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平
摘 要:畢淑敏的小說創作重在對人生的思考,對人性的呈現的,對社會現象的探究。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就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而且還會注意到,小說中更多地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下,畢淑敏小說的這一創作特點是值得重視的。本論文針對畢淑敏小說的創作特點展開研究。
關鍵詞:畢淑敏小說;創作特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引言: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全面改革開放使得社會環境不斷地發生變化,人們的思想也相應地發生變革。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文學創作也趨于市場化,但畢淑敏卻堅持走屬于自己的文學創作道路,通過文學創作尋求對人性的思考,讓讀者閱讀他的作品,會認識到人性在作品中實現了回歸,故事內容值得深思,引發人思考。
一、畢淑敏小說中對于人物的創作特點
畢淑敏在小說從創作中,吸收了魯迅的創作理念,更多的塑造了堅強的人物形象。畢淑敏所創作的軍旅小說頗多,軍人那豪邁堅毅的形象令人深表敬畏。從故事內容來看,畢淑敏的軍旅小說的不同之處在于,更多地展現人性,卻不是以國家或者部隊為創作背景,塑造各種悲劇人物形象。包括肖玉蓮、游星、金喜蹦等等,都是具有軍人尊嚴的,在小說中散發著濃重的悲壯色彩。《阿里》中,游星不僅漂亮,而且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性格爽朗,做事干練,即便是男兵也對她畏懼三分,也因此沒有男兵給他寫情書。當游星遇到交通員的時候,對其產生了愛慕之情,而且還違反軍規與交通員約會。戰友將她的這一行為告發了,他就要背負男女不軌的罪名,甚至還存在著叛國的嫌疑。為了男友,為了父母,游星選擇了自殺,用這種方式捍衛自己的尊嚴。故事以悲劇結束,主要的目的是讓人們明白,無中生有的罪名會害死人,同時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會選擇不歸道路以表示抗議。當然,這樣的結局是時代的產物。在畢淑敏的小說中塑造了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不同人的生存狀態。特別是女性,長期以來生存在男權社會中,那些安全現狀的女性是非常可悲的,值得同情,卻不值得憐憫。畢淑敏小說中的女性,在不同的處境中生存,生存方式多種多樣,卻都持有堅強的信念。對于女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呈現生存環境和心理狀態,對于生存狀況則會引發讀者的深入思考。
二、畢淑敏小說中對于語言的創作特點
畢淑敏在所創作的小說中,運用了各種修辭方法,,使得小說內容更為幽默、風趣,對讀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畢淑敏在短語的運用上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使小說內容的陳述口語化,有助于將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拉近。畢淑敏在比喻手法的運用上是非常新奇的,可以將小說的意境塑造出來,那種跳躍性的思維方式給讀者以新的閱讀體驗。畢淑敏小說中所運用的比喻語句,以生活化居多。這些語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存在必然聯系,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產生親近感。比如,冬白菜的嫩菜心、砍開的椰子等等,都是的小說內容充滿了生活氣息。
畢淑敏的小說中,嘲諷是另一種幽默手法,使用具有嘲諷色彩的語句將小說的思想呈現出來,更多的是用幽默的筆觸表達悲觀的情緒,這是對生存狀態的表達。
比如,《君子于役》中斷丁寧是一名女醫生,在留守的過程中發生了各種事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軍人家屬被保管起來,被看作了戰略物品。在畢淑敏的作品中,對“家屬”的界定是貶義詞。當一個人不被家所束縛,就意味著地位是卑微。在軍人世界中,由于有“軍屬”的身份,使得人性被拘禁著,小木匠與虎姐的悲劇后果就是基于此而發生的。
三、畢淑敏小說中對于敘事的創作特點
在文學創作中,為了對讀者有吸引力,就要塑造各種懸念,圍繞著懸念對故事情節進行組織、安排,以使得小說扣人心弦、發人深省。
比如,畢淑敏所創作的《紅處方》,在敘事的創作特點上就體現為順敘結合倒敘。小說開始就說明簡方寧自殺了。這就會引發讀者的各種思考,為什么要自殺?是怎么自殺的?等等。讀者帶著懸念閱讀小說,就會隨著故事的發展而產生焦灼的情緒。簡方寧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名字叫沈若魚。令人意外的是,面對簡方寧的自殺,沈若魚并不緊張,而是冷靜對待,甚至于無動于衷。但是,沈若魚也是料事如神的,對于簡方寧的自殺方式以及自殺的地點,包括房間中的各種陳設等等,都能夠流利地回答出來,使得故事情節被懸疑氣氛所籠罩著。這就必然會使讀者產生各種疑問,簡方寧自殺的原因是什么?沈若魚這樣的冷靜是為什么?沈若魚甚至對簡方寧自殺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非常了解,這是為什么呢?逐漸地,讀者就會對自殺行為背后的動機產生興趣。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畢淑敏所創作的小說中,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思考,并將人性的真實一面體現出來。畢淑敏的小說非常具有哲理性,卻沒有由人物用語言或者行為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采用了故事敘述的方式,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間。這就使得小說的內容更為豐滿,與讀者之間建立了心理上的溝通,促使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對創作思想和故事的內在涵義深入理解。
參考文獻:
[1]王爭.消費時代文學的守望——論畢淑敏長篇小說的創作特質[J].科技創新導報,2015(06):239—2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