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鳳
摘要:楚漢兩大帝國的變更期間風云際會,局勢轉變迅速,也受到很多秦漢史學者們的關注。本文依據李開元教授《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一書的歷史分期,將陳涉時期到項羽時期分為三個階段,復國建王期——平民王政;王政復興期——貴族王政;霸王政局——軍功王政,分別對其在不同統治時期,其封王原則及其政局的形成原因做簡要說明與分析。
關鍵詞:王政復興 霸王政局 后戰國時代
中圖分類號:K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9-0196-01
一、秦末時局
秦帝國的建立結束了戰國時代的混戰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地方以郡縣制集權到中央,中央始皇帝擁有著絕對的專制皇權,以推崇集權的法家思想為治國思想。表面上中央對地方有著極強的控制,但僅在十九年后就崩壞,各地反秦勢力迅速集結,就反秦情緒最高漲的楚地而言,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兩三個月內,劉邦等起兵于沛縣,英布等起兵于番陽,秦嘉、朱雞石等人于淮北起兵,項梁、項羽等于江東會稽郡起兵,陳嬰等起兵于東陽。隨后幾年,各地都處于反暴秦建立新政權狀態,新建的政權不僅國名與戰國時代相同,更是出現新的與戰國時期相似的混戰相爭的局面,歷史進入“后戰國時代”,這一概念正是秦漢史學家李開元教授提出的。
二、復國建王期——平民王政
陳勝吳廣起義,這種民間社會的武裝暴力就像敲開生雞蛋的裂縫,隨后帝國成塊狀松散開,開始了王政復興,在各國王政復興之前有陳涉、吳廣時期所領導的復國建王時期,其特點是在故土的基礎上以故國之名重建,確立新的王國領導人,領導人多為平民出身。我們需要清楚的問題在于陳涉為何以復國建王來統治各地?又為何能以平民為王?前面我們說到秦二世而亡,時間之短,此時故國人心尚在,且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對眾多小國大有勢如破竹之勢,國君投降求和,國家改換為郡縣,對于民眾而言,并未有思想上的徹底轉變,上層也并未形成統一的政治觀念。以齊國為代表的反秦浪潮聲未停歇。
以平民為王則當以陳涉身份說起,他出身楚國民間下層,被征發為戍卒,以當時的血緣方式繼承來看,陳涉并無任何政治遺產可以繼承,他能夠稱王的依據便在于功德法理一說。以“將軍身被堅執銳,率士卒以誅暴秦”為功;以“復立楚社櫻、存亡繼絕”為德。這種王權起源于功德的理念,正是平民王政的法理根據。有陳涉一例,其他各國也就同樣照辦了,同時這樣的新理念,對后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王政復興期——貴族王政
如果說陳勝、吳廣時期其實更傾向于復國建王,那么楚懷王時期乃是真正意義上的各國原有王政之王政復興,“陳勝張楚之立,可以說是諸侯舊地皆王的開端,是興滅國,項梁立楚懷王,可以說是諸侯王重治人皆可興復的標志,是繼絕世”。項梁在立楚懷王之后,除燕國外,皆修正為貴族王政,我們知道后戰國時代,時各國都是貴族尚在,加之王政復興思想流行,陳涉的功德法理便不那么具有說服力,而回頭分析,陳涉時期也是無法做到立舊貴族為王的,陳勝不同于楚懷王,楚懷王一心僅在楚,而陳涉想做的是集權,舊貴族的原有勢力無疑是一種阻礙。懷王之約制定于戰國六國都已經復國后的二世二年后九月,此時的懷王之約,有兩大貢獻,一是對各國貴族王政的認可;二是通過認可各國王政,達到修正陳涉的平民王政,能避免任何一國壓制其他國家局面的出現。
四、霸王政局——軍功王政
在將原有七國分解的過程中,便是王政復興期向列國眾王期的轉變,所謂列國眾王期,卻也并非是列國并行,而是在西楚霸王掌控下的列國并行,其時局亦可稱之為霸王政局,也是貴族王政向軍功王政的轉變,了解十九國王的出身,不難看出項羽的分封原則其實也是否定世襲而采用軍功封王,否定世襲也就是否認了戰國七國的復國,其法理可以說是對陳涉平民王政的軍功原則的繼承與發展。在這些有功者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大重點對象,一是在巨鹿之戰中功績顯著的,二是跟項羽同時進入關中的,因此項羽所開創的王政也被稱為軍功王政。
項羽為何分封十九國,自立西楚霸王,而不稱帝行專制?如上一小節所說,項羽立王以誅秦之功為依據、反專制暴秦為口號,不行專制乃是百姓心之所向,然而項羽也絕不甘心與諸侯王并立,因而在封那些即便有軍功但身份與舊貴有關的人時,多分封至條件欠佳的“惡地”。二是時機未到,本來項羽亦是有行動的,他設想的是先把楚懷王升為楚義帝,繼而徙義帝于郴而又殺之,最后,自己登上帝位,但是最后一步由劉邦繼承,改國號為漢。另外關注到的一個問題是貴族人口的流失,先是秦滅六國,而后是陳涉建立平民王政,項羽的軍功王政,都使舊有貴族遇到了挑戰,雖然在楚懷王時期有短暫的舊貴復興,但緊接著在戰亂流動遷移,人口數量消耗,實力消耗,舊貴族亦很難有力量對抗新政權,這也是項羽能夠做到不行專制的原因之一。
五、結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田馀慶先生《說張楚——關于<亡秦必楚>的討論》一文有這樣一種解釋,三戶即是陳涉之楚,懷王之楚,項羽之楚,而后劉邦代項羽為帝,楚國終是在秦楚爭霸中獲得了勝利。從陳涉以張楚自號,盡管一再變更形式,但終于以楚的勝利宣告結束,雖然勝利了的新朝并不稱楚,而稱為漢。從陳涉到項羽之法理依據皆是張楚政權,他們于亂世中一脈相承。不同的是各自的身份以及處境等,使得他們在各自的統治時期依照不同的封王原則,形成了不同的政局,這是秦漢之交的多次嘗試,是歷史的豐富的體現。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中華書局,1962.
[2]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M].三聯書店,2000.
[3]田馀慶.說張楚——關于“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J].歷史研究,1989(2):134-150.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