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安
農村那么好,我想去看看。
橫峰,一個偏僻落后的小縣。近些年來,橫峰縣以建設秀美鄉村為重點,打造全域旅游新亮點。秀美鄉村全面開花,全域旅游全面推進。如今,在橫峰,秀美景色、秀美鄉村比比皆是,美不勝收。橫峰已經成為秀美鄉村建設的典型,農村面貌巨變的縮影,早就小有名氣。
變化了的事物,變化總是來得那么快,仿佛是一夜之間的事;變化了的事物,其實變化并不那么快,肯定不是一夜之間的事。
橫峰到底美從何來,美在何處,我早就想探個究竟。邀上幾位好友,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周末,我們出發。
01
世上的美不外乎三種:
一種是原生態的,也就是先天的、天然的美。這種美是老天賜予的,她早就出現在你的面前,不管你看不看她,她都在那里。這種美要你發覺她,發掘她,發現她。欣賞這種美,要有好的心情,要選擇好的角度,要發揮充分的想象力,否則,再美的東西,也會輕易溜過,也會熟視無睹,也會見美不美。
一種是雕琢出來的,打扮出來的,造作出來的美。這種美是人們勞動創造的,她原來是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現在變得美了。這種美讓你為之驚訝,為之驚奇,為之驚嘆。欣賞這種美,要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境界,要有“忘了過去,開創未來”的勇氣,要有“喜新不厭舊,見異不思遷”的感悟。
一種是天然加人工合成的美,既有天然的美“錦”,又加上人工的添“花”,便是錦上添花,美上加美了。欣賞這種美,就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五官齊用。不但要動心,激動無比,而且要動腦,深入思考。橫峰的鄉村之美,就屬于這一種。
02
這天天氣特別好,一是真的好,風和日麗,碧空如洗。二是值得珍惜的好,連續下了幾天的雨,這是雨停后的第一大晴天;天氣預報稱,過了這個大晴天,天公又要下雨。
我們的第一站是葛源鎮。葛源,是橫峰縣北部區域性中心集鎮,2003年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1931年2月,方志敏率贛東北特區領導機關從弋陽遷至葛源,成立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2009年,葛源鎮閩浙贛皖革命根據地舊址群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葛源,過去因“紅色”聞名,今天又因“綠色”出名,葛源梯田便是其中一絕,便是典型代表。
一下車,灼熱的太陽正好頂在我們的頭上,身邊仿佛有一股白色的熱浪向我們襲來。趕快戴上墨鏡,脫掉外套,迎接這種少有的熱烈。
為了方便游客看梯田,寬廣平坦、曲直有致的柏油馬路直接通到山的腰部。停車場已有好幾輛小車,早有游客走在我們前面。我們下車換成步行,踏上一條石徑,悠然自得地踱著。路邊的潺潺流水,清澈見底,它們竊竊私語,歡呼雀躍,對我們表達友好,表示歡迎。才走了幾步路,就是一個小涼亭,路穿涼亭而過,涼亭護著小路。亭中兩排座椅與路面面對并行。亭子是全木質的,座椅黃得透明,光得發亮,不坐一會都覺得對不住它。本來是不用坐的,因為根本談不上累,這樣安排實在是對游客的太寵,簡直把游客嬌生慣養壞了。在亭子里邂逅一位老友,他和妹妹陪母親來這里游玩。我跟老太太開玩笑,你兒子和女兒很孝順呢,你看都是陪老婆孩子玩的,哪有陪老爸老媽的呀?被這又一種的美好所感染,心情也就變得更好了。
