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新英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成為國家戰略和社會共識,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職業教育理論本身發展的需要,作為發展職業教育的主體,職業技工院校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勞動就業、再就業,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保障環節,有獨特的社會職能。
近年來,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力地證明,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大思維、大境界、大融合。關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前在觀念和體制上還有局限,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事業的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辦學機制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還不能適應和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研究探討如何突出和強化職業技工院校的社會職能,使之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探索和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實現四個全面總體布局的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相對普通高校而言,職業技工院校是更直接地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供給側改革對職業技工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專業建設等影響很大。職業教育既要服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要求,又要符合自身的發展規律,明確培養目標,通過自身結構的優化,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一、職業技工院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推進器
技工教育“三堅持、一促進”的指導思想,即堅持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任何教育首要的根本是育人,職業技工院校生源素質相對較差是事實,在中學階段他們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果這些生源直接流入社會,正處在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如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誤入歧途,給社會和家庭帶來隱患,甚至災難。一個學生背后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理論學習差不等于其他學習都不行,我們常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國的花朵,百花齊放固然好,但是有的花開得早,也有的開得遲,或者有的只結果,看不到開花。職業技工院校更需強調因材施教,把經歷了中考高考失敗的生源培養為有一技之長有擔當的公民奉獻社會。培養他們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新素質和身心素質。筆者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要求總結出十六個字:理論夠用,技能為重,學會做事,身心健康。職業技工院校充分發揮社會職能,把每一位孩子都培養成技能型人才,解決了政府的和家庭的難題,將有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職業技工院校是保證穩定就業的催化器
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支撐,需要職業教育有大作為。定位決定地位,職業技工院校畢業生定位準確,是保證職業技工院校畢業生就業的最大優勢,高技能人才直接為一線生產服務,而目前企業缺的正是高素質藍領。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周期不長,薪酬的期望值不太高,勞動觀念端正,工作作風樸實,對企業文化的認知性和忠誠度高,更貼近企業一線的需要。
作為職業技工院校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有利于轉變辦學理念,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或者說,畢業生的充分就業是反映職業技工院校教學質量的直接體現,是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職業技工院校的畢業生培養方向符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按照“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要支持和引導全國技工院校舉辦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傳統工藝技藝領域的專業,重點支持各地技工院校建設一批與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特色專業。建立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專業目錄并實行動態調整機制,規范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確保專業質量。要根據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及時調整學校布局、專業結構,教學內容;實現產教結合,“供需見面”、“訂單培養”,在職教集團范圍內與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使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同步進行,實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不斷提供高素質技能人才,保證穩定優質就業。
三、職業技工院校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明確規定: 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轉化職務科技成果,應當依法對研究開發該項科技成果的職務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其他人員給予獎勵。自行實施轉化或與他人合作實施轉化的,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應當在項目成功投產后,連續在3-5年內,從實施該科技成果的年凈收入中提取不低5%的比例用于獎勵,或者參照此比例,給予一次性獎勵;采用股份形式的企業實施轉化的,也可以用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時作價金額20%的股份給予獎勵,該持股人依據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在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中作出主要貢獻的人員,所得獎勵份額應不低于獎勵總額的50%。《第十二條》規定: 國家鼓勵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事業單位與生產企業相結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等事業單位,可以參與政府有關部門或者企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招標投標活動。職業技工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更貼近企業,更貼近生產,職業技工院校的發展趨勢是校中有廠,學校更像是一個企業,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經驗,消化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有力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
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需要政府來主導,需要企業和科研機構作為主要參與者和積極推動者,更需要作為主體的職業技工院校努力承擔起社會職能。這三者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缺一不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