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興+曾為朋
摘要:教育法制的價值是指教育法制所能實現的效益,在社會現實、主體需要、教育發展等復雜因素的影響下,教育法制的價值呈現多元化狀態,不同的價值目標代表著教育法制所能實現的不同的效益。為此,本文主要對教育法制建設的價值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教育;法制建設;價值
引言:
教育法制建設價值包括三個方面:教育立法的價值取向,教育司法的價值取向與教育法律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教育立法是教育法制建設的主要活動,立法主體基于一定價值理念、標準、原則,對不同價值進行排序、選擇形成對所立法律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念貫注于立法決策上,就是立法的價值取向。立法價值取向包括兩層含義:基礎位面的含義是基于對待處理的社會關系及利益是否具有立法的需要的價值判斷;上層位面的含義是基于對價值沖突的取舍、排序的價值判斷。
一、教育法制建設的價值存在問題
1.教育立法價值取向存在一定偏失
隨著社會變革和不同主體對教育需要的變化,教育立法的價值取向需要做出調整,以指導教育立法應對新型的教育內外關系、滿足教育發展的要求和人對教育的要求。當教育立法的價值取向帶有明顯的滯后性或者偏離了社會進步的軌道,就會對教育立法活動產生侵害。我國教育立法的價值取向整體呈現合理化的演變趨勢,但對現行教育法律的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后發現,由于特定的歷史時期這些教育法律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其價值取向在當今社會存在著一定的偏失。
2.教育司法價值取向模糊
從表面看,教育司法過程是運用憲法、教育法、行政法、民法等法律規范對案件及糾紛做出的判斷。從本質看,教育司法的過程是合目的性的價值判斷,司法判決中蘊含著司法主體的價值需要。法官從案件的受理直至案件的最終判決,都有可能運用價值判斷的方法進行司法活動。由于教育法律的滯后性、抽象性,教育司法所面對的很多案件都是所謂的“疑難案件”,這些案件無法通過法律與案件的直接對接得到解決,只有將雙方的權利沖突上升到價值沖突的高度,運用法的價值原理對雙方權利代表的不同價值進行排序,從而得出司法判決的結果。為人所熟知的“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都是法官運用價值原理受理案件,進行司法判決的案例。由于我國教育法律自身存在的一些價值偏失,致使司法價值取向模糊,對法官個人的依賴性較大,具有一定的隨機性。
3.教育法律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尚未形成
一方面,教育法律文化的價值取向決定著國家期望教育法律文化產生怎樣的效益,決定著國家期望教育法律主體形成怎樣的教育法律觀念、意識。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對國家推行的文化觀念能夠做出判斷,選擇順從或是漠視,也就是說,基于對教育法律的認識每個人都會形成個性化的教育法律觀念。國家推行的教育法律文化與個人的教育法律觀念的統一程度,或者說個人對教育法律的認同程度,是教育法律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否合理的標準。教育法律文化推行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法律普及和教育法律的積極的社會效果的實現。
二、應對教育法制建設的價值存在問題的策略
1.完善我國教育立法價值取向
立法價值取向是立法者根據一定的標準、原則對眾多價值進行權衡、排序、取舍從而做出的價值判斷。完善我國教育立法價值取向的關鍵,是根據新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形態,依據教育發展的規律,依據國家、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不同需求,及時調整價值判斷的標準,精確地安排眾多價值在教育法律中的權重,解決各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具體就是解決好秩序和自由、公平和效率的沖突,并加強程序保障,體現程序正義。
2.明確教育司法的價值取向
明確教育司法的價值取向,就是要在司法活動中建立一套價值判斷的標準,降低由于現行教育法的缺位、操作性差等問題所造成的司法活動的隨意性、隨機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司法公正。根據司法的過程,教育司法的價值判斷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標準:第一,統一案件受理的范圍。為了保證司法對解決糾紛、恢復受損權利的作用,同時為了避免司法介入對教育自由的侵害,案件受理的范圍應該以教育法律主體的權利義務受到影響為界限。也就是說,將教育活動中出現的糾紛、主體間的沖突歸類,納入到行政法、民法甚至刑法所規定權利義務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的行使救濟權利。第二,在審理過程中遵循中立原則、人權原則以及合理性原則。中立原則就是要求司法人員克制感情,不偏向任何一方,做出公正的判斷;人權原則就是在司法活動中充分重視受教育權;而合理性原則是要求教育司法審查不僅要運用合法性原則和程序正當的原則,也要強調學校管理行為須遵循教育自身規律,保障受教育者權利,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3.建立以“維權”為核心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設價值取向
教育法律文化建設依據怎樣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教育法律文化的形態。教育法律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形成國家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辦學、個人依法維權的教育法律觀念。教育法律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形成知法、守法的“大環境”,促進教育法律的運行。在當代,國家應特別注意推行“依法維權”的法律觀念,建立“維權”的正面形象,體現教育法的“實效”,從根本上提高公眾對教育法的認同。同時,以“維權”為核心的法律觀念非但不會侵害國家形象,反而會使人們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以及對權利的尊重。第二,提高教育法律認同,增強教育法的公信力。教育法律文化建設,不能只依靠法律普及這種單向的方式,只有個人對教育法律形成較強的認同,才能夠與國家推行的教育法律文化形成合力,促進法律運行。第三,揚棄傳統的法律文化。教育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一部分,應該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對其進行改造,促進新時代法律文化的形成。
三、結語:
總之,教育立法價值取向,教育司法價值取向和教育法律文化建設價值取向共同組成教育法制建設的價值取向,其中教育立法價值取向鑄就了教育法的利益分配,教育司法價值取向決定了權利的實現,教育法律文化建設價值取向體現了國家和個人教育法律觀念的整合,只有三者均體現出合理性、合時代性、合需求性才能夠提高教育法的適應性與運行效率,實現“良法之治”。
參考文獻:
[1]卓澤淵.法的價值論[M].2006,(8).
[2]李龍,汪習根.法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