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孟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各個朝代的學者對他們的思想都有不同的解讀。而“仁義”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仁”、“義”以及“仁義”的在他們的思想中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
關鍵詞:孔孟;仁;義;發展
作者簡介:王娟(1989-),女,漢族,陜西渭南人,西北大學文學碩士,工作單:位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1
早在孔子之前已有“仁”的概念,它起源于周初統治者重德、敬德的思想,“仁是一道德人文觀念,是‘王者之德。‘王者之德的內容就是‘保民、‘安民與‘惠民”[1],當時“仁”是作為德的一種實現手段存在的,為王者以此來鞏固和維護自己的統治。“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甲骨文中的“義”與“儀”為同一字,“義”最初是表示社會等級的“儀禮”等。可見,早期的“仁”、“義”之間并無太大聯系。但經過孔孟的發展“仁”、“義”不僅有了自己明確的意義而且“仁義”并提、“仁義”對舉。
一、孔子之“仁”
儒學創始于周公,孔子對“仁”的理解無疑受周公的影響,周公用“仁”來概括自己的內在能力,證明自己“多才多藝,能事鬼神”,而他所謂“多才多藝”多是與德行有關的能力,此時“仁”主要是指與內心有關的德行。而孔子之“仁”己經不僅是一種對外在行為的要求了,他不僅從人際之間來理解仁,而且在人的內在德性中去發現人之為人的本質,然后以“仁”來定義它。
孔子所處的時期禮崩樂壞,天下無道,諸侯、士大夫無視禮樂規范。面對對“禮”的挑釁,孔子認為想要人們真正的遵守禮樂文化,就必須從情感上找到禮樂規范可依托之所。正是為了解決“禮”的實踐問題,他才重新定義了“仁”。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要求。但是在這點上他并沒有具體的描述,而是有著很廣泛的內涵。他說“克己復禮為仁”“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仁”是君子的美好品德。第二,“仁者愛人”。孔子所謂“愛人”始于血親關系,但也超越了血緣。先由立足于家庭的愛親,擴展到了愛族眾,再由愛族眾擴展到了愛華夏民族,進而到愛所有人。正因如此馬廄起火,他不問馬,只問人;在孔子看來“仁”是人的本質。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成就自我的潛質,至此“仁”由“德”的外在的實現手段轉化成了內在的道德自覺。
二、孔子之“義”
“義”最早是作為“儀禮”來理解的,《左傳》、《國語》時,文本中“義”大量出現,此時“義”已經演化為一種能給人帶來功利效果的德行,“德、義,利之本也”“春秋貴義而不貴惠”,“義”被看為是利之本。孔子對“義”的理解,是繼承《左傳》、《國語》的,孔子傾向于君子之“義”,“義”是君子在富貴窮達中始終堅持的行事準則,“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在這里被內化為和“仁”相通的道德力量,并且有了完全獨立的意義,這一點對后來孟子“仁義”并提有很大的意義。
三、孟子之“仁義”
孔子思想具有相對全面而綜合的特點,避免了很多片面性。孟子在這方面不同于孔子,他在“仁”、“義”方面的探索很深入,“仁義”并舉也可以說是得益于孟子的努力。
先講“仁”與“義”,“仁政”、“殺身成仁”等都是孟子仁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孟子》中就算沒有“仁義”并舉,“仁”和“義”也總是一起出現,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等,這時的“仁”、“義”含義上雖然各有側重,但在整體上還是可以當作一般的道德來理解的。而《孟子》中更多的則是“仁義”并舉,孟子開篇就言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又有“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這里所涉及的仁義,有時是孟子所理解的道德,有時則有哲學上的意味。這里的“仁”、“義”及“仁義”,三者之間是可以互換、互借的,他們都是指一般的道德方面的品格。
《孟子》中還有仁義對舉的情況,“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仁義對舉,仁指向父子,義指向君臣。但也不絕對,孟子認為在家庭中不僅存在“仁”,而且存在“義”,家中的“義”對應的是兄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在國家上,也同樣存在“義”,君臣之間是“義”,君民之間是“仁”。“仁義”在家與“仁義”在國有一定的相似性,這個理論體現了孟子在實現家與國有機結合方面的努力。孟子認為,父子之間要有親愛之情,君臣之間要有敬重之義。
經過上文的梳理,孔、孟對“仁”、“義”的闡述方面各有不同,孔子多闡述它們的表現和適用范圍,而孟子則著重于它們的定義和來源。孔孟闡釋的側重點略有不同。經過孔子和孟子的發展“仁義”觀已經成為儒學中重要的研究對象,孔孟之后還有很多人對“仁義”進行了闡述,如韓愈說:“博愛之為仁”、程朱“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等,但他們的論述無論怎樣發展,總是以孔孟的“仁義”觀為基礎的。
注釋:
[1]成中英,《合外內之道一儒家哲學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09.
[2]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中華書局,2010.
[3]陳晨捷.《論先秦儒家“仁義禮”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J].孔子研究,2010.
[4]梁濤.《孟子的“仁義”內在說》[J].燕山大學學報,2001.
[5]馮晨.《我欲仁,斯仁至矣——對孔子仁的解讀》[D].復旦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