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鷺+劉斌
摘 要:自《源氏物語》傳入中國,關于其與另一部長篇小說《紅樓夢》的比較研究就從未停息,國內習慣將《源氏物語》稱為“日本的《紅樓夢》”,可以由此見得兩部作品的相似性。本文從比較文學入手,基于國內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兩部作品的共通點。
關鍵詞:《紅樓夢》;《源氏物語》;比較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2
《源氏物語》和《紅樓夢》分別是日中兩國文學成就的頂峰,我們一般認為《源氏物語》成書于1000—1008年,描寫了平安時期的社會風貌與貴族生活。在成書后七百年反映當時中國貴族生活的傳世巨著《紅樓夢》誕生,兩部作品分別代表了兩國文學的最高成就,有很多相似性。本文從三點入手,簡要分析兩部作品的相通之處。
一、人物藝術形象
目前,對比兩部作品男主人公異同點的文章較多,內容重復。為體現新意,本文分別選擇書中的兩位主要女性形象并利用四個關鍵詞進行分析。
(一)出身高貴
《源氏物語》中的葵姬是源氏公子的正妻,左大臣之女,母親是桐壺帝的妹妹,哥哥是頭中將,家世顯赫。《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榮國府四千金與巡演御史林如海唯一的女兒,賈母的外孫女,賈寶玉的戀人,也稱得上鐘鳴鼎食之家。這兩位女性形象都出身貴族,具有相通性。
(二)容貌秀美
從全文來看葵姬雖筆墨不多,但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在《源氏物語》第九回《葵姬》中描寫到:“葵姬這個絕色美人,現在為病魔所困,玉容消減,精神若有若無,那躺著的樣子實在非常可憐可愛!那濃艷的頭發一絲不亂,云霞一般的堆在枕上,美麗之極!”剛生產完畢且大病一場的葵姬都如此美麗,可想葵姬之絕色。而林黛玉作為《紅樓夢》的女性主角,在小說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一首著名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態,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時似弱柳扶風。心比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便可見黛玉品貌。
(三)具有反叛精神
葵姬思想獨立,不同于其他女人的一味迎合,她經常直接表現自己的情緒。在第八回《花宴》中這樣描寫到“源氏公子到了左大臣邸內,葵姬照例并不立刻出來相見。公子寂寞無聊,只得獨自思量種種事情。”可見葵姬對源氏公子在外沾花惹草的抗議。如果說葵姬的反叛精神來自對婚姻生活的不滿,那林黛玉的反叛精神來自追求個性的解放,在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黛玉提筆即得“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形象的描寫出海棠花的姿態又體現出黛玉清高自傲的性格和“對女子無才便是德”思想的回擊。這兩位女性都可被稱之為女性獨立的先驅者。
(四)紅顏薄命
源氏公子的情人因為嫉妒,化為生魂,導致葵姬生子后胸中喘咳,痛苦難當,氣絕身亡。源氏公子心中十分悲切,吟出“麗質化青煙,和云上碧天”的句子。但源氏公子的悲切并不是因為愛人身亡的自責而是因為所見生死之事不多才凄涼無限。而黛玉的悲慘命運則是上天注定,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中出現的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便可得知黛玉的悲劇命運。雖然高鶚續寫的黛玉之死的內容與判詞有出入,但黛玉的悲劇命運是無法改寫的。
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
社會風俗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的物質生活、價值觀念、文化心理、個性特征等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源氏物語》與《紅樓夢》這兩部巨著不僅僅在文學上有著巨大的成就還如實的反映了所在年代的貴族日常生活。本部分將分為四個方面闡述兩部作品為我們所展現的社會風俗。
(一)衣著
兩部作品對于貴族日常衣食住行的描寫都十分細致,關于衣著在《源氏物語》第三回《空蟬》中有這樣的描寫“這人穿著一件白色薄絹衫,上面隨隨便便地披著一件紫紅色禮服,腰里束著紅色裙帶,裙帶以上的胸口完全露出,樣子落拓不羈。”同樣在《紅樓夢》中這樣的描寫也比比皆是,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復賈雨村 榮國府收養林黛玉》中這樣寫道“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花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絳……”雖然兩部作品成書年代距離現在較遠,但通過作者詳盡的描寫,一幅幅貴族人物肖像畫生動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
