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原
新潮形式承載著更多商業可能。
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國貿PopupUnion閃殿的共享快閃店,莉莉絲綢第一次試水線下,9月初,又一次亮相在新營業的上海世博源“閃殿小鎮”,在現場還有熊本熊和PAPAHUG等品牌。莉莉絲綢的品牌經理程倩倩說,由于擔心品牌效應跟不上營業額增長的速度,從今年開始她們將品牌宣傳作為重點,“快閃店是一個很熱門的營銷方式,我們主要是為了做營銷和推廣,以及體驗下線下的方式,成本反而是次要的”。
2011年誕生的莉莉絲綢,是銷售高級真絲家居、服裝的新品牌,海外市場占了總銷售的九成,創始人曾是一名留學生,希望將中國上好的絲綢銷往全世界。自創業開始,所有產品都在線上銷售,年營業額從最初的幾十萬美元,差不多每年翻一番,到現在已超千萬美元。但紅利期的逐漸消退、線上成本的增加和競爭的激烈化,讓莉莉絲綢開始將目光轉移到了線下。
在快閃店公司PopupUnion閃殿(以下簡稱閃殿)的客戶中,這樣從線上向線下嘗試的創新品牌不在少數。
“讓品牌拎包入住”
在商業發達地區,設置臨時的店鋪,仿佛游擊一般快速出現又在約定期限內消失,這就是快閃店(Pop-up shop)。2004年設計師川久保玲創立的Comme des Garcons品牌為期一年的快閃店大獲成功,讓這種兼具廣告與銷售功能的新形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并成為新零售時代品牌商的新寵。
閃殿的創始人董志國是商業地產行業出身,在上一家公司活動場地服務商“云SPACE”工作時,接觸了大量單品牌快閃店的項目,并從中發現了潛在的商機。
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各行業的創新品牌開始爆發;而新零售概念的出現,讓許多線上品牌開始往線下走,但對大多數中小型的新品牌來說,線下的嘗試并不順利,動輒上百萬的開店成本太高。而快閃店既有活動的效果,又有銷售的功能,能讓品牌以靈活機動的方式推廣品牌和試水線下,成本卻只有開一家線下店的十分之一。
另一方面,是商場的高空置率,一線城市超過10%,二三線城市已經接近30%,商場同樣需要新的品牌帶來活力、流量和內容。
最初,董志國做的事情,是線上撮合商場和有做快閃店需求的品牌商,但很快便發現這樣行不通。現在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的董志國,將中小品牌做快閃店的痛點總結為這幾點:“首先,商場的入駐要求比較高,許多品牌達不到;其次,實力不足,缺乏和商場的議價能力;第三,它們往往也沒有對線下店鋪的規劃能力和運營經驗。”而在實質是做中介的1.0模式時,這幾個問題都沒很好的解決,當時閃殿代理的許多品牌,與商場的招商標準不符,成功率低,“比如我們一開始推了20個品牌,最后其實就成功了4個,品牌能給商場提供的價值不夠,是最大的痛點”,董志國說。另一方面,由于品牌和商場對閃殿來說都是不可控的,讓促成合作的難度大大增加,“比如商場要求一平米2000元,而品牌一平米只肯給1000元,各自都很強勢。”
痛定思痛下,閃殿開啟了2.0模式,如果說1.0時閃殿像是信息的中介,2.0則像是二房東,由閃殿發揮在商業地產上的經驗優勢來搞定場地,以往單個品牌難以支撐一個店鋪,現在則租給多個品牌共同使用。最初閃殿與上海大學城進行合作,采用輕運營的方式,提供線下的場景和空間,希望實現跨界新奇的“多品牌快閃店”,但最后的效果卻依舊不理想。董志國用“凌亂”來形容當時的場景,幾個品牌沒有統一在做一件事情,反而是相互間在搶客人。
“輕運營的方式是有痛點的,沒有一個很強的主題性,會顯得很凌亂,所以后期我們就轉型到3.0,做一個共享商業的概念,實現品牌拎包入住。整個場景、主題的打造到所有的裝修搭建,都是我們來完成的。”董志國介紹,3.0是打造閃殿IP和內容輸出,在這種模式下,品牌只需要帶著好的產品,并進行活動來和消費者交互,而運營,系統和人員都可以由閃殿統一配備。
未來董志國希望將閃殿做成一個平臺,連接商場和品牌,“明年閃殿的目標是在全國開出50個共享空間,基本上是在核心商圈,幫助更多的品牌在全國做聯通,比如一個品牌在北京運營成功后,可以在上海、成都等城市快速地標準化、產品化來推廣,不同品牌間也可以相互借鑒以節約成本。”這不僅需要在商業地產方面的拓展,也需要和更多的優秀的新品牌建立聯系,董志國透露,閃殿和小紅書、一條、HighGo等電商也在嘗試戰略合作,閃殿自身也有一個選擇品牌的團隊,負責人有五年電商的經驗。另一方面,閃殿還在建設技術部門和研發中心,希望通過智能硬件和自建系統,將快閃店的后臺行徑數據,比如顧客人數、男女比例、停留時間等與ERP的后臺交易數據打通,讓數據成為新的增值服務,未來還會研發出商場和品牌的智能匹配體系等。
