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長期調查發現,一直以來,影響臺灣文學史料演進的核心因素,便是意識形態化特色,包括過高的政治化、狹隘的概念化、過度的單一化等特征,一時間竟令臺灣和大陸母體文學的距離漸行漸遠,如若不能及時加以協調性把控,勢必不利于臺灣文學的科學和長久化發展。基于此,筆者決定結合豐富的實踐經驗,探討意識形態化特色,對于臺灣當代文學史料演進的主要影響細節,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所參考。
關鍵詞:意識形態化;臺灣文學;史料演進;影響細節
作者簡介:林慧頻(1972.2-),女,侗族,貴州銅仁人,副教授,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前言:
截止至今,臺灣新文學的發展道路始終是坎坷艱難,主要原因就是當地政治因素的過度侵擾。如持續強化反共輿論引導力度、布置拓展三民主義救國教育、重建官方文化權威體系等,歸根結底,就是國民黨當局精心策劃的文宣斗爭。這類飽含政治動機的文化意識形態,使得臺灣文學史料構建和演進過程中偏離了正確軌道,勢必不利于臺灣當代文學事業的后續改革與發展。所以說,預先明確意識形態化對于臺灣當代文學史料演進的影響細節,顯得尤為必要。
一、政治監管政策下過于單調的史料演進模式
臺灣當局為了令自身文化藝術生產工作得到精密性地監督管制的同時,維持其文藝戰斗的暢通性并且搶占更多的市場空間,便開始頒布實施了嚴苛的文化查禁政策。就是說在適當接納一些強調自由主義思想作家和作品的前提下,將其余大陸現代時期的文學著作一一列入到嚴禁范疇以內。這樣一來,只會令中國內地母體和臺灣文學的關系日漸疏遠,嚴重情況下直接令臺灣當代文學創作和出版流程陷于畸形、僵化的境遇之中。久而久之,臺灣文學在改革發展過程中便呈現出一種令人發指的虛妄與非生態特性,即便是有部分史料得以保存,大多數也都是過于單一粗暴的。
二、輿論宣傳引導下政治化特色顯著的史料演進模式
臺灣當局基于將臺灣文學納為己用的動機,開始選擇在政策上實施嚴格管制的同時,竭盡全力扶持個人所需的戰斗文藝。這類現象在臺灣文壇中大量以支持反共文學為主的文學團隊、協會、刊物上表現得尤為顯著,截止至今,已經引導臺灣文學史料構建朝著變異的方向深入性邁進。
首先,持續推廣文宣史料帶來的影響。臺灣當局為了加大戰斗文學的倡導和流行范疇,開始選擇進行批量化的戰斗文藝理論著作出版,以及相關主題探討活動組織,其間難免令文宣史料接連衍生,包括《論中國文藝》等。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文宣史料通常都存在相對穩定的推廣陣地,諸如《民族報》和《中華日報》副刊等,接連發表《保衛大臺灣歌》等反共戰斗文藝宣傳史料,這類文宣史料與文宣機構接連蜂擁的現象,使得臺灣當代文學意識政治形態化問題變得愈加深入。
其次,設置戰斗文藝創作專項基金會組織帶來的影響。臺灣當局還依次設置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等組織,目的就是盡快令其倡導的戰斗文藝理論可以轉化為現實,而這一系列專門扶植機構、創作團隊、刊物的設置宣傳,也為我們大陸更加清晰化地觀察分析臺灣當代文學政治意識形態特色,提供第一手的指導性史料。
除此之外,為了加快文學創作和部分人員政治意圖的交互式融合進程,進一步將文學創作和言論自由的勢頭遏制,并且直接決定臺灣當代文學事業的發展方向,臺灣當局開始進行各式各樣的政治文學事件制造,以及特殊的文化宣傳。在國民黨如此偏執的輿論宣傳控制作用之下,臺灣當代文學史料的生成也同步被賦予了極為濃厚的政治意識和形態特征,無法順利彰顯出我國文學應有的本質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文學的政治和工具化轉變,使得臺灣當代文學史料構建工作的秩序變得極為紊亂不堪。
三、主流文學創作形式下概念過于狹隘化的史料演進模式
正是在臺灣當代過于集中性的監管和沸騰的輿論引導影響范疇之下,反共文學霎時間被認定是臺灣當代最為流行的文學創作形式。不過在這類文學接連發展過程中,也為大陸深入性地研究臺灣文學和相關文獻史料的演進歷程,提供了豐富可靠的指導性素材,確保我們可以及時明白與合理應對當代臺灣當局所謂戰斗文藝的思想主張。
就像是朱西寧、司馬中原、段彩華等軍中作家,創作的有關戰斗文藝的著作類型極為豐富,包括短中長篇小說、詩集、歌曲等,一時間轉變成為臺灣當代文學發展初期的主流創作模式之外,更加令當地的反共文學創作熱潮直接步入了常態化形勢之上,而同步狀況下也成為反映臺灣戰斗文藝思想動態的生動化范本資源。
結語:
綜上所述,因為臺灣當局過度干涉當地文化、思想、社會科學等,使得臺灣不管是在知識或是學術方面都欠缺蘊蓄。這類結果可以說是臺灣文學發展歷程中莫大的挑戰困境,主要是因為其全然脫離了文學本身發生和發展的標準性軌跡,給臺灣日后文學可持續性競爭與發展造成百般約束。所以說深入性探究認證臺灣政治意識形態下的文學史料構建和演進細節,對于我們更加科學理性地認知臺灣文學,以及促進中國當下整體文學的協調性發展,大有裨益,這種種跡象值得我們實時性地予以警惕和規避。
參考文獻:
[1]隋欣卉.臺灣光復初期的國語運動與國語文學(1945-1948)[D].福建師范大學,2011.
[2]崔琦.臺灣光復初期(1945-1947)文學中的國族認同及其變化[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