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寶
摘 要:中國古典美學理論是在與上層建筑和其它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廣泛聯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除藝術外,哲學、宗教、倫理、政治都給它以極大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在我國古典美學思想發展過程中,各代思想家是如何表達“自我”之美。
關鍵詞:中國;古典美學思想;自我表現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自我觀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促使人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有所控制和調節。那么在我國古典美學思想發展過程中,前人是如何分析自我表現的美學思想?
1、先秦儒家的“互倚型自我”和道家的“無我”
1.1儒家的“互倚型自我”
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就是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倚靠的關系,他認為仁德才是美的本質,這就說明孔子審美觀的形成是建立在“互倚型自我”的基礎上??鬃拥倪@種思想在他多部作品或者多句名言中都有所體現,例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注重強調山水的形式美離不開“互倚型自我”的仁德之美。
荀子則認為美是處于個人自我創造的過程,且服務于倫理道德,他認為一個人的形象外表的形式美、自然美不足以代表人之美,人之美的根本在于心術善,例如“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但這也暴露出荀子在對美理解上的偏頗,他將自我體現與道德綁在一起,就是將美與善混為一談,這就造成此種思想有些許不足之處。
1.2道家的“無我”
《老子》一書直接向我們展示了道家“無我”的美學思想,相比較于孔子,老子更加明確地提出了不同于“善”之“美”的觀點,“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美,斯不善矣。”他強調美不是絕對的,而是與丑相對應的,只有丑才能襯托出美,就相當于西方美學理論上說的純粹意義下的形式美。但老子對于這種美的評價是否定的,“惡”有不善之意,因此對于這種不善襯托出來的美是不予肯定。老子認為最高的美在于自然而然,反對人為塑造出來的美,他認為質樸、天然的東西最美,而雕飾、虛偽的東西都不具有美感,真正的美感是“去偽存真”,所謂的“無我”就是順其自然,但他并沒有完全籠統的否定自我創造性。
莊子在老子的美學思想理論基礎上,將老子關于“道和天人合一”的本體論發展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強調人所說的美是與丑相對而言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以至于最終沒有差別。要想達到“至美至樂”的境界,就是要達到一種物我部分的天人合一境界,他的“莊周夢蝶”就是對此最好的描繪,只有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做到超越自我與他人、才能擺脫世事的糾纏和誘惑以及對生死的牽掛等,從而成為“無己之至人”、“無功之神人”、“無名之圣人”。
2、秦漢至唐宋時期的“無我之美”和“自我表現之美”
漢朝劉向在《淮南子》中提出“君形者”的觀點,他強調沒有主宰形之神,則無真正的美,也就是說美來源于傳神,以形寫神才能傳達真正意義上的美,他的美學思想理論中可以看出對修飾之美的肯定,促進美學思想的進步。從“無我之美”到“自我表現之美”的過度,是我國古典美學理論上的進步和發展,也是人們審美觀不斷完善的體現。
魏晉時期人們通過各式各樣的命題表達對美的看法,比如王弼的“得意忘象”,強調注重藝術形象之美,超越有限的個別之物象以達到無限的整體之道,是一種“無我之境”的美學思想,并將其融入到繪畫、音樂、文學作品以及書法等審美形象中,這個時期的美學思想強調個性的解放和創造性的發揮,是在無我之境中追求自我表現。
唐代時期以韓愈為首發起古文運動、白居易以詩歌的美刺在于補察時政等理論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等,張彥遠在其繪畫以及詩歌作品中傳達一種在審美意識中,自我主體必須通過創造的想象力才能達到自然與我合一的物我兩忘的境界,無我不是都否定自我或自我的創造性,而是在藝術作品中通過獨立性自我想象力創造出來的。
宋代理學對詩歌的影響程度非常大,嚴羽提出自己的“興趣說”,強調獨立自我表現,而不過分顯露個人自我為止,講究一定自我表現的度,宋詞注重表現、個人情感的書法就得益于此。
3、明末清初的“自我表現之美”
王夫之、葉燮是明末清初自我表現之美思想的代表人物,其中王夫之的“情境妙合”之說強調情境的合一應注重內在的融合,也就是說情在心、在我,只有兩者合二為一,才能達到至美的境界,同時也說明在他的觀念中自我在審美意識中的重要性和實際意義。葉燮的“理、事、情”說肯定了美的客觀來源,美是自我與外物的相互結合的產物,這種“遇合”思想才能顯示自我在審美意識中的獨特地位,同時他還舉例說明了自我的非理性方面對于審美意象的重要性;葉燮對于美的認識來源于對自我才、膽、識、力的剖析,只有將上述四者做到一定程度,才能促使自己達到高尚品格的要求,強調審美主體個性化的塑造。
結語:
我國古典美學思想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大形式,分別為“互倚型自我之美”、“無我之美”以及“自我表現之美”。儒家思想強調以美要以道德為先,審美服務于道德,此種觀點忽略了審美的獨立性;道家的審美觀念恰恰肯定了審美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是以無我為代價。隨著社會文明發展和進步,人們逐漸關注個體的尊嚴、自由、民主,因此在當前社會審美觀念中,獨立性的自我創造、自我表現之美逐漸成為主流。
參考文獻:
[1]李春穎. 中國古典美學“味”范疇探究[J]. 戲劇之家,2015,(21):269.
[2]董雪靜. 中國古典美學“厚”范疇審美風格論[J]. 學術交流,2013,(04):43-46.
[3]孫巖. 論中國古典美學范疇“善”的美學思想的現代轉換[J]. 美與時代(下),2011,(02):48-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