上半年,閃殿獲得了真格基金500萬元的天使投資,而A輪月2000萬元的投資也即將結束,董志國表示資金將首先用于技術開發,其次是打通線下渠道,然后也希望吸引更優秀的人才。目前快閃在中國還是很早起的階段,未來的市場還大有可為。
不滯銷的“輕”快閃
快閃微秀的創始人徐超是20年的老營銷人,前10年在傳統廣告公司,后10年在互聯網公司。在做快閃店之前,他曾經嘗試過實體店的創業,主打創意雜貨,結果半年便虧損了100萬左右。
這次失敗讓徐超認識到,線下開店的固定成本太高,一是商場的場租,二是人工成本,但最嚴重的情況還是產品滯銷。他開了個玩笑,開線下店時,每天早上員工都要來把貨架上滯銷的商品打掃一遍,可能什么都沒賣的出去,但人工、場租、倉儲成本卻一點沒少。
如何在低運營成本下獲得高銷售額呢?徐超選擇用快閃店來將之實現。在營銷出身的他的眼中,快閃店的形式并非憑空出現,歐洲歷史上流浪的吉普賽人,中國農村逢年過節的集會,都和今天的快閃有共通之處。“吉普賽人的馬車拉到一個地方,支開攤,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然后開始賣貨,這個地方貨賣完了就到另外一個地方,其實我認為這是最好的快閃。”徐超說。今天的快閃從路邊村落轉移到了商場,但售賣商品,吸引人流的本質并沒有改變。一個出色的快閃店,會是店鋪與商場的雙贏,不但不會消耗商場的人流,還會為商場補充人流,并讓商場空置的空間得到利用。這其中的關鍵在于,如何真正把人流引過來。
“今天線上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而流量的精準度越來越低,比如說現在一個APP推廣的有效下載可能要150塊錢,一個微信的激活要50塊錢。試想你拿50塊錢放到你的店門口晃一晃會有多少人進來?”徐超說。但在線下人流聚集的地方,相對流量更精準,并且還可以幫新品牌測試許多相關市場指標,比如產品接受度、成交率和線下運營等。徐超將他的引流方式命名為“新零售社群裂變式營銷”,微信社群是成為線上引流的重要渠道。快閃微秀維持著約5000的個人銷售團隊,在快閃活動前,通過轉發朋友圈等方式吸引關注,在活動的時候,在線下將吸引來的流量進行銷售轉化,“一個人微信好友的上限是5000人,假如每個個人銷售轉化率在3%~5%,這個規模也很可觀了。”
在8月份剛剛結束的廣州美博會上,品牌快閃僅72平米的展位,邀請了2016環球小姐李珍穎和8名外模助陣,吸引了全場最多的人流,4個小時預售銷售額424萬,而在活動開始之前,預約已經有了300萬的保底銷量。要完成線下流量的轉化,最重要的是做好用戶體驗,這也是徐超作為營銷人的敏感:“線下明顯強于線上的優勢在于,線下體驗性非常強。”美博會上,徐超邀請了環球小姐助陣,并強調展出的產品一定要讓客戶親身體驗。
在有了之前線下店失敗的經歷后,徐超有意識地避開可能導致“滯銷”的渠道壓貨的運營方式,在美博會的會場上,產品可以試用卻不可以直接購買,因為那時候大陸沒有備貨,商品剛在澳洲生產,還沒有進入中國。品牌預售訂單產生后,所有人都只有在付款15天后才能拿到貨,而且第一次只收到30%,通過工廠直供模式,品牌方避開了囤貨卻滯銷的可能。這種模式對習慣了線下即付即買的消費者體驗較差,但大量采貨的經銷商卻可以接受,“所以核心是做2B而不是2C”,而為了加強對產品價格與質量的控制,除了前期的大量市場考察外,徐超手上運營的品牌不超過10個,美博會上424萬的訂單,實際只賣了一個品牌下的兩款產品,產品要可以直接從工廠生產完成,購買者通過手機下單發出物流,最大減少中間不必要的流通環節。
“一般化妝品的營銷成本會占到總成本的35%以上,制造業大概是15%,海爾可以控制在10%,而社群加快閃的模式,我的營銷成本在16%左右,以后還會降低。“徐超說。對以后快閃店的發展,他認為雖然現在還在早期,但未來行業還是會集中出現幾家領軍企業,“因為好的商場就這么多,資源具有稀缺性”,但對于如何融資和之后怎么快速發展,他還沒有想好,“市場空間這么大,先跑后跑差別不大,但找對投資人會很重要,會決定是否有更精準的資源匹配對接;而且我很頭疼的一件事是,現在沒有一個很強的核心團隊。”徐超說,快閃店的模式還是太新了,他情愿慢一點,更健康有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