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謙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步伐的加快,經濟社會化的飛躍發展,城市化建設的突飛猛進,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離家外出打工,導致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增長,從而導致這些正處于接受教育的孩子要么及早輟學,要么養成的不良行為促使這些孩子在校期間厭學,逃學,上網,打架,無視班規校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近1.5億農民工,打工者的數量以每年超過500萬的數量增長,他們的子女處在義務教育年齡階段的約為2000萬,其中超過1000萬留在家鄉,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教養管理教育全部留給爺爺奶奶。留守兒童的教育已成為當今我國的一個社會問題,特別是這些孩子的學校教育問題尤為突出。因而國務院在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中明確提出:“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力度,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我本人對我校的"留守兒童"深入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人數占全校的19% ,平均每班9 人,有的班甚至達到1/3,這還沒有包括父母早出晚歸到城鎮打工的;其中由隔代監護的占近70% ,也就是說這些留守兒童由老人監護的占大多數。科學研究表明,6到16歲的孩子,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留守兒童"長時間相對缺失家庭教育,他們的學習和性格個性的表現都明顯有別與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現為:1.學習成績較差,作業不認真完成,無心向學。2.性格內向、孤僻,膽小怕事,遇到問題不敢向老師或親屬反映,長期積壓在內心深處,心理壓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礙。3.不關心班集體,經常違反紀律且屢教不改,對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研究
1.自信心培養
鼓勵是培養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的一個方面。由于我們常忘記對留守兒童的鼓勵,因為每個孩子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鼓勵也要因人而異,首先了解孩子的特征點,找到適合他們的方法,使孩子獲得自尊感和成功感,從而從根本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相信努力就會成功。其次,創造機會,個別關愛。因為兒童都有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可是在平時的學習中,留守兒童都很少有表現的機會。為增強他們的信心,我們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無論是在課外活動中,還是在課堂教學中,從而樹立起“我也能進步”的自信心。
2.抗挫折能力培養
首先,讓留守兒童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當孩子受挫發脾氣時,我們不要吃驚,因為這是孩子宣泄的一種方式。其次,真確引導孩子重視努力的過程所帶來的快樂,把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等外部因素,少歸因于孩子的能力自身因素。再次,幫助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不斷提高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培養
培養留守兒童與人交流的能力,首先要拉近與留守兒童的距離,主動了解他們各個方面的的困境,善待留守兒童;其次讓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共同合作,互相分工,互相幫助,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共同進步。
二.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
1.家庭教育
首先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家長應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育兒理念,應自覺學習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一有閑時間就多看書。少看電視,玩手機。玩牌等,以便起到“身教重于言教”,行動遠遠大于口頭說教,為孩子做好模范;其次家長應多與孩子交流,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世界,情緒變化,把成長關注放在首位;再次家長多與教師聯系,及時掌握孩子在校的生活和學習,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2.學校教育
首先,學校要通過一些活動有針對性的轉變監護人家教理念和方法,幫助監護人更新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代監護人的素質,增強代監護人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注重全面的教育培養,養成良好的習慣、性格、品質,積極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其次,學校必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長處,并盡可能的積極引導。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少先隊輔導員等,要通過談心、單獨輔導、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再次,及時了解掌握留守兒童的各個方面,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教育和管理,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定期進行家訪。
總之,留守兒童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關注,但學校教育是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學校應該努力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