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萍
【摘 要】近年來,關于信息化網絡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頗多,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著重研究校園文化的特點、功能校園文化建設的措施;二是著重研究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工作的影響;三是著重研究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機制。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是對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實施策略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二是在研究的視角上把“互聯網+”傳播環境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在一起進行系統研究的論文并不多,而且從創新的廣度與深度上有待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此,本項目力求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校園文化;建設策略
一、本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網絡信息化時代。從文化傳播方式上來看,互聯網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傳播模式,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信息技術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滲透和沖擊下,校園文化建設也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這一最快速、最廣泛的傳播途徑。探討如何在網絡環境下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們急需認真研究的現實課題。
同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在逐步滲入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過程中,充分提升了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了諸如互聯網教育等新生態。網絡時代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在不斷變化和提高,作為推動高技能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適應“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不斷創新“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觀念、內容和方法,積極探索快捷有效的實施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這對于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思想文化素養、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新特征
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依托大學這一載體,來傳承和傳播的各類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主要反映該大學的精神面貌及文化特征。相對于普通高等學校而言,高等職業院校則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由于其在人才培養目標和生源層次等方面與傳統高等學校有所差異,就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除具備一般校園文化的共性外,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高職院校社團文化更呈現出多元、多樣的特點,具體而言,“互聯網+”背景下的高職高專院校校園文化具有職業驅動性、實踐互動性、地域開放性等特征:
1.職業驅動性。根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高職高專學生在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就應該明白自己的職業目標。互聯網的快捷和大數據,使得學生的職業規劃可以更快速和更精確。
2.實踐互動性。高職高專院校教育主要著力點在于使學生具備必要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必備理論知識,同時側重實際應用、熟練掌握實踐操作技術。互聯網的全面覆蓋促進了學生線上、線下的學習和交流,其實踐互動性得以凸顯。閉門造車的學習狀態早已被互聯網掃地出門。
3.地域開放性。高職院校的辦學方針是面向區域經濟建設、并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高職院校在堅持職業導向的基礎上,還應結合本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際開展具有地區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
三、加強我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基本途徑
1.搭建校園文化傳統媒介與互聯網聯動平臺。
校園文化傳統媒介與互聯網聯動平臺是指,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以創建開放多元的校園文化為目的,以信息與技術的整合為核心,實現校園文化多載體、多渠道、多區域以及運行模式多樣化的聯動整合,進而形成一種校園文化傳統媒介與互聯網技術相互交融、優勢互補、聯動創新的校園文化平臺新模式。
校園文化傳統媒介主要以學校廣播、電臺、校刊、板報、學校網站等固定的傳播渠道為主,傳播的內容主要圍繞校園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等相對固定的內容來展開,雖然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廣泛接受和參與,但由于其傳播媒介和轉播內容的相對固定和封閉,大大削弱了預期傳播效果,且很難持續帶動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深入,校園文化的開放性、多元性日益彰顯,大學生接受各類校園文化的信息也已經從以往的集中式由上至下的傳統接受方式,逐步演化成分散式、互動式的多元融合的立體式接收模式。變化多端的校園文化信息與快餐式的文化元素不斷堆積重疊,單憑某一種或幾種文化傳播平臺已然不適應當下校園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我們只能憑借互聯網的傳播優勢搭建順應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傳統媒介與互聯網聯動平臺。
可見,校園文化傳統媒介與互聯網聯動平臺的搭建,既能克服傳統平臺受眾面狹窄且效果不足的弱點,也能有效推動校園文化信息廣泛深入的傳播,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2.開拓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聯動陣地。
突破傳統、創新內容、緊跟時代是開拓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聯動陣地的三原則。注重“網絡陣地”建設,發揮立體網絡的宣傳導向優勢,把傳統校園文化內容與校園網絡文化活動有機地聯合起來,真正形成相互交融、優勢互補、共同完善的校園文化建設新局面。
開拓“網絡陣地”目的在于吸引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用好網絡,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把優秀的校園文化快速擴散開來,以點及面,事半功倍。首先,可利用圖書館指導和開展網上讀書活動,傳播正能量,引導高職高專學生積極向上、立志成才;其次可利用網絡媒介手段直播大型文藝晚會、運動會等集體活動,學生可寫網絡直播宣傳稿,加強網絡互動的趣味性,以廣泛弘揚體育精神;同時還可利用校園文化藝術節等舉辦網絡知識大賽等活動,網絡知識大賽的內容可包括學校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等傳統的校園文化內容,亦可涉及網絡道德、網絡法治、網絡文學等新型網絡文化內容。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不僅帶給青年學生豐富知識文化的及時雨,更賜予了青年學生開闊視野的千里眼,與其在為青年學生沉迷于手機網絡而擔憂不止,還不如借助學生迷戀網絡的心態,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學生的人格升華和能力的提高。
開拓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聯動陣地最直接有效的途徑還有——創建網絡社團,高校社團一直是青年學生的主要活動陣地,高職院校也不例外。學校各級各類社團組織多種多樣,但由于社團活動場所有限,傳播媒介有限,使得社團活動無法以點帶面廣泛傳播,更無法整體有序波浪式創建和傳播校園文化,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浪費。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學生越來越青睞網絡,和冷落社團,改善這種局面的有效方式就是創建網絡社團,利用網絡平臺覆蓋面廣、信息交流迅速等有點,把不僅可以把校園傳統社團的部分內容借助互聯網迅速傳播,還可以開辟新的網絡社團陣地,例如創建微電影、微小說、漫畫吧等校園網絡社團。
四、總結
互聯網的應用早已融入高職院校青年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下,我們要緊跟時代、高度重視、自主創新,使得“互聯網+”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邁出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敬菊華、張珂:《網絡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2]劉璽明:網絡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現代教育管理,2010;
[3]苗玉輝:論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
[4]趙繼穎,孔立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對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