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葛浩天+臧琛+謝弘伯
摘要:軍事經濟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國家要從多角度對其進行深化探究,這也是現階段我國軍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內在要求。本文就基于國家的政治角度、戰略角度、作戰角度及管理角度對軍事經濟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本次研究能夠為我國軍事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意見,為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多角度;軍事經濟;探究
前言:軍事經濟國家一種復雜經濟體制,而軍事與經濟兩者之間本身就存在著互相包含的雙重屬性,即社會經濟中存在軍事因素,軍事離不開經濟支持。另外,軍事經濟學所涉及到的領域有比較特殊,所以在實際的理論研究中,應從多角度對其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能實現國家對軍事經濟發展的全面掌控,為國家安全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一、基于政治角度下的深化軍事經濟探究
軍事經濟的基本職能不僅是保障國家安全和贏得戰爭勝利,更重要的是幫助國家達成一定的政治目的。由此可見,軍事經濟具有非常鮮明的政治性,所以必須從國家的政治高度來開展深化軍事經濟的探究。目前,從政治角度來把握軍事經濟的發展方向是我國發展特色軍事科學的重要原則,即面對復雜多變的軍事經濟理論和實踐問題時,需要在把握正確政治大方向的基礎上,仔細辨別軍事經濟中帶有傾向性的問題,進而做到明辨是非,以此確保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具有準確性和全面性[1]。
二、基于戰略角度下的深化軍事經濟探究
軍事經濟作為影響國家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與國家的軍事戰略有著密切聯系,也與國家的經濟和安全戰略息息相關。因此,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對于深化軍事經濟的探究應從以上三個戰略角度出發:一是軍事戰略角度。軍事戰略是一個國家對其軍事武裝力量的不斷建設與運用,在此過程中,離不開軍事經濟的的有力支持,只有擁有雄厚的軍事經濟實力,才能充分保障國家戰略企圖的實現。二是經濟戰略角度。軍事經濟承擔著保障國家防務需要的特殊職責,雖然其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在軍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仍要充分考慮國家經濟戰略的整體大局,在國民經濟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展軍事經濟的研究視野,進而使我國的軍事經濟理論得以創新。三是安全戰略角度。由于軍事經濟是國家的防務經濟,所以軍事經濟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戰爭的勝負局面,對國家安危也有著直接影響。目前,國際安全戰略格局已經隨著社會發展發生了重要變化,經濟安全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而軍事經濟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應加強軍事經濟問題的研究力度,不斷推出可以增強自身軍事經濟實力的相關軟硬件產品,從而提高國家的軍事經濟競爭能力[2]。
三、基于作戰角度下的深化軍事經濟探究
一個國家發展軍事經濟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國家主權利益不受損害,雖然我國現階段整體處于和平狀態,但是在祖國邊境,仍有部分國家伺機而動,擾亂我國的邊境秩序,影響國家的安全建設。因此,我國應養成從作戰角度來對軍事經濟進行深化研究的習慣,這樣才能明確國家未來的作戰計劃,做到未雨綢繆。具體而言,隨著國家利益的不斷拓展,應將軍事作戰準備由傳統的應急狀態逐步轉向常態,并根據我國陸、海、空大規模聯合作戰特點對軍事資源進行綜合研究,進而實現各軍兵種之間的合理分配。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軍隊的信息化建設,通過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提高軍事經濟的信息化程度,使現代軍事經濟適應信息化戰爭的突發性和多變性,完成我國由傳統的機械化戰爭形態向信息化成功轉型,為維護邊境安全奠定堅實基礎[3]。
四、基于管理角度下的深化軍事經濟探究
近年來,我國現代軍事經濟發展迅速,但在其規模逐步擴大的同時軍隊內部的運行方式也日益復雜,而且軍事經濟又是國家一項特殊的經濟模式,所以在其管理方面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通過多年的實踐證明,科學管理模式能夠對軍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而言,科學管理不僅能夠降低軍事經濟成本,還能有助于規范軍隊內部的運行體制,進而明確各部門和各層級的具體職責,使各類軍事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4]。除此之外,國家還要注重從軍事管理的角度來看待軍事經濟的發展問題,即通過創新管理模式來完善軍事經濟理論體系,使其朝著更高層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領域快速發展。
結論:綜上所述,在和平時代,我國軍事活動主要以準備戰爭和遏制戰爭作為主要目的,這就使得軍事經濟與社會經濟和國防經濟不斷融合。因此,現階段國家在深化探究軍事經濟問題方面,應具有廣泛的視角,充分考慮多種因素對其的影響,進而形成多視角深化軍事經濟研究意識,為我國軍事經濟建設提供可靠支持。
參考文獻:
[1]秦婧.注重強化“三個結合”深化對軍事經濟學的研究與創新[J].軍事經濟研究,2016(2):5-7.
[2]劉靜,趙旭.把握軍事經濟活動特點深化預防職務犯罪工作[J].軍事經濟研究,2014(12):50-53.
[3]王堅紅,王德緯,臧曉磊.深化軍事物流學科建設的現實基礎及基本途徑[J].軍事經濟研究,2014(9):13-15.
[4]裴昱,謝德慶,郝永仲.淺談軍事工程建設效益評價[J].軍事經濟研究,2014(2):38-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