轉移人口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情況來看,參加過一定的技能培訓的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小城鎮的比例達42.31%,而不曾參加過培訓的愿意落戶者占29.24%,前者高出后者13.07個百分點。
4.制度因素。住房類型和土地處置方式都對農業轉移人口小城鎮落戶意愿產生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住房類型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自己購買住房的農業轉移人口有52.50%愿意落戶小城鎮,而租房者愿意落戶的僅占34.48%,住在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和借住親戚朋友房子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的意愿更低,分別為26.96%和20%。調查發現,租房、住在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或借住親戚朋友的房子均具有臨時性,這類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動性相對更大,其落戶小城鎮的意愿往往低于自己購買住房的農業轉移人口。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土地處置方式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極為顯著的影響。從土地處置方式來看,絕大多數的農業轉移人口不愿意放棄承包地,選擇“保留承包地,自家耕種”愿意落戶的占62.30%,選擇“保留承包地,有償流轉” 愿意落戶的占比更高,占78.43%??梢姡恋夭辉偈呛唵蔚纳a資料,而是農業轉移人口財產性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農業轉移人口不愿意放棄承包地,不僅是由于土地上附著的經濟收益,更是將承包地作為無業或失業時的一種生活保障。

表2 交叉列聯表
注:***、**、*分別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顯著。檢驗或修正方法除了“婚姻狀況”“住房類型”“土地處置方式”采用似然比檢驗外,其他變量采用皮爾遜卡方檢驗
5.社會心理因素。由表2可知,僅“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這一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對農業轉移人口小城鎮落戶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影響顯著。相比不適應務工地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適應者中愿意落戶與不愿意落戶之差要低于不適應者,二者之間差距近37.84個百分點??ǚ綑z驗結果表明,與當地人接觸是否存在障礙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顯著不相關。在與當地人接觸是否存在障礙這一選項上,選擇存在障礙與不存在障礙的農業轉移人口愿意落戶的比例分別為33.33%、33.45%,差異較小??ǚ綑z驗結果顯示,尋求幫助的主要對象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沒有影響。在務工地遇到困難時,31.45%的受調查者認為要依靠自己或求助于親戚,向同事或當地認識的朋友尋求幫助的分別為6.9%和9.6%,均不到10%,可見,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關系網變化不大,在社會交往上始終注重經營與農村親戚、老鄉等群體之間的人際關系,不注重在務工地擴大交友圈,尚未在情感上真正融入城鎮。因而,為促使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扎根落戶,應著力提升其對城鎮的心理認同感。
(二)Logistic回歸分析
在列聯表分析和單因素卡方檢驗的基礎上,將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影響的7個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對其顯著性進行檢驗。由表3可知,土地處置方式和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這2個變量分別在1%和5%的水平上影響顯著,與列聯表分析中單因素卡方檢驗的結果一致;子女就學地點和是否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這2個變量均在5%的水平上影響顯著;而配偶就業地點、務工地附近有無健身或娛樂設施和住房類型等3個變量影響不顯著。

表3 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注:***、**分別表示在1%、5%的水平上顯著
1.家庭因素。在Logistic回歸模型中,配偶就業地點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由于盡管夫妻雙方一同外出務工,但老人和小孩仍留居農村,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農業轉移人口中舉家外遷的僅占比21.76%,約80%的農業轉移人口的父母或者孩子依舊留守在老家。因而,他們外出務工獲取經濟收入只是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并沒有打算在小城鎮定居。
2.基本公共服務因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子女就學地點和是否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這2個變量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子女就學地點這一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253,說明子女就學地點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顯著正相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在務工地就學有助于提升其小城鎮落戶意愿。是否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這一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586,發生比率Exp為0.557,說明與參加過一定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業轉移人口相比,從未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的發生比率將降低44.3%??梢?,加強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有助于提升其市民化意愿。而務工地附近有無健身或娛樂設施在Logistic回歸分析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主要與農業轉移人口的業余時間和業余生活偏好有關。調查發現:一方面,農業轉移人口每日工作時間多數超過8 h,更有甚者長達12 h,其業余時間不充裕;另一方面,農業轉移人口業余生活安排首選是“看電視”,占比49.39%;其次是“在家里或宿舍休息”,占比48.16%;外出體育鍛煉和看電影的分別僅占12.78%和19.16%??梢?,農業轉移人口的生活方式與城鎮居民仍存在較大差異,有健身或參加娛樂活動偏好的較少,故務工地附近有無健身或娛樂設施對其落戶小城鎮意愿沒有顯著影響。
3.制度因素。土地處置方式是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小城鎮落戶意愿的一個顯著因素,在卡方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中均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同時,選擇“保留承包地,自家耕種”和選擇“保留承包地,有償流轉”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的意愿較強,愿意落戶者分別占比62.30%和78.43%。這與學者們已有的研究結論一致,盧小君等研究發現,當以放棄家鄉土地作為市民化的條件時,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會迅速下降[30]?!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允許其依法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庇纱丝芍?,推動相關法律規定的貫徹實施,保留農業轉移人口的承包地,是促使其在小城鎮落戶的一個關鍵。而住房類型在Logistic回歸分析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與學者們的研究不一致。已有的研究普遍認為,住房條件越好,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鎮落戶意愿越強。住房類型這一變量的影響之所以不顯著,是因為較少農業轉移人口有能力自己購買住房以及享受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或經濟適用房。調查發現:農業轉移人口中租房的占57.00%,居住在單位提供的集體宿舍的占28.26%,而購買了住房的僅占9.83%,無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
