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俊
摘要: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率的低下,人類對于自然的改造受到極大的限制,這個時期自然因素作為影響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到了現代社會由于生產率的極大提升,尤其是高速鐵路的出現,憑借著其時間和空間的高壓縮能力,極大地縮小了區域的“距離”,從而對于我國的人口分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高速鐵路 人口分布 人口流動 集聚
一、引言
人口密度分布原因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基于靜態角度進行分析,由于先天的自然稟賦差異從而導致人口空間分布的異質性;另一種是基于動態角度進行分析,根據新經濟地理我們可以知道,由于地區的異質性不同的地區吸引力不一樣,造成人口的流動具有方向選擇性,區域吸引力大的地區人口形成集聚,而區域吸引力小的地區人口流出,從而形成核心-邊緣地區。其他導致人口密度異質性的還有交通、政治因素、生育率、戰爭以及人口遷移、計劃生育政策等因素。
二、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從自然環境與人口分布的關系來看,土地、淡水、氣候、能源、礦產等資源狀況對于人口分布至關重要。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時期,土地、淡水以及氣候等條件對于人口分布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遠古時期,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是在西北黃土高原,在當時的生產力低下的條件,黃土地區土質松軟,最適于人類用木器、石器從事簡單的農業生產活動。其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特別是鐵制品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在原來易于板結,但是卻很肥沃的粘性土壤也變得易于耕種,同時,由于臨近海洋,受海洋濕空氣的影響,雨水比較均勻,氣候溫差也不會很大。因此,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逐漸移動到了黃河沖擊大平原。
基于經濟學投入產出的視角來說,地理條件優越地區的產出相對于其他地區要大,自然而然人們優先選擇在該地區進行生產活動,從而效益最大化。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便于人們日常出行同時也使得區域間貿易壁壘減少,從而利于社會分工的形成,人們不再是基于農業生產活動的集聚,從而使得人類選擇的地區更加寬廣,從而改變人口的分布情況。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人類可以改變自然的水平越來越高,技術因素不斷增加,人類實現了從適應自然到改造自然的逐漸轉變。技術的提高不但可以提升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的地區更加容易導致人口遷移過來。
交通運輸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對城市的發展和空間演變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交通運輸方式的不斷創新和提升,加大了區域之間的聯系,降低了區域發展的成本,提高了區域交流的效率。近兩年,我國大力發展高速鐵路,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契機,區域經濟的發展也隨著高速鐵路的投入運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隨著高速鐵路的產生與發展,極大地縮短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這種距離的縮短直接反應在經濟上的是各種經濟發展要素的有效流動,成本的節約和地域觀念的打破,最終對于人口的分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利于通勤,并且大大降低運輸成本,減少貿易成本提高貿易自由度,在企業選址處于優勢,吸引企業的進入,擴大了本地市場規模,從而大大增加了人口密度。相反,交通基礎設施較差的地區,通勤和貿易成本較高,導致人口流出。
理論上,高鐵建設既可能擴大區域差異,使區域更加極化發展,也可能縮小區域差異,使區域趨于均衡發展。按照增長極理論、極化效應理論,由于集聚經濟路徑依賴效應,高鐵將進一步強化中心地區的發展優勢,削弱外圍地區的發展,進而加大區域差異,使區域趨于極化發展。而根據涓滴效應、梯度推移理論,當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區域中心城市將出現競爭加劇土地價值上升過度擁擠等集聚不經濟現象,而外圍城鎮已經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條件,高鐵的出現將為中心地區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周圍地區的擴散創造條件,進而促進整個區域的合理分工與發展平衡,縮小區域差異。從長期、大尺度上來看,高鐵有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區域的合理分工,從而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高速鐵路對產業集聚與生產要素流動有著極大的影響,目前關于產業集聚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制造業領域,隨著世界經濟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以及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外包形式逐漸從原來的制造業職能中分離出來,使得服務業的集聚效應逐漸顯現,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一些西方國家進入后工業社會,服務業逐漸取代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比重最大的部門。加利福尼亞州的多媒體集群(Scott,1998)以及中國上海的陸家嘴金融服務業集群和北京中關村的中介服務業集群等。高鐵的開通帶來的人員的流動對于地區的第三產業有著極大的沖擊作用。最終產業的集聚會導致人口的集聚從而改變人口的分布。
三、結論
高速鐵路的急速發展對中國的人口分布產生極大的影響,由于高速鐵路的時間和時空的高壓縮,使得人員的流動更加便利和頻繁,對于地區的第三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于知識的溢出帶來便利。
參考文獻:
1.張云飛.城市群內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分析. [J]經濟地理.2014(1)
2.封志明,劉曉娜. 中國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空間一致性研究[J]. 人口與經濟,2013,(02):3-11.
3. 朱傳耿,顧朝林,馬榮華,甄峰,張偉. 中國流動人口的影響要素與空間分布[J]. 地理學報,2001,(05):548-559.
4. 蔡昉. 人口遷移和流動的成因、趨勢與政策[J]. 中國人口科學,1995,(06):8-16.
5. PadeiroM,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s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Paris [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3 (31) :44–53
6. DF Heuermann & JF Schmieder, Warping Space: High-Speed Rail and Returns to Scale in Local Labor Markets [J], Conference Paper (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