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玲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研發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僅數量少,而且速度慢。所以必須進行科技體制的全面改革,促進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加快技術成果向生產能力的轉化,以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改革開放;科技教育;體制;改革
中共十二大之后,中國的全面改革主要是在兩個領域展開:一個就是經濟領域,改革的重點是由農村轉向城市。另一個從宏觀上講,改革由經濟體制改革擴展到比較廣泛的方面,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科技和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革的全面推開,促進了中國現代化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科技體制的全面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的科技研發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不僅數量少,而且速度慢。198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確定提出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1983年國務院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1984年5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技體制改革座談會,提出科技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有利于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促進科研單位的社會化,多樣化發展。
1983年3月,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專門討論了科技體制改革問題。會后不久,中共中央公布了《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科技體制改革的原則是,尊重科學技術發展規律,使科研機構面向經濟生活,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的轉化,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后,我國的科技體制以《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依據,圍繞科學技術與發展生產相結合的中心工作,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深入改革。主要內容有:
一是改革撥款管理制度。198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科學技術撥款管理的暫行規定》,決定把國務院所屬56個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的科研事業單位劃分為技術開發型、社會公益服務型和基礎研究型3種類型,分別實行不同的科技撥款制度。對技術開發型研究所,逐步減少事業費,推行合同制;對社會公益型以及基礎研究型研究所,分別實行包干制和基金制。與此同時,還改進了國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和基礎研究的撥款方式。二是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促進人才合理流動。1986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擴大科學技術研究機構自主權的暫行條例》,指出科研機構在保證完成國家科研任務的前提下,可以向社會承接各種科研任務,提出科研機構與生產企業橫向聯系,發展科研生產聯合體,以促進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利用。1988年3月,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是進一步擴大科研機構自主權,促使科研機構成為自主的面向經濟建設的開發實體,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三是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1986年3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技術市場工作會議,要求社會各方面積極支持開發技術市場。10月,中國技術市場聯合開發集團正式成立。四是實施“星火計劃”。1984年9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科委關于擬訂“星火計劃”的請示報告。實施這一計劃的目的在于促進地方經濟的振興,主要內容是抓一批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對鄉鎮企業有示范和推廣意義的、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實用技術項目,提高這些企業的科技水平,為地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植入新的胚胎,計劃分3年完成。星火計劃的實施,在農村地區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科學技術與農村生產相結合,促進農村實現工業化的較為成功的道路。
科技體制改革的啟動,沖擊了原有的科技管理體制,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了科技事業的發展,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到1988年底,我國的自然科學人才已發展到966萬人,縣以上獨立的科研機構5200多個,累計獲得國家獎勵的重大成果達5317項,初步顯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巨大作用。當然,由于舊有體制的運行時間較長,同時由于改革本身缺乏經驗,在指導思想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改革在解決了一些舊有矛盾的同時,又產生了一些新的矛盾。突出的表現在,一些缺乏市場價值的基礎研究,由于經費難以保證,因而從事這類研究的科技人員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水平,長期難以得到改善。
二、教育體制的全面改革
在教育工作方面,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普及中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開始了中等教育體制的改革。1983年5月,又發出《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教育部等部委聯合發出《關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教育的意見》。兩個文件要求加快城鄉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發展職業教育,以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具有專門技能的勞動者的需要。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主要討論教育體制改革。鄧小平在會上作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的重要講話。他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10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從中小學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會議結束后,中共中央很快公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存在著嚴重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在教育事業管理權限上,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主要是對高等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應有的活力,而政府應該管理的事,卻又沒有管好;在教育結構上,基礎教育薄弱,學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合格的師資和必要的設備嚴重缺乏,經濟建設大量急需的職業和技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高等教育內部的科系、層次比例失調;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從小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夠,發揚立志為祖國富強而獻身的精神很不夠,生動活潑地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很不夠,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后于當代科學文化的發展水平。這就要求改革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有教育體制,主要是: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計劃和畢業生分配制度;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使各級各類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方面的需要。
為了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統一部署和指導教育體制改革,1985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設立國家教育委員會。1986年4月,六屆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6月,國務院制定了《高等教育管理職責暫行規定》。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進展有:
擴大地方發展教育的權力和責任,有步驟地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適當調整教育結構,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從宏觀方面看,除抓好正規的初、中、高級教育外,著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到1987年,全國中等專業學校發展到3913所,在校學生187.4萬人,在高校內,系科設置進一步優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得到加強。財經類專業在校生由5.6萬增加到18. 04萬人。政法、師范類學校、系科及學生人數也都有大幅度增加。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強高校與生產、科研和社會各方面的聯系。高等學校在執行國家政策、法令、計劃的前提下,有權在計劃外接受委托培養學生和招收自費生,有權與外單位合作,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等。不少學校還開始了校長負責制的試點工作。
此外,政府加大了對教育工作的投入,教育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5.9%提高到1986年的9. 5%。在高校畢業生的分配制度方面,開始逐步改變統招統配的做法,進行了“供需見面”的改革試點。在高校教學體制上,從1985年開始試辦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試點工作。從1986年起,在新生中試行獎學金和學生貸款制度,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提高教師的地位和樹立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思想意識,將9月10日定為教師節。教育體制改革的推行,不僅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而且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