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國
摘要:全球化趨勢的持續加深,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越發密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申辦孔子學院的熱潮。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全球共開設了476所孔子學院以及851所中小學孔子課堂,而在國內,中國傳統文化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緊密結合,在越來越多的高校安家落戶。本文就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意義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 中國傳統文化 結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001-02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校最早開設的專業之一,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其內涵也在持續豐富,一般可以分為必修公共課程、必修專業基礎課程以及選修課,針對學生的漢語知識和中國文學知識等進行培養,強調提升學生的文學素質。漢語言文學專業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就目前而言,許多高校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并且對教學工作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
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開設的背景和意義
(一)背景
從國際背景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現了相互的交流,彼此之間的聯系越發密切。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憑借自身獨有的價值和魅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198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一堂,指出“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就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從國內背景分析,早在1994年,原國家教委就發出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的通知》;2006年9月,正值國家十五規劃期間,在文化發展規劃的相關條款中,明確提出必須重視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確保經典和技藝的順利傳承;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認識,提取精華,去除糟粕,確保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十大發展的需求,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建設精神家園。[1]
(二)意義
立足上述背景,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可以說是大勢所趨,能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將之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在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當前新的發展環境下,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適合現代發展的部分提取出來,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漢語言教育的根基,這一點從日漸增多的孔子學院就可以看出,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作用,從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地位
現階段,普通高校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通常都是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系統性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以及相應的文藝理論素養,可以在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事業單位從事漢語言文學的研究與教育工作。從這一點分析,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內容以及對于人才素養的要求基本都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非常密切的關聯,事實上如果從廣義層面分析,無論是中國的文藝理論還是漢語言文學本身,都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專業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更加重視。[2]
從漢語言文學專業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分析,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能夠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傳統文化本身的價值也需要依靠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傳播,才能夠充分體現出來。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分析,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屬于專業必修課的范疇,一般每周1-2節課,連續開設一個學期或者一年,這也證明了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占據了足夠重要的地位。[3]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重視教材建設
在五千年的持續積淀下,中國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內涵豐富,高校在開設相關課程時,考慮課時安排以及學生的需求,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切實做好課程的教材建設,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選擇與把握。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當前高校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使用的教材類型繁多,質量也參差不齊,不過大體上可以將之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通常都會從中國的歷史分段或者地理概貌著手,就中國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進行分析,然后從中分離出不同的文化類型,如文學、藝術、宗教、建筑等進行詳細分析。[4]在這一類教材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通論》(朱耀廷)、《中國文化史》(呂思勉)、《中國文化要略》(程裕禎)以及《中國古代文化基礎》(馬友)等;第二類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剖析,包括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演進等,一般都會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分析,依照歷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從先秦禮制、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樸學等進行討論,沿時間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進行敘述,同時也從橫向角度分析了社會變革以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對于文化傳承的影響,部分教材還針對西方文化的特點以及其與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異同進行了分析,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了拓展和延伸。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龔鵬程)、《中國文化史略》(吳存浩)、《中國文化史》(李山)等。
相比較其他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從中學時期開始就積累了一定的文史知識,而且從其專業選擇可以看出,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至少不會是迫不得已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常都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常規意義上的普及型教材并不能滿足其對于傳統文化的追求,從這個角度分析,應該優先選擇第二類教材。
(二)豐富教學手段
高校教學面對的是具備成熟心智和較高認知水平的成年學生,教學的方式和手段自然不能與初中高中類同,而究竟應該選擇怎樣的教學模式,是現代高校教育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5]在漢語言文化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可以采用更加豐富的手段:endprint
1.互動教學
應該將素質教育延伸到大學階段,強化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從宏觀層面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進行分析,然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進行教學,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例如,可以鼓勵來自相同地域的學生自主結合,形成學習小組,對自身家鄉的文化進行搜集和整理,分析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以論文的形式向教師和其他學生展示,這樣不僅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現,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而通過小組的課堂論述,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策劃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6]
2.多媒體教學
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教學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對多媒體及新媒介技術的應用,能夠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提升教學的效果。最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持續推出了一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如《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而在百家講壇中,通過各個專業教師的講解,極大地拉近了傳統文化與我們的距離,原本感覺高深莫測的《論語》經過于丹的講解變得淺顯易懂,易中天則告訴我們,具備厚重感的《三國》也可以充滿趣味。高校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相應的資料,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撐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創設出一個更加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踐教學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應該組織學生進行歷史文化遺址的實地考察,通過就地取材來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如西安的兵馬俑、洛陽的隋唐遺址、北京的頤和園等。在組織相應的活動前,教師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充分了解歷史文化遺址的內涵,確保在游覽的過程中能夠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將單純的理論教學轉化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提升教學的效果。[7]
(三)完善師資隊伍
所謂術業有專攻,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異常豐富的,對于師資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高校必須構建多元化師資隊伍,由專業教師來教授相應的內容,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部分高校受自身客觀條件的影響,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可以將內容相近的傳統文化構筑成一個統一的模塊,由擅長相應內容的教師進行統領和講授,適當降低教學工作對于師資的要求。同時,高校應該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尤其是如果選擇了之前提到的第二類教材,則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更加廣博的知識,在熟悉教材的同時,還必須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的書籍,如《中國文化通史》《中國學術史》等,拓寬視野,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提升教學的效果。[8]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漢語言專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加快教材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完善師資隊伍,能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持續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玉蓉.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研究[J].現代交際,2016(13):158-159.
[2]李聰健.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淺談[J].文學教育:中,2016(5):100.
[3]吳曉輝.論開放大學漢語言專業如何有效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現代職業教育,2016(16):44-46.
[4]王煥玲.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5):157-158.
[5]宋揚.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J].才智,2015(1):85.
[6]梁必彪.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探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11):118-120.
[7]鄧偉.簡析中學漢語言文學教學之探索[J].信息化建設,2015(8):254.
[8]江勇.通識教育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理念與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17(4):128.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