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如香
摘要: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將其作為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定位、當代價值和傳承弘揚三個維度出發,發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習近平的重要論述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實踐導向,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字:習近平;傳統文化觀;文化自信
一、習近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定位
(一)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1]中華傳統文化從來都不以歷史的發展、政權的更迭而轉移,有其獨特的文學藝術、科學地理和歷史文明,最持久的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的“孝”文化,還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習近平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作用,勉勵人們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增添活力。
(二)中華傳統文化是人類生存智慧的寶庫
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寶庫,匯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及智慧。在談到當今世界面臨的難題時,習近平說“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2]習近平對優秀傳統文化中智慧的傳承與弘揚,也是代表中國共產黨對我國傳統智慧的自信。
二、習近平對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論述
中華傳統文化這座歷史智慧的寶庫,有它歷史時期的進步意義,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時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它也是不斷豐富發展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呈現出另一種生機與活力,對當今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堅持中國特色和中國道路
當代中國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對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中華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3]只有明白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性、豐富性、超時空性,才能夠讓中國人民堅定的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堅定道路自信。
(二)打造中國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內涵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習近平也強調“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動力。這股強大的民族精神動力,千百年來推動著中國的文化發展進程,在現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依然是最主要的力量。我們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社會主義中國現代化的建設注入中國精神力量,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精神。
(三)提高民族道德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風尚、行為示范、精神品質的集合,是中國人民群眾道德修養的好教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征程提供了強大的道德力量。真正能夠打敗一個民族或國家的不是武力,而是自身精神文明、價值理念的崩塌。因此,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牢堅固的道德礎十分重要,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道德傳統應成為提高民族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道德規范,予以合理的繼承,提高人民的道德修養,促進整個中國社會的道德風尚的優化與提升。
(四)塑造良好國際形象
習近平在各種場合都十分注重維護國家形象,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塑造中國愛好和平的國際形象,“友好互助、互利共贏”國際交往理念的提出是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最好詮釋。習近平利用訪問東盟國家和德國的時機,向世界闡釋和展示“和”文化思想的獨特魅力。他指出,中華民族始終崇尚和平、和睦、和諧的精神追求,“和為貴”“和而不同”“睦鄰友好”“化干戈為玉帛”等理念世代相傳,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習近平用“和”文化思想,消除“中國威脅論”,贏得了世界各國的贊賞,塑造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國家軟實力提升的生動實踐。
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就明確了傳統文化的價值指向,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一)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首先,有揚棄地繼承。習近平多次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有揚棄地繼承就是要堅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學態度,系統梳理和分析鑒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糟粕,繼承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其次,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習近平看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就是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期盼的發展變化,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促進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和世界趨勢的有機結合。
(二)處理好挖掘闡發和宣傳教育之間的關系
挖掘闡發和宣傳教育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構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統一體。首先,要加強挖掘闡發。習近平要求,要深度挖掘和闡發文物遺產、文化古籍的精神實質和思想精髓,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形式。如何挖掘闡發優秀傳統文化,關鍵是“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5]。其次,要加強宣傳教育,要積極運用傳統的節日儀式等弘揚傳統文化,運用大眾傳播、網絡傳播等手段傳播中華美德,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3.處理好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矛盾關系
2013年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 80 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6]這表明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還需要處理好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的關系。首先要堅持中國立場。在世界文明交流融通中,中國立場是根本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我們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容性強的突出優勢,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其次要具有世界眼光。當前國際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益加劇,我們只有主動融入世界文化交流競爭之中,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才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國際文化競爭和意識形態交鋒中占據有利地位。
目前,我們正處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又需要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如果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就不會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樹立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思想理論資源,我們必須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豐厚滋養,與時俱進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從而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參考文獻:
[1][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100,102
[2]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24(1).
[3] 石仲泉.天之降大任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習近平關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N].天津日報, 2015-1-5(9).
[5][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4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