繼續往前行走。走著走著,足下忽然一絆,低頭瞧去,原來是剛剛出世的竹筍,細細再看,還不止一顆呢,滿地都是,一個個削尖了腦袋,從石徑邊,從石縫里鉆了出來。白毫毫的嫩葉,是竹筍的小嘴巴,似乎在向我們微笑,帶著驕傲和自豪的神情。難怪呢,只要有頑強的生命、堅韌的意志、向上的精神、執著的追求,總會有出頭之日啊。
再往前走,有幾些臺階,拾階而上,登到高處,又是一段平路。這時太陽更火辣,感覺很燥熱,出了一身的汗,衣服不能再脫,也沒有衣服再脫。只是,炙熱陽光下,山林顯得更蒼翠,田野顯得更青綠。油菜地里,一男一女,一個這邊,一個那頭,架著測量儀,相互對著眼,持著步話機,相互對著話,這也算得上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無論何時何地,有男有女,就有話題,就有故事,就有情調。
沿著平路繼續向前,走不多遠,視覺居高臨下,眼界豁然開朗,茫茫田野,盡收眼底,當臨絕頂,眾山均小。遠遠的,所有物體都清晰可見,但又不知縮小了幾多倍!農舍似小孩搭的積木,散落在縱橫阡陌之間;道路蜿蜒曲折,像白色飄帶一樣;山巒疊嶂,群峰起伏,幾乎與天相接。
走出游步道,踏進觀景臺。一個偌大的觀景臺,全部以實木為材料,表面抹了一層桐油,既有很強的光鮮度,又散發出一股奇怪的香味,讓人又多了一份聞覺上的享受。
觀景臺依著山腰而建,把整個山丘分成了上下兩半。站在臺上,朝上看,直到山頂,是蒼翠欲滴、郁郁蔥蔥的山巒;朝下看,直到山腳,是鱗次櫛比、密密層層的梯田。
最壯觀的還是梯田,我們來這里就是沖著梯田的。從上向下看梯田,大小不一,錯落有致,波浪起伏,層層疊疊,形狀各異,星羅棋布。一條條田埂,縱橫交錯,千回百轉,密的像千年古木的年輪,疏的像非洲斑馬的身紋。
梯田里全是油菜,油菜已經結籽,油菜籽和油菜葉、油菜梗一樣,全是綠綠的,有如漫漫綠海傾瀉而至,又似無垠綠毯鋪天蓋地。微風掀起層層綠浪,一浪翻過一浪,從山上翻到山底,翻到田園,并不斷漫延擴散。
從上至下看完梯田并不過癮,意猶未盡,我們又興致勃勃地來到公路邊、山腳下,從下至上再看一遍梯田:層層梯田像一道天梯從山上搭接下來,那一塊一塊的梯田就是一級一級的梯階;整個梯田又像綠色的門簾,掛在山的正前方,守住山的大門,百折千繞的田埂,把漫漫綠色劃成一格一格的,形成形狀不一的碎片,又像是花樣百出的圖案,點綴在這天下第一大的門簾上。在強烈的太陽照耀下,梯田靜如止水而又精美絕倫,流光溢彩而又波光粼粼,仿佛冒著水蒸氣,噴灑出照人光澤。
以梯田為大背景,跟梯田來個合影,全身融入綠海深處,與大自然更加親近,身心又一次受到洗禮,靈魂又一次得到凈化。endprint
向導朋友告訴我們,油菜花開的時候,是梯田最好看的時候,說我們錯過了最美的看梯田的季節。我想,季節從來是不會錯過的,因為她周而復始又循環往復,今天她一步一步地離你遠去,明天她又一步一步地朝你走近。等季節來一個輪回,油菜花又要開了,到那時,我們一定再來橫峰看彌漫油菜花的梯田。
03
用過午餐,稍事休息,我們離開葛源,向下一個目標進發。跑的都是新鋪的柏油馬路,不論是鄉道還是村道,都劃有標準的斑馬線,和城里道路沒什么兩樣。車輛川流不息,游人熙熙攘攘。穿過一個又一個村莊,村村都有公園、都有綠地、都有廣場、都有停車場,更有一幢幢漂亮的房子。
你看那公園,有高大的樹木,也有矮小的花草,有長長的青藤,更有一簇簇的灌木。它們的葉子形狀雖然各不相同,但顏色一律都是綠色的,看起來是那樣的輕松和悅愉。做一個深呼吸,聞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大概這就是綠色的味道吧!
