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欣
摘 要:《雨巷》作為一首為人熟知的詩歌,被視作現代詩歌的代表之作,也被幾代人追捧傳誦,直至今日,其飽含的藝術之美仍然讓人為之傾倒。然而這首詩歌究竟有什么魅力,其藝術特征體現在什么地方,蘊含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眾多研究學者和詩歌愛好者不斷進行探索分析,仍未得出確切結論。本文從描繪手法、韻律、情感等方面對《雨巷》的藝術特征進行了分析,討論了《雨巷》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雨巷》;意境美;詩歌韻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藝術從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情感的象征,詩歌更是情感經過精煉提取之后的一種表現形式。情感借詩歌傾瀉出來,詩歌也更因情感的融入而顯示出生機與活力。《雨巷》就用詩化的情感方式,為讀者描繪了煙雨朦朧的小巷中一次美妙的邂逅,一場飄散著古典情調的憂愁愛情故事。
一、視角與意境描繪
《雨巷》在詩歌結構上通篇運用了多重視角與意象的表現方式。在首尾兩段,運用了復調式的詩歌結構,詩句大致相同,而不讓人覺得重復。因為這不是一種簡單的語句重復,而是一種情感上的遞進疊加,詩歌開頭部分描繪了詩人自我的希望,期盼逢著一場美妙的邂逅,由此得到心靈上的慰藉。然而隨著故事發展,“她的顏色”和“她的芬芳”消散“在雨的哀曲里”。詩人的期盼和夢境化為泡影,只好不再奢求相逢,而只是“飄過”,在遠處欣賞,襯托出詩人孤單惆悵的心境。
詩人在一開始采用單純的第一人稱視角,表達了主觀希望,然而并沒有描繪出期盼相逢的具體形象,而是模糊地將情感投射到對女性形象的描繪中。隨后詩人又轉換心情,采用第三人稱視角來對人物進行具體描繪。“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詩人將顏色、芬芳、憂愁并列,形成三個層次的視角,先遠觀顏色,然后近身聞到味道,再深入內心,進行情感上的描繪和探尋。詩人和讀者作為感受者,而女郎作為描述的對象,通過雨傘這一意象作為媒介,將各種感情聯系在一起。由此,冷漠、凄清和惆悵這三種不同的情感意象融入到一個人身上,體現一種夢境的融合。丁香和女郎這兩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正是戴望舒所追求的古典詩詞意象與現代詩歌象征手法的結合體現。
二、生動的韻律節奏
詩歌本身就應當是富有生機的一個個體,而不是冰冷的辭藻堆砌,更不是空中樓閣式的情感泛濫。從音樂韻律角度來看,《雨巷》就是這樣一首飽含著生命之美的詩歌作品,字里行間流露著韻律與節奏,朗朗上口,傳誦不絕。
例如,“撐著油紙傘”此句,結尾音調三聲,讀來猶如樂音婉轉,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地看到佳人撐傘的曼妙身姿。[1]后面幾句的“悠長”“雨巷”“姑娘”“彷徨”這一系列詞匯,采用同一韻母,形成疊加,讀起來自然增加了口腔和鼻腔的共鳴,回味無窮。這些詞匯也將整齊的韻腳、優美的語句、循環的音韻、哀怨的情感結合在一起,決定了整首詩的節奏和情感基調,美妙無比。又比如,“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句中,姑娘一詞之前用了很長一串看似冗長實則非常通順流暢的形容詞。幾個詞組之間形成跳躍性的想象,作者控制自己的語句節奏,不讓詩歌情感變得過于直白坦露。形容詞間的停頓間歇,仿佛延長了讀者的等待時間,使得讀者能通過音節的延續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描述。
三、唯美的詩情畫意
古人有云:“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充分說明藝術作品的美學特征,其根本就在于人與自然情感和諧統一的表現。詩歌作為一種高度凝練的藝術形式,更需要作者在有限的結構和語言中,充分表達出詩歌情感、思緒的波動。在《雨巷》中,詩人用寫實和聯想兩方面手法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流露。[2]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往往是由于自己內心某種情感的觸動才會激發創作靈感和熱情,并將之表現在詩歌中。具體來看,《雨巷》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憂傷的愛情故事:“在一個充滿傷感的晚春時節,我獨自一人撐著傘,走在陰暗而悠長的小巷。天空下著綿綿細雨,連帶著人的心情也陰暗惆悵了。在這樣仿佛沒有盡頭的雨巷,我希望能夠邂逅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然后忽然一位穿著丁香色長裙的姑娘就出現在巷子的另一頭,她撐著傘,走近,又消失。我什么也沒留住,再次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悵。”
這首詩寫在1927年,也是作者的初戀失敗之年,因此這里可以將丁香姑娘視為實指,從而體會作者情感上的詩意和惆悵。另一方面,通過分析詩歌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發現更深層次的思想內容。1927年,恰逢大革命失敗,全國上下處于清洗革命者的白色恐怖之中,部分革命群眾陷于前途的迷茫與彷徨之中,這也在《雨巷》這首詩中得到了體現。《雨巷》的詩篇中可以看到蘊含的憂傷情感,充滿失意,流露出詩人為代表的廣大進步青年對革命前途的彷徨無助。這樣看來,《雨巷》在虛實兩個方面都表現出詩人濃重的情感抒發,讓人們在詩情畫意中體會詩人想表達的感情。
結束語:
詩人在《雨巷》中將自己的情感含蓄地融入到詩歌表達中,通過巧妙的視角和意境描繪,在字里行間充分展示了韻律節奏帶來的朦朧美。在詩情畫意中讓人流連于詩中場景和情感氛圍,從而打動讀者。
參考文獻:
[1]郝崇.氣韻生動與參差和諧——論《雨巷》的音樂性與形式主義美學[J].名作欣賞,2012,12:72-73.
[2]施春紅.悠揚 朦朧 含蓄——淺析戴望舒《雨巷》詩歌別樣的“三美”[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4:36-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