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禧瑤
摘 要: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詩詞中描繪出了一種平淡自然的心境,不使用華麗的詞藻,不采取過分的修飾,盡顯語言的簡潔之美。有時看似平常的農家生活,卻有著不一樣的韻味,自然和詩意完美的融入其中,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我們面前就這樣被展現開。
關鍵詞:陶淵明;田園詩;風格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一、陶淵明簡介及思想內容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末年一位杰出的田園派詩人代表,他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幼時喪父,從小便在農村居住,和一些田野村夫接觸較多,他們的話題可以經常是稻麥青稞,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的田園詩也是因此得到了靈感。
年輕時曾經任職州祭酒、彭澤令、建威參軍等,但當時的社會混亂、官僚腐敗,他不愿意和一些統治階級同流合污,但又痛恨自己的抱負得不到施展。中年以后,他辭官歸隱田園,常年清閑的生活,其間他開始以田園生活為主要題材,創作出了大量的令人稱贊的詩詞,從而坐實了田園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淵明的詩累存百首,從內容上可分為詠懷、飲酒、田園詩三大類,但其中人氣最高的屬田園詩。他的詩多寫于歸隱之后,生活給予他創作的樂趣,取農村最日常的田園生活,吐露自己內心最真實的心情。客觀來說,在詩歌發展史上,古代的歌謠也屬于這種類似田園詩的性質,但真正讓歷代文人關注起這類田園詩,還是來自于陶淵明[1]。
二、陶淵明的田園詩分類與中心思想
仔細翻看陶淵明的詩詞,從內容上拆分,可以列為4類:
1、描景,抒發悠然自得的心情。田園風光的自然美好,襯托出了詩人離開官場后開闊自由的心境,整個村子里恬靜的氣息,讓人仿佛置身于另外一個世界,不問世事,隱于其中。在這里,他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喧囂,沒有所謂政治,過著簡單愉悅的生活。
2、寫實,描述詩人親自動手品嘗勞作的樂趣,用最樸實的語言,塑造出一個冒著日曬雨淋辛勤勞作的形象,苦中嘗樂,詩人覺得用自己真實的汗水換來的生活,哪怕并不閑適,但那也值得。
3、繪辛,反映艱辛的勞作場面,困苦的農村生活。陶淵明的家鄉經常受到各類戰爭的破壞,農業生產因此受到極大的破壞,天災固然不可避免,但人禍呢?表達了詩人對受到戰亂迫害的農民的同情和惋惜,并由此更希望這種生活盡早結束。
4、寄托,希望以后會是美好的生活。在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沒有一個人不想安居樂業,人人平等,只要這個社會光明一點,壓迫、剝削就會被通通趕出去,老百姓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不困擾,不害怕,就像陶淵明在詩中描繪的桃花源仙境一般,社會美好,人民幸福。
通過陶淵明描繪的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畫面,先是覺得樸實自然不失美好,后能感受到他本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自己遠大抱負不能實現的無奈。詩人描繪的事物夾雜著內心的一腔熱血,寓景于情,讀詩的時候讀出的不只是美景還有更多思想上的啟迪。
三、陶淵明的田園詩風格特點
1、簡約自然。所有詩詞雖語言平淡但卻不淺薄粗俗,在辭官歸隱后,他全身心地將自己投入到農田勞作中,可能過程并不容易,然而這就是那個時代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最貼近自然也最深入人心,詩中描繪的那些來源于生活最簡單的事物,譬如農田、家禽、勞作、日曬,都是直接描述,神形合一。在這樣平淡的描述下襯托出另一番趣味,讀后感覺草木皆奇,自然可訴,這樣簡單的事物描寫仿佛格外吸引人。
2、淳厚樸實。陶淵明對歷代文人的影響正隨著時間不斷開始擴大,唐代的王維、宋代的蘇軾,在他們的山水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影子,詩中的場景大多數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常經歷的,這樣一來就更能走進讀者的心里,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使人倍感親切。“陶詩”雖然從來不喜歡做任何修飾,但這也正是它難能可貴之處,好的作品是經過藝術提煉的,而藝術就來源于生活。
3、情理交融。陶淵明早年曾做過官,但不被重視,后隱居田園,耕種成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作為農民,難免會受到天災帶來的痛苦,辛苦勞作的成果可能時不時一掃而光,挨餓受凍似乎也就成了理所應當,在這樣殘酷但又無法抗拒的情況下,他保持著不怨天尤人的心境,不悲不喜。他肯定自己勞動的價值,付出一段辛勞,雖無果卻也滿足,側面反映了他當時寧可辭去官職勞作為生,也不愿與那類人同流合污的執著[2]。
四、小結
生于亂世,卻懷才不遇,陶淵明將自己的才華傾其所有,取得了無可復制的經典,并從此把田園詩推向了高潮,他的詩詞豐富而又充實,從各個層面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多樣的田園隱居生活,進一步呈現出他內心深懷遠大抱負的心靈面,反映出從出仕到歸隱的深層次的希望與失望的表現,一種極其矛盾卻又難以言說的思想。他的詩詞篇章,平易樸實,獨具一格,這樣富有深層韻味的作品,給后文人留下了極高的創作價值,縱然是在時隔千年的今天,也備受現代人的稱贊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姜娜.樸素自然,清新簡約——淺談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語言和藝術風格[J].學周刊,2015,(4):218.
[2]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