(二)飲食
俗話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貴族生活在飲食上就可以體現得淋漓盡致。《源氏物語》中對美食的描寫與《紅樓夢》中對詳細描繪相比略顯簡單,但也足以反映當時的貴族生活。在《源氏物語》第三十四回中介紹了內膳司用七種新菜做供奉用的羹,又名新菜,所以本回就以新菜為題,同時《源氏物語》中的飲食器具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體現了貴族飲食文化的高端、時尚和日本平安時期強大的國力。《紅樓夢》中美食的描寫數不勝數,在第四十一回中對茄鲞做法的詳細介紹更是體現了貴族飲食的精致,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
(三)婚喪嫁娶
《源氏物語》與《紅樓夢》兩部著作,都是按著時間順序描寫人物的日常生活,在這條時間線上婚禮與葬禮都有詳細的描寫。以葬禮為例,《源氏物語》第一回中皇上心愛的桐壺更衣去世,書中這樣寫道:“悲傷也要有個限度,終于值得按照喪禮,舉行火葬……乘了送葬的眾侍女的車子,一同來到愛宕的火葬場,那里正舉行莊嚴的儀式呢。”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平安時期流行的葬儀習俗。同時,在《紅樓夢》的第十三、十四回對貴族女性秦可卿的葬禮做了詳細的描寫,例如送葬時“路旁彩棚高搭,設席張筵,和音奏樂,俱是各家路祭……”可見了榮國府勢力之大。
(四)宗教信仰
宗教有著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它往往需借助優秀的藝術作品向大眾傳播本教的學說,使更多人接受他們的信仰。endprint
《源氏物語》與《紅樓夢》兩部作品男性主人公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與相同的歸宿(出家),都經歷了從混世到厭世再到出世的過程,都體現了佛教中的“宿命論”,主人公由對現實的絕望遁入空門,包含著悲觀主義的情緒。《源氏物語》中因為男女關系混亂展現的“因果”觀點和在《紅樓夢》中寶黛之戀體現的“輪回轉世”思想體現了佛教對這兩部著作巨大的影響力,據蘇麒在《<源氏物語>與<紅樓夢>佛教影響之比較研究》中統計《源氏物語》中直接引入佛語,佛典約有112處,涉及佛教典籍達32部。
三、《紅樓夢》與日本物哀
本居宣長在《日本物哀》中寫道:“當作品中的情景與當事人的心情合二為一的時候,讀者會感到身臨其境,心有所通,知其物而思,見其物而感,由此推查萬事,可謂知物哀。”日本物哀美學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終在《源氏物語》中得以確立。由于《紅樓夢》與《源氏物語》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所以《紅樓夢》中也體現部分的物哀美學。
所謂“哀”就是一種人的情感對外界對象的反應,此對象不限制人或自然物,但這個自然物必須和人有一定關系具有生命意義讓人產生思想共鳴。這種思想共鳴一般以詠嘆的方式表達出來,在《紅樓夢》中林黛玉與滿地的落花產生共鳴,并作出“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感嘆以及《秋窗風雨夕》中“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因秋雨而“哀”聯想到自身命運所產生的共鳴。這種超越了主客觀,用心來欣賞自然物的悲觀主義思想就是物哀的精髓。
《紅樓夢》是一部悲劇小說,但不同于《趙氏孤兒》、《竇娥冤》這類悲劇的氣勢磅礴,《紅樓夢》的悲劇是深沉的,節奏緩慢的讓讀者深陷其中,深層次的感受悲劇之美,這也是物哀的特點之一。
綜上,《源氏物語》與《紅樓夢》的異同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圍繞著兩部作品比較研究現有的成果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疏漏之處,還望指正。
參考文獻:
[1]蘇麒. 《源氏物語》與《紅樓夢》佛教影響之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胡欣. 《源氏物語》與《紅樓夢》小說觀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
[3]周美池. 幻滅與解脫:《源氏物語》與《紅樓夢》男主人公文化人格建構比較研究[J]. 天府新論,2009,(S1):194-1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