你看那綠地,青青的草坪緊緊地圍著樹木,親親的貼近地面,密密麻麻,綠綠油油,整整齊齊,蓬蓬勃勃。早上掛在草葉上的露珠,在光合作用下漸漸散去,蒸發一縷縷水汽,讓青嫩的小草充滿生機和靈氣。
你看那廣場,雖然沒那么寬大,沒那么氣勢恢弘,但城市廣場所有元素它都擁有。廣場是村民活動的場所,配有不少健身設備和器材。因為時值正午,看不到村民在這里活動的影子,但可以想象出早上和晚上,老年人散步,年輕人跳舞,孩子們嬉戲的熱鬧情景。
你看那停車場,劃定了標準的停車位,也有標準的進出口區,還有專人看管,但與城里不同的,就是不論是誰,停車一律免費。雖然車輛不多,但都有序停放,各種款式的大車小車,停在村子中央,大大增添了農村的現代氣息。
你看那農舍,整齊劃一的粉墻綠瓦,畫壁繪垣,新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是新裝,舊屋也穿衣戴帽,換上了新的衣服,每一幢房屋都打扮得有模有樣,精神煥發。干干凈凈,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宜業宜居,就是這里村容村貌的真實寫照。
我們隨意停頓幾回,下車瀏覽,所見到的是一村一特點、一景點、一亮點,村村都是景區、景點、景色。
這里是剪紙藝術村
一進村,我們就被這里濃厚的文化氣息所包圍、所感染、所震撼。一幢頗具特色的H型白色建筑,墻壁中央貼了一幅題為“勤勞致富”的剪紙作品,畫面呈現的是,一條老牛辛勤地馱著一大捆稻穗,作品工藝精湛,創意非常深刻。墻壁左下角,“中國剪紙文化展示館”幾個黑體大字十分醒目。道路邊,擺滿了剪紙作品;林子里,穿插了剪紙作品;小景中,展示了剪紙作品;墻壁上,張貼了剪紙作品。兩幢舊式老宅屋,土得有特色,古得有韻味,木頭柱子,木板墻壁,門口一條長廊,聯通整幢房子。屋頂蓋的是那種千年古瓦,房屋的主色調是醬紅色。屋檐瓦楞之下,平排豎直的,掛了三排紅色燈籠,把個老宅裝飾得更加神秘、古樸、莊典和沉重。不破壞主體,不改頭換面,不大拆大建,通過清清掃掃、整整理理、修修補補,內部改造一番,功能提升一番,穿衣打扮一番,老宅搖身一變,成了十分雅致,古色古香的民間剪紙藝術陳列館。里面陳列了各種創意的剪紙作品,墻壁上、長桌上,貼的、掛的,滿眼都是。
剪紙村,看剪紙,品味藝術,陶醉其中,或花草,或蟲魚,或人物,或動物,或生活場景,或生產場面,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招之能來,呼之欲出。這些剪紙作品,剪出了當代農民對大自然秀美景色和瑰麗風光的熱愛,對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和諧宜居宜業家園的贊美,對更加光明燦爛錦秀未來的憧憬。誰敢相信,這些剪紙藝術都出自小小橫峰縣的農民之手?
一對年輕夫婦,帶著活潑可愛的孩子,蕩秋千,賞剪紙,一家人開開心心,喜氣洋洋,其樂融融,幸福寫滿臉上。若將這個場景剪輯下來,就是一幅極好的剪紙作品。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畢竟源于生活,創作的靈感就從類似于這樣的平常的生活中來。
這里是自然秀美村
天然秀美,美在自然,水秀村美,草秀木美,名副其實。一條小河把兩個村隔開,一座老橋又把兩個村聯起。河水從村邊流過,日夜不歇向東流。兩岸的大樹小樹,高樹矮樹,綠樹成蔭,掩映河面。樹木默默無語,小河輕言細聲;小河滔滔不絕,講述村里的故事,樹木豎起耳朵,津津有味的傾聽。老橋躬著背,彎著腰,年年如此,天天一樣,默默地承載這里的車流,人流,宛若一位吃苦耐勞、飽經滄桑的老人,從不叫累,毫無怨言!
