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創新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實踐,跟上時代變遷的步伐,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當今世界變化之快,讓很多國家都表示“看不懂”,甚至認為這個世界越來越混亂,經濟長期低迷,地緣政治不穩定,不安全性和不確定性增加,各種風險積聚。
相較之下,中國對當前世界有著宏觀和前瞻性認識。面對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國未來發展該依靠什么?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中國經濟發展新理念的第一條就是創新,中國對創新的重視和投入都是空前的。
意義深遠的是,中國對世界經濟未來的思考與全球治理有著密切聯系,中國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為中國和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提供創新的思想和路徑。
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
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來觀察世界,變化是常態。當今世界概括起來看是:“美國世紀”已經終結,世界進入“后美國時代”;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雙雙進入“轉換期”和“調整期”;世界政治、經濟也因此雙雙進入“新常態”。
時代轉換變遷必然會產生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
第一,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力量上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力量格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7年數據顯示,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西方發達國家GDP占全球總量之比從1980年64%下降到42%。全球治理開始從“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同治理”轉變。國際秩序進入新舊轉換期,大動蕩是常態,大調整在所難免。
第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走下坡路,實力相對下降,產生了嚴重的“戰略焦慮癥”和“不適應癥”。美國新保守主義斷定,新興大國不可能和平崛起,與守成大國必有沖突。美國戰略重心從歐洲和中東轉移到亞洲特別是東亞,“亞太再平衡”、“離岸平衡”、在亞太加強對中國的軍事威懾等,都是由此而起。奧巴馬時期如此,特朗普上臺后有增無減。地緣政治的跌宕起伏、不確定性和沖突的風險增大是世界政治新常態的主要特征。
第三,世界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長期處于低迷徘徊狀態,指導思想出現混亂,正在尋找新的發展模式。近幾十年作為世界經濟指導思想的西方新經濟自由主義和“華盛頓共識”,業已破產。而從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這前三次工業革命之后,第四次工業革命尚未找到“顛覆性”的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第四,全球化進入“新時代”。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正在加劇,社會矛盾激化、分化加深。主要原因是,很多國家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沒有解決好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的矛盾,導致全球化出現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民粹主義思潮和政治極端化泛濫。也是因此,“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美國大選、英國退歐、西方國家政治極端化,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現。特朗普政府的對外政策反全球化特征明顯,“美國第一”成為美國政策的基準,如退出《巴黎協定》、反對自由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新的發展模式在哪里
大變革之下,全世界都在求解新發展模式在哪里。
面對此,從G20、金磚國家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等新國際機制平臺的興起,到IMF和世界銀行份額的改革,人民幣進入SDR并建立自己的結算體系等,都凸現了中國創新全球治理的思想和實踐。
中國從國內成功治理經驗出發,結合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習近平主席自十八大以來就創新未來世界經濟增長模式、創新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根植于中華文明的中國思想和中國方案。
最突出的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它創新全球治理,結合國內外兩個大局,既是中國發展戰略,又是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合作倡議,為解決世界性難題提供了答案。
“一帶一路”為何將以創新為引領開啟全球化新時代?
目前,全球化面臨嚴峻挑戰,“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甚行,既給一國內部帶來社會分裂和治理困難,也給未來經濟發展出了一道世紀難題。而“一帶一路”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將指導各國在市場效率和社會公平之間實現動態、有效平衡,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良方”。
同時,“一帶一路”所體現的“普惠性”將使各國百姓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有助于克服貧富差距、彌合社會階層分裂,給扭轉“逆全球化”提供了有效路徑;“一帶一路”倡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融合了“中國夢”與“世界夢”,體現了中國國家利益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高度一致。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帶一路”是各國人民的大合唱,不是中國獨唱,是建設各國的“百花園”,不是中國的“后花園”,其深刻含義就在于各國人民普遍參與、共享發展成果。
不僅于此,“一帶一路”體現的未來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思想創新,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自身經濟發展和國內治理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創新之舉。這一模式既有中國發展道路的理論基礎,更有中國發展模式的實踐根基,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復制性,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
目前,中國經濟經過這些年的艱苦努力,已經觸底并開始進入新的增長平臺。這其中,推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周期性因素有三:一是終端需求,即消費和基礎設施投資及房地產里面于民生相關的部分;二是生產性投資,就是用于再生產的投資;三是存貨的變化,今年上半年數據表明,終端需求趨穩、生產性投資觸底回升,存貨開始回落。還有中央強調的大都市區的建設,即新型核心城市+大批小城市/城鎮組成的城市網絡。
創新發展的思想、理念和實踐,跟上時代變遷的步伐,是中國成功的關鍵,也給世界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