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寧
北京市大興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互聯網+”食品,正在改變許多人的消費方式,便利、實惠、多樣、分享是網絡食品有別于傳統實體經營之特色所在。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網售食品總額已達數千億元,以第三方平臺為代表的網絡食品經營新模式層出不窮。然而,互聯網在給食品銷售提供新渠道的同時,也給監管帶來新挑戰。如何加強網售食品安全監管成為擺在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日前,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織的對蔬菜制品、餅干、茶葉及相關制品、薯類和膨化食品、食糖等5類食品的抽檢中,通報8批食品不合格,其中有6批都是網店銷售的。網售食品存在諸多問題。
無證無照食品餐飲單位充斥,網絡訂餐亂象叢生 在一些主打團購的網絡銷售平臺上,有許多參與團購的餐飲單位,因為食品操作流程不合格、硬件設施不合格、人員培訓不合格等多方面原因無法取得相應的餐飲許可而轉戰網絡平臺。既無從事餐飲行業所必備的資質和實體店面,衛生狀況、食物采購及加工過程也極為糟糕。以往在人們眼見為實的消費體驗中,這種不具備起碼資質的“黑作坊”是少人光顧、難以生存的,但當下卻憑借互聯網外賣平臺的東風,把賺錢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自制食品銷售紅火,衛生質量堪憂以各類特色自制食品或者是制作銷售當地土特產為主的個體賣家,近兩年來在電商網站上越來越多。這些食品賣家大部分沒有在相關部門注冊,食品主要來自家庭作坊和小食品廠,大多不具備消毒、檢疫等檢測手段,產品也是沒有生產許可證編號、食品標準號、食品添加劑、廠址等信息的“三無”產品。
進口食品來源不明,風險隱患嚴重從跨境電商的保稅進口、直購進口到海淘、海外代購,進口食品渠道越來越多,但質量安全隱患卻越來越多。目前網上銷售的進口食品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來自正規的進口食品代理商等規范的渠道,跨境代購食品中走私而來的“水貨”更是不在少數。通過代購方式進口的食品繞過監管,這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大風險。這些食品可能存在違規使用化學物質、霉菌超標等問題,更有甚者,無良商家以假貨冒充進口食品。
儲存運輸條件無法保證,二次分裝造成污染隱患 食品不同于普通貨物,對儲存和運輸的條件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絕大多數快遞企業既無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運輸工具、貯存設施,又無專職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員,食品與普通物品同儲同運,交叉污染現象嚴重。該冷鏈運輸的未冷鏈運輸,該冷藏冷凍的未冷藏冷凍,食品變質問題時有發生。此外,一些經營者將整箱、整瓶、整包的食品拆開后再分裝,致使直接入口的食品很容易受到二次污染,嚴重地威脅著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
外包裝標識不規范,“三無”食品混跡其中 不少網上銷售的預包裝食品沒有任何標簽,很多進口食品沒有中文標識。一些食品的外包裝上雖然有部分標識,但卻只是簡單的經營者的網店名稱和QQ號碼,對于品牌、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QS認證標志等信息,消費者都只能得到賣家的口頭承諾。
除這些質量安全問題之外,網售食品還存在虛假宣傳、售后服務缺失等多種問題,因此出現的消費糾紛不斷增多。
違法主體難鎖定。盡管《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了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有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及審查許可證的義務,但為了逃避監管,很多網售食品經營者雖然使用了實名,卻不提供真實的地址和聯系方式,更有甚者,注冊時就故意借用別人的身份登記。即便網絡食品經營者在第三方平臺登記注冊時按照真實情況進行了登記,但在實際交易過程中,注冊地址、發貨地址和實際的經營地址卻是獨立分開的,這無疑給監管工作增加了難度。
貨值難計算。很多網售食品經營者為了提高自己店鋪的商業信譽度,達到銷售更多食品的目的,以每單10~20元不等的價格請專門“刷單”機構或自行組織人員進行虛假交易。這種行為不但使消費者對網售食品的銷售數量產生誤認,更給監管執法人員在辦案中確定“貨值”增加了難度。“貨值”是查辦食品案件的關鍵數據,只有查清了,才能依據《食品安全法》對網絡食品經營者作出恰當的處罰。
調查取證難。許多網售食品經營者無法出示購物發票,提供的廠址、聯系方式也是虛假的。而網上違法信息極易被修改,甚至在出現問題后店鋪則不存在了、網頁也打不開了,網上交易信息全部丟失,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查取證。此外,網絡類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較低,違法者可以更換地址后繼續開展經營,難以進行徹底查處取締。
推動網售食品經營者實名制備案管理。建立《網售食品經營者監管臺賬》和《網售食品經營者備案臺賬》,鼓勵引導已取得相關資質從事網售食品的經營者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辦理備案手續,詳細登記網售食品經營者的主體名稱、主體類型、網站/店鋪名稱、網址鏈接、聯系電話、注冊及發貨地址、是否為自建網站或第三方交易平臺等信息。同時借助第三方網絡交易平臺對網售食品經營者進行調查摸底,及時掌握動態信息,實行動態監管。
探索建立電子版食品經營許可證登記受理模式。電子版食品經營許可證是網上確認經營主體資質的證明文件,顯示基本的經營者信息,并包含了數字認證技術,其效力等于傳統的紙質許可證明,具有方便、高效、防偽等特點。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可以逐步探索建立電子版食品經營許可證,并為所有辦理網售食品備案手續的經營者授予電子版食品經營許可證,便于其在網站或店鋪首頁顯著位置進行公示,從而實現網絡交易真實身份的確認,從源頭上保障交易的可追溯、責任的可追究。
強化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監管,提升平臺責任意識。作為當前我國網絡食品銷售的主要渠道,第三方網絡平臺是網絡食品經營者產品信息、訂單信息、物流和資金等各類信息的主要數據儲存方,對防范網售食品安全隱患的發生和配合政府進行食品安全監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監管指導,明確平臺做到三點。一是加強網售食品交易信息安全,完整保留網售食品經營者檔案和交易歷史數據。監管部門借助平臺切實做到經營主體、經營數據、訂單內容的信息可控,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以迅速介入,追根溯源。這一點對提高整個網絡食品的風險控制水平有著非常大的意義。二是對網上交易的食品經營者主體信息、銷售信息進行審查和監督管理,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措施并向食藥監管部門報告。三是積極協助監管部門開展網絡經濟執法,配合職能部門調查,及時對反饋的違法食品經營者、不合格食品等內容進行網上公示、下網退市等技術處理,主動配合監管部門發布食品安全信息警示,從而凈化網絡食品經營環境。
搭建網絡食品安全監控平臺,以數據手段提升監督檢查效能。當前,食藥監管部門對網售食品違法行為的發現主要依靠監督抽檢和投訴舉報,因此,積極啟用數據挖掘分析技術,搭建網絡食品安全監控平臺,通過數據比對等方式實現網售食品經營者的自動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執法人員可以依據檢索結果開展對網售食品經營者經營行為及食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同時可以通過挖掘消費者質量投訴信息形成“問題食品”大數據,據此掌握網售問題食品的分布規律和成因,進一步提升網售食品的監管針對性和靶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