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務
采取減稅、定向降準等手段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推進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工作匯報,以改革促進結構優化效益提升;部署強化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務,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鞏固發展基礎。
會議決定,采取減稅、定向降準等手段,激勵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一是從2017年12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將金融機構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政策范圍由農戶擴大到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享受免稅的貸款額度上限從單戶授信10萬元擴大到100萬元。二是將小微企業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稅、月銷售額不超過3萬元的小微企業免征增值稅兩項政策優惠期限延長至2020年。三是推動國有大型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在基層落地,對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等貸款增量或余額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實施定向降準,并適當給予再貸款支持等。四是大力支持發展政策性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盡快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向市縣延伸,3年內建成覆蓋省、市、縣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對符合條件的小微農業企業融資發展予以支持。五是適度放寬對創業擔保貸款貼息申請人有關商業貸款記錄的限制條件,簡化抵押權續期登記、不良資產處置等流程。加快金融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幫助小微企業及時便捷獲得金融服務。加快金融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幫助小微企業及時便捷獲得金融服務。
有利于促進創業創新和新動能成長,擴大就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包容性。
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規定印發
考核結果作為聘任制公務員獲得工資、獎勵等的依據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規定(試行)》。《規定》自2017年9月19日起施行。
根據《規定》,聘任制公務員是指以合同形式聘任、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對聘任制公務員的日常管理,聘任機關根據公務員考核有關規定,依據聘任合同全面考核聘任制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重點考核其完成聘任合同確定的工作任務情況。考核結果作為聘任制公務員獲得工資、獎勵等的依據。
《規定》提出,對在專業性較強的職位上表現突出、作出顯著成績和貢獻、工作長期需要的聘任制公務員,聘期滿五年,年度考核結果均為稱職以上或者聘期考核結果為優秀的,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準,可以轉為委任制公務員。
《規定》的實施將有助于黨政機關吸引和擇優選用專業化人才,提高我國公務員隊伍專業化水平,構建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
技術轉移服務國家標準發布
我國首個技術轉移服務推薦性國家標準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9月29日批準發布《技術轉移服務規范》國家標準,標準號為GB/T 34670-2017,將于 2018年1月1日實施。這是我國首個技術轉移服務推薦性國家標準。
《規范》著重突出了兩大特點。一是進一步明晰了技術轉移概念,指出技術轉移是指制造某種產品、應用某種工藝或提供某種服務的系統知識,通過各種途徑從技術供給方向技術需求方轉移的過程。技術轉移的內容包括科學知識、技術成果、科技信息和科技能力等。二是規定了七類社會關注度高且已形成較成熟模式的技術轉移服務類型,包括技術開發服務、技術轉讓服務、技術服務與技術咨詢服務、技術評價服務、技術投融資服務、信息網絡平臺服務,提出了差異化的服務內容、服務要求和服務流程。
《規范》的發布和實施將對引導技術轉移服務規范化發展,提升技術轉移體系整體效能,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
促進藥品創新和仿制藥發展
10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從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加快上市審評審批、促進藥品創新和仿制藥發展等六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
《意見》提出,要鼓勵藥品醫療器械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強新產品研發和已上市產品的繼續研究,持續完善生產工藝。允許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在承擔相關法律責任的前提下申報臨床試驗。
《意見》還提出要促進藥品仿制生產。堅持鼓勵創新與促進藥品仿制生產、降低用藥負擔并重,定期發布專利權到期、終止、無效且尚無仿制申請的藥品清單,引導仿制藥研發生產,提高公眾用藥可及性。完善相關研究和評價技術指導原則,支持生物類似藥、具有臨床價值的藥械組合產品的仿制。加快推進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意見》旨在促進藥品醫療器械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滿足公眾臨床需要。
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要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
9月3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畜禽糞污、農膜全利用。
在綠色供給能力提升方面,《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糧食(谷物)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5億噸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到2030年,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意見》明確,要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機構監管和認證過程管控。改革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加快建立統一的綠色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提升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認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培育具有區域優勢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對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擴圍
在天津、遼寧等10個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
國務院9月28日公開發布《關于在更大范圍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在天津、遼寧、浙江、福建、河南、湖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10個自貿試驗區,復制推廣上海市浦東新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成熟做法。
《意見》提出了四方面改革重點。一是清理規范各類許可。除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和公眾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能分離的許可類的“證”都分離出去。二是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堅持“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探索完善監管措施。三是加快推進信息共享。各自貿試驗區要提前完成接入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的工作,盡快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信息共享。四是統籌推進“證照分離”和“多證合一”改革。按照能整合的盡量整合、能簡化的盡量簡化、該減掉的堅決減掉的原則,全面梳理、分類處理各類涉企證照事項。
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是釋放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重要舉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