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雅
摘 要:唐宋詞調名同調異名現象產生的總原因是本調名不能表達創作意圖、情感和詞作內容。通過歸類和分析發現這種現象產生的具體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關鍵詞:同調異名;意象;替換;自鑄;改造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引言:
吳熊和《唐宋詞通論》“詩文都有題目。一般說來,根據題目就可以推知詩文的內容。詞則不然。有的賦調名本意,詞的內容與調名相合,那么其調名也就是詞題。有的與調名無涉,其調名不過是表明所用的曲調聲腔,那么就無法根據調名窺知詞意。”實際上,這也是大部分同調異名現象產生的原因。
同調異名從文人群體的文化思維角度、語言習慣角度來看具有一定規律性。表現出詞人們對異名需求從弱到強的梯度變化。
一、以詞調本身的特征新取簡易調名
詞調本身的特征指的是曲調上的特點或者句式、字數上的特點,從調名中可知其曲調的特點。如《夢行云》別稱“六幺花十八”,《碧雞漫志》云“六幺此曲內一疊,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蒼梧謠》后人做了五首都以歸字起句,就有了異名“歸字謠”,又因共16字稱“十六字令”。《念奴嬌》又稱《百字令》,《桂華明》又稱《四犯令》等等。這種異名雖有利于人們記憶方便了詞的傳播,卻極大削弱了詞調名審美性。詞人不多運用。出于內在情感需求的原因更值得關注。
二、取詞中的語詞意象為新調名
取詞中的語詞意象為調名最常見。可取己作的或取名家名作的語詞意象為調名。前者既沒有使用群體基礎又難于傳播條件多不通行。流傳異名必須簡單明了或審美性強,或被使用群體的約定俗成。如晏幾道《愁倚闌令》(《春光好》)。《全宋詞》中28首《春光好》中14首采用異名《愁倚闌令》或其衍生異名《愁倚闌》《倚闌令》,作者多人。后者如《念奴嬌》,其異名《酹江月》、《赤壁詞》、《酹月》等均源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并多達104首。《菩薩蠻》也因溫庭筠“小山重疊金明滅”而有異名《重疊金》。《越江吟》因“非煙非霧瑤池宴”有異名《宴瑤池》、《瑤池宴》、《瑤池宴令》……用名家名作的語詞意象,或是為了向名作靠攏或是為表達傾慕。不過流行的程度還與異名是否具有內涵和美感,是否符合受眾的接受和認同心理有關。
三、文人雅化傾向下的另取新調名和改造舊調名
一些詞人認為詞調正名不夠雅致而另取新調名或改造舊調名。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別稱與本調名語詞完全不同,雅俗判然有別。這類調名別稱多使用文人詞意象,符合文人詞的風格。蘇軾《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序云:“此曲本唐莊宗制,名《憶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為《如夢令》。事實上馮延巳已采用《如夢令》調名。雖異名來源已難考證,但比正名更清新雅致卻無疑。爾后,《全宋詞》有157首《如夢令》,僅有15首《憶仙姿》作者僅兩人。王詵有詞《憶故人》,宋徽宗覺得不夠豐容婉轉而命周邦彥增益[1],改調名為《燭影搖紅》。《全宋詞》中除了最早且唯一的王詵《憶故人》外,是47首《燭影搖紅》。可見,如果出現雅致的異名,又有以異名為調名創作的名作流傳,不斷擴大異名的影響力,異名就有可能取代本調名而通行于詞壇上。
二,根據漢語語法結構替換舊調名中的字詞,新鑄詞調名或改造舊調名。在這種同調異名現象中,本調名和異名常常呈現出相同的語法結構。《古今詞話》云:“政和間,京師妓之姥,曾嫁伶官,常入內教舞,傳禁中《擷芳詞》以教其妓,人皆愛其聲,又愛其詞,類唐人所作。張尚書帥成都,蜀中傳此詞,競唱之,卻于前段下添‘憶憶憶三字,后段下添‘得得得三字,又名《摘紅英》,殊失其義。不知禁中有‘擷芳園,故名‘擷芳詞也。”[2]。陳允平《西湖明月引》序言“和白云趙宗簿自度曲”,趙宗簿的詞調則名《江城梅花引》。又如,《鵲踏枝》別稱《蝶戀花》、《鳳棲梧》,《點絳唇》—《點櫻桃》,《暗香》《疏影》—《紅情》《綠意》,《秋霽》—《春霽》,《踏莎行》—《踏雪行》……這繼承了詞早期歌詠本調的傳統。
四、基于互贈,紀事,頌圣等具體用途而新取詞調名
自張先、蘇軾后,詞的地位逐漸提高了,功能也逐漸擴大。文人之間交往可以以詞相贈,以詞紀事,這使詞有了社會交際功能。出于實際用途,詞調名有時并不符合或不足以表達作詞的原因和情意,異名就自然產生了。如姜夔的《湘月》序言“丙午七月既望,聲伯約予與趙景魯、景望、蕭和父、裕父、時父、恭父大舟浮湘,放乎中流。山水空寒,煙月交映,凄然其為秋也。”“予度此曲,即《念奴嬌》之鬲指聲也。”再如河南安陽的詞人韓琦有《安陽好》二首即《望江南》,后來王安中身處安陽時也有勸酒詞《安陽好》九首。出于祝壽或頌圣目的而改的詞調名更多。如,鐵筆翁的《慶長春》即《念奴嬌》,序中就說明是“壽戴一軒”。無名氏《壽星明》題為“慶黃宰秩滿,八月廿七”實為《沁園春》異名。《高麗史樂志》中出現了很多“頌圣”色彩的異名,如《金殿樂》(《行香子》)、《滿朝歡令》(《玉樓春》)、《感恩多令》(《山花子》)。《高麗史樂志》中的“唐樂”大多是高麗向宋朝請賜的大晟樂。主體是天寧節的祝壽樂舞。這些異名從創作主體來看,大晟府文人是為了頌圣;從時代背景看,是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當詞逐漸脫離音樂成為案頭文學,文人們越來越注重詞抒發自我情感的功能和實際的交際功能。同調異名就是他們試圖沖破這種束縛的一種表現。通過對同調異名的分析,不但可以欣賞品鑒詞調名本身的文學性、審美性,還可以窺視出一些社會文化、詞體地位、詞壇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陳廷敬[清]等《欽定詞譜》中國書店 1983年版.
[2]周玉魁 略論《欽定詞譜》的幾個問題 中國韻文學刊 1993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