4.社會心理因素。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這一變量的回歸系數為1.141,說明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這一變量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顯著正相關。因而,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對務工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幫助和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加快融入務工地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其落戶小城鎮的意愿。
(一)結論
結合交叉統計卡方檢驗和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可知,土地處置方式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極顯著影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子女就學地點、是否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以及是否適應務工地生活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產生顯著影響;且選擇“保留承包地,進行流轉” “子女在公辦學校就學”“在務工地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以及“適應務工地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較強。而受教育程度、月收入、配偶就業地點、是否在城鎮參加社會保險、務工地附近有無健身或娛樂設施、住房類型、與當地人接觸是否存在障礙及尋求幫助對象等變量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影響不顯著。
(二)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對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提出如下3點建議。
1.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土地權益。為切實保障在小城鎮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繼續享有農村承包地的合法權益,縣級政府應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明晰集體資產產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盤活土地資源性生產要素,通過土地流轉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實現農地的規?;洜I,以增加農業轉移人口的財產性收入[31]。一方面,基于對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做好承包地的登記、確權和頒證工作,明確農業轉移人口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對土地實行臺賬管理,建立健全土地的保管、使用和處置辦法,消除農業轉移人口關于進城落戶會失去承包地的顧慮。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土地產權交易服務體系,進一步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交易。縣級政府可通過構建土流網或土地交易中心等,為農業轉移人口搭建土地流轉平臺,及時發布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提供相關咨詢服務,促使土地流轉交易的達成。同時,縣級政府還須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和交易規則,嚴格監管土地流轉過程,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
2.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為確保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有學上”,縣級政府應按照《國務院關于做好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工作的通知》中“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相關規定,適當降低入學門檻,為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提供在城鎮接受同等教育的機會,且適當擴大城鎮教育容量,采取新建、改擴建等舉措擴大公辦學校容量。中央和省級政府應優先安排對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專項轉移支付,加大對接收隨遷子女較多地區的財政獎補力度,實現教育經費“錢隨人走”;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民辦學校吸納部分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就學。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是提升農業轉移人口人力資本的重要手段。政府要為農業轉移人口構建終身職業培訓體系,設立就業專項資金,用于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將培訓、考核、薪資收入與技能相掛鉤,以調動農業轉移人口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地方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和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需求,整合當地企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場地、設備及師資力量等,組織開展崗前、訂單和定向培訓等,做到“先培訓、再上崗”,基本消除農業轉移人口無技能就業現象。同時,要創新培訓形式,采取傳統培訓與“互聯網+培訓”方式,建立遠程網絡培訓平臺,共享優質培訓教師、視頻教學資料庫等資源,積極開展線上線下技能培訓,組織技能培訓大賽,切實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此外,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創業孵化基地,對有能力且有創業需求的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創業指導服務,在創業政策及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
3.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心理認同感。心理和情感融入是農業轉移人口城鎮融入的最高層次。政府可通過輿論宣傳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樹立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城鎮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秉持“兼容并蓄”的原則,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與本地市民在風俗習慣、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其中,農業轉移人口所在的社區應著手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1)完善社區服務站點建設,做好農業轉移人口相關的信息登記、存檔工作,并提供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認同感。(2)搭建市民與農業轉移人口交流平臺,通過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調動農業轉移人口積極參與,增進其與社區市民之間的交流、理解,消除個別市民的排外心理,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新市民”。(3)提高對社區內農業轉移人口的關注度,為有心理障礙的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此外,農業轉移人口自身要注重擴大社交網絡,主動加強與社區市民的互動交流,逐步提升自身的心理歸屬感和認同感[32]。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5)[2016-12-30]. http://www.chinasafety.gov.cn/newpage/Contents/Channel_22014/2016/0413/268327/content_268327.htm.
[2]佚名.201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7.7億,城鎮化率升至近六成[EB/OL].(2016-01-30)[2016-12-30]. http://www.china.com.cn/news/2016-01/30/content_37697574.htm.