農舍都是小洋樓,樓樓占據地勢,得天獨厚。靠近路邊的,空間開闊,視野長遠,交通使利,出入順當,前后左右通透,上下交相輝映。我們進得一家門,原來是開農家樂的,餐飲生意火爆,女主人正忙得不亦樂乎。挨著林子的,綠色掩映,空氣新鮮,夏天遮陽,涼爽宜人,冬天避風,天然御寒。穿過竹林,沿石徑行走,我們來到這家門口,外面看起來簡單,進到屋子里,卻前后幾進,空間十分開闊,又是一家農家樂,還沒正式營業,一家人正忙著做開張準備呢!建在村中的,屋與屋相擁,人與人相鄰,多了人氣,多了熱鬧。我們探身一農家小院,圍墻上,墻壁上,畫得花花綠綠,妙趣橫生,這家辦了幼兒園,周末見不到那些頑皮孩子,卻讓我回想起童年的生活。
旅游是個大產業,帶動各個小產業,促進家庭經濟發展。如今的秀美鄉村,不但風景秀美,而且生產繁忙,經濟繁榮,老百姓勁頭足了,臉上笑了,心里甜了,腰包鼓了。恰如翁卷《鄉村四月》描寫的場景:綠遍山源白滿川,子觀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里是千畝蓮荷村
為何叫蓮荷村?村子被蓮荷包圍,生產以蓮荷為主,出門為蓮荷,人人弄蓮荷。青山腳下是寧靜和諧、美麗富裕的村莊,村前是一馬平川、一望無際的荷田。因為荷田水深不均,荷苗生長不齊,遠遠看去,像一面面鏡子,有的明亮,有的暗淡,有的銹跡斑斑,有的熠熠閃光。彎彎曲曲的長廊在荷田穿行,游人可以置身荷田觀景,能夠盡情地親近荷花。荷田中央,三幢木屋平行而立,供游人喝茶、休閑、用餐,真是人性化極致,多么的細致入微!荷田里不見荷葉,更看不到荷花,我們這回沒錯過季節,倒是超前季節而來。向導朋友告訴我們,七八月份荷花開了,一定要再來一次,那個時候,千畝荷田,荷葉盈盈,荷花飄香,游人如織,那個場面,才叫壯觀。我們向往這一天,期待這一天。endprint
然而,我們沒有白來,很有收獲,而且是一般不為人關注,不引人注目的收獲。我們見識了“嬰兒”時期的荷花,目睹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神情和樣子。尖銳、細嫩的荷苗,從細泥中、薄水里冒出來,動作快的,如橫空出世,生就小小的、圓圓的荷葉。它們愛出風頭,好作表現,見到游人,都爭先恐后打招呼,露笑臉。就連一群水鴨也經不起“尖尖角”的誘惑,它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嘰嘰嘎嘎地趕來湊熱鬧,與“尖尖角”嬉戲打鬧,真是有趣得不得了!
荷田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圍繞荷田轉了個圈回來,田里仿佛又多了許多“尖尖角”。它們那種奮發向上,朝氣蓬勃,力爭上游的勁兒,真是值得我們學習呀。
這里是南北風光村
一園分南北,一園有兩景,既有北國風光,又有南國風情。北邊有草原,有沙漠,有草原上的駿馬,有沙漠上的駱駝。游人騎著駱駝漫步,跨著駿馬奔馳,拉著彎弓射大雕,仿佛置身于祖國北疆。就是不騎駱駝不跨馬,也不射箭,靠著駱駝、挨著駿馬、挎著弓箭拍張照片,來個合影,也過足了北方子民的癮。當那位高大威猛的帥小伙,抱著纖細嫵媚的美少女,騎上駱駝背的時候,吸引了多少游人的眼球!
南邊有露天游泳池,分東西兩池,都一樣的大,一樣的深,一樣的清澈透明,一樣的一見到底。據介紹,一口是男泳池,一口是女泳池,我就有點想不通了,既然是敞開的,露天的,干嘛還要分男女?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海濱浴場從來都是男女不分的。海里可以男女混游,泳池里為何就不能?池與池之間,有處很寬的空間地帶,建有一個偌大的亭子,亭子由幾根圓木柱子高高頂起,是游人遮陽納涼休息的場所。可今天,無論男女,都沒有一個下水游泳的,大概是水還是很冷的吧,哪像那些冬泳人不怕冷呢?這樣打造出來的無疑就是一個江南水鄉澤國。
就這個南北風光村,把整個中國都搬過來了!一個區區小村,手筆真夠大的,膽子真夠大的,氣魄真夠大的!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真是心有多大,胸懷就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流連在鄉村道路上的車輛越來越多,穿梭于村前屋后的游人越來越多,他們都是來橫峰看鄉村美景的,來探究橫峰鄉村秀美之奧妙的。
04
離鄉的村民返鄉了。過去都說,吃了元宵粿,各自尋生活。也就是說,春節一過,村民就要紛紛出門尋找新的生計,年關了才回家,過完年又出去。現在,家門口就可以謀生、賺錢、發家致富,無需再遠走高飛,背井離鄉。
冷靜的鄉村熱鬧了。過去進村的,除了下鄉的干部,大都是挑貨郎擔的、打銅鑼補鍋的、磨剪子鏟菜刀的、演雜技耍猴的。現在過來的,下鄉干部固然多了,更多了來投資發展的、旅游觀光的、下館子消費的、購買土特產的。
這一離一回、一冷一熱,折射出橫峰農村翻天覆地和日新月異的變化,迎來了橫峰農村美好的希望和壯觀的前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