[3]國家統計局.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EB/OL].(2016-04-28)[2016-12-30].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
[4]張協嵩,鄭慶昌.農業轉移人口定居重點鎮意愿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福州市試點鎮的樣本[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5-31,168.
[5]張翼.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與中國近期城鎮化道路的選擇[J].中國人口科學,2011(2):14-26,111.
[6]賈淑軍.城鎮化中農戶移居與農民工轉戶意愿研究——以河北唐山為個案[J].經濟管理,2012,34(11):177-184.
[7]謝云,曾江輝,夏春萍.農民工落戶城鎮意愿及影響因素調查——以湖北為例[J].調研世界,2012(9):28-31.
[8]夏顯力,姚植夫,李瑤,等.新生代農民工定居城市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學刊,2012(4):73-80.
[9]盧小君,向軍,魏曉峰.大連市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9):223-227.
[10]趙翌,郝明松,悅中山.制度與非制度因素對農民工落戶城鎮意愿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4):88-95.
[11]葉鵬飛.農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區)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社會,2011,31(2):153-169.
[12]朱琳,劉彥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進城落戶意愿影響因素——以河南省鄲城縣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4):461-467.
[13]邱鴻博,趙衛華.社會分層視角下對農民工落戶城鎮意愿的分析[J].南方農村,2013,29(6):4-9.
[14]李俊霞.農民工城鎮落戶意愿調查研究——以四川為例[J].經濟問題,2016(7):65-69.
[15]陳會廣,陳昊,劉忠原.土地權益在農民工城鄉遷移意愿影響中的作用顯化——基于推拉理論的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58-66,117.
[16]李練軍.中小城鎮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西省1056位農民工的調查[J].調研世界,2015(3):36-41.
[17]莊道元.新生代農民工定居中小城鎮意愿的實證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4):96-100.
[18]馬文嘉,朱喜鋼,孫潔.蘇南小城鎮外來農民工的城鎮化意愿及其對策研究——基于常州市禮嘉鎮的調查分析[J].上海城市規劃,2016(5):116-121.
[19]劉紅妍,潘偉光,舒斌,等.浙江省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小城鎮意愿的影響因素[J].貴州農業科學,2016,44(5):170-175.
[20]王有正,張京祥,杜若菲,等.半城鎮化人群落戶中小城鎮的意愿及影響機制分析——以成都市近郊為實證[J].干旱區地理,2016,39(4):918-924.
[21]江藝東.進城務工人員定居地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全國12個城市問卷調查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化與區域規劃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5-18.
[22]未萌,張燕,陳志剛.城市近郊農民進城定居意愿研究——基于生存適應能力視角[J].江西農業學報,2016,28(4):97-103.
[23]黃振華,萬丹.農民的城鎮定居意愿及其特征分析——基于全國30個省267個村4980位農民的調查[J].經濟學家,2013(11):86-93.
[24]魏萬青.從職業發展到家庭完整性:基于穩定城市化分析視角的農民工入戶意愿研究[J].社會,2015,35(5):196-217.
[25]段志剛,熊萍.農民工留城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我國七省市的實證研究[J].西部論壇,2010,20(5):37-43,51.
[26]李楠.農村外出勞動力留城與返鄉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0(6):102-108,112.
[27]張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調研世界,2014(9):40-43.
[28]向軍.不同土地處置方式下的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30.
[29]李珍珍,陳琳.農民工留城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南方經濟,2010(5):3-10.
[30]盧小君,向軍.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調研世界,2013(11):41-46.
[31]倪士明,高亮.農地流轉意愿決定因素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7(3):33-37.
[32]王飛.社會組織依托城市社區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分析——以綿陽市與“小小鳥”為個案[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8(2):78-82.
(責任編輯:華啟清)
Ontheinfluencingfactorsofruraltransferpopulation′swillingnesstosettleinsmalltowns—BasedonthesurveyofJinjiang,ChangleandFuqing
SU Ping-ping1, ZHENG Qing-chang2*
(1.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 2.InstituteofSoftScienc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407 r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from Jinjiang, Changle and Fuqing,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transfer population′s willingness to settle in small towns by cross-statistic and logistic binary regression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actors,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tors,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tion of children′s school, availability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land disposition and adaptability to local living have an significant effect on rural transfer population′s willingness to settle in small towns, while gender, education level and other independent variable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ural transfer population′s willingness to settle in small towns.
r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small towns; willingness to settle
F323.89
A
1671-6922(2017)05-0079-09
10.13322/j.cnki.fjsk.2017.05.013
2017-02-05
福建省軟科學項目(2016R0007);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A類)項目(JAS14133)。
蘇萍萍(1991-),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管理。
*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