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于1907年邁入職業作家之路后,在《東京朝日新聞》發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其創作階段從前期向中后期過渡的一部承上啟下的作品,可見其獨特的意義,但是它在中國學界一直極少被提起,國內對其研究也是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雖然在大眾傳播領域,這部作品有了一些知名度,卻是把這部以“我執”為主題,提倡“道義”的作品貼上了“兄妹畸戀”“亂倫”的標簽,直到2011年《虞美人草》第一個漢譯本的出現,大眾對這部作品的認識才慢慢走向正途,在學界也泛起了漣漪。本文試通過分析梳理《虞美人草》譯本出現前后這部作品在中國內地的傳播、接受狀況,得出即使這是一個文學傳播方式多元的社會,可靠的譯本依然是傳播外國文學經典的最重要方式這一啟示。
關鍵詞:《虞美人草》;百度搜索
作者簡介:龍國慶(1990.8-),女,江西省宜春市人,天津師范大學研究生院14級碩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下的西方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03
《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以專業作家身份發表的第一部作品,這是一部代表其創作階段由前期向中后期轉變的一個承上啟下的作品,在他短暫的十年創作生涯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國民大作家”的美譽,在中國也是一位極受追捧的作家,他“一生的大部分作品(特別是小說),都有了中文譯本,只有長篇小說《虞美人草》(1907)等少數重要作品,因種種原因沒有譯本(《虞美人草》使用了‘俳句連綴式的文體,翻譯難度特別大。”這部作品由于一直沒有譯本在中國的傳播可謂是困難重重,大多數中國研究者即使是日本本國的研究者在研究夏目漱石的作品時,通常都選擇漠視或故意不提及《虞美人草》,改編的同名電影及暢銷小說的介紹或許讓這部作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卻把大眾對小說的理解引向歧途。直到2011年過了約一個世紀才有了第一個漢譯本,終于中國讀者可以拋開“謠傳”親自揭開《虞美人草》神秘的面紗,認識到它的真面目。通過分析《虞美人草》中文譯本出現前后,它在中國內地的兩種極其不同的傳播、接受情況,證實了即使是在如今這個文學傳播方式多元的社會,可靠的譯本依然是傳播外國文學經典的最重要的方式。只有跨越了語言的障礙,才使得“沒有什么能夠掩蓋這部文學經典的光芒,空間不能,時間也不能”(金城出版社,第1版,封面宣傳語)。
一、《虞美人草》第一個漢譯本出現前
《虞美人草》發表于1907年6月23日~10月29日東京和大阪兩地的《朝日新聞》,然而,在中國最早開始研究并介紹《虞美人草》的人是早期的留日學生,魯迅是其中第一位。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和日本摯友增田涉都曾回憶到他熱心地閱讀每天在《朝日新聞》連載的《虞美人草》。不過魯迅沒有熱心到把它譯介到中國,一生只是翻譯了夏目漱石兩篇短文《掛軸》和《克萊克先生》,原因除了作品本身難度大外,更主要是因為兩人在政治觀和精神抱負上的巨大差異。魯迅除外,周作人對《虞美人草》也抱有很濃厚的興趣,在其文章《苦菜雜記·我是貓》當中,就提到他為了盡先看到連載,把常看的《讀賣新聞》改成訂閱《朝日新聞》。考慮到周作人在中國日本文學研究領域的地位,經他在文章中這樣有趣的談及自然提高了小說在中國的知曉度。總體來說,早期的學術界對于《虞美人草》只是稍微地提到,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后,對于日本文學的研究掀起了浪潮,但這并沒有使得中國對于《虞美人草》的學術研究有所飛躍。影響力大的專題學術論文屈指可數。其中,《論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道德觀》是劉立善譯自日本神戶大學西垣勤的日語論文和《論夏目漱石的新聞小說——<虞美人草>》是首都師范大學王成發表的,這是少有的兩篇有學術影響力的文章。并且,《夏目漱石<虞美人草>論》這篇由蘇州大學楊雅婷發表的碩士論文是在以夏目漱石為研究主題的眾多博碩士論文中僅有的聚焦在《虞美人草》這部作品上面的論文。由此可以說,在中國日本文學研究中,《虞美人草》是處在邊緣地位的,與這部作品在夏目漱石創作的生涯中的地位來說是不相稱的,他想盡辦法把自己的才華體現到作品當中,盼望這部作品是自己作為專業作家的一部真正地處女作,結果卻差強人意。在日本文壇中,它不被重視,并且在主流上,被采取的批評態度很可能間接影響了中國學術界對這部作品具有的重視性。再者,夏目漱石自己也不滿意這部作為專業作家的處女作,這也讓當時的學術界隨了大流,不重視它。
相比于學術界傳播的艱難,躊躇不前的狀態,《虞美人草》在大眾中的傳播則相對順利并具有延續性。
以大眾傳播渠道進行傳播《虞美人草》,最早是在溝口健二于1935年拍的同名電影。溝口健二在日本文學史上是十分重要的導演,在威尼斯電影節曾連續三屆稱雄。為了表彰他,日本政府授予了他紫授獎章,在他去世后還追加贈送他四等瑞寶章。編劇伊藤大輔根據夏目漱石的小說改編而成了同名電影《虞美人草》。改編后,小說故事變成了通俗的愛情悲劇,原作品的哲學韻味變成了虛幻的背景。中央電視臺曾播過這部電影,在中國有相應的影響力。在網絡上流傳的,提到《虞美人草》是兄妹戀故事,其來源是這部電影實屬是誤傳。
那么,《虞美人草》被大眾廣泛傳播為一部“兄妹戀”故事是為何呢?這也是本文很關注并想梳理清楚的一個問題。《虞美人草》被誤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接下來講到的暢銷小說。
一提到《虞美人草》,當代讀者的印象是認為它是一部與“兄妹戀”主題相關的小說。這主要是由于《盛夏的櫻花草》這部由沈星妤所著的愛情暢銷小說。沈星妤于2000年就開始專業寫作,在主流和網絡文學雜志上發表文學作品,她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的外語系。《盛夏的櫻花樹》在2003年7月首發于《萌芽》,是她的成名之作。《萌芽》是中國第一本青年原創文學雜志對中國青年深具影響力。新概念作文大賽是中國權威作文大賽,是由《萌芽》聯合13所著名高校合辦。韓寒、郭敬明等80后文化偶像都是由大賽發掘出來的,因而,《萌芽》被譽為“80后偶像搖籃”。《盛夏的櫻花樹》正是一本刊登在《萌芽》的愛情暢銷小說。小說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對親兄妹,名叫夏吹和夏米,他們出生在20世紀70年代,生活在貧窮的環境當中。兄妹倆本來因為家境的慘淡和生存的壓力互相排斥但在精神上兩人又幾乎相依為命,不知不覺,兄妹倆墜入了情感的懸崖,有了違背倫理道德的愛情。在小說中,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與夏米如影隨形。正因為這部暢銷小說多次提到《虞美人草》,使得很多讀者產生了對夏目漱石這部作品的濃厚興趣。當時因為小說還沒出現中文譯本,但很多讀者通過《盛夏的櫻花樹》,對《虞美人草》有了一定的理解,很多讀者甚至還為此去學習日語期待能一睹此書的真面目。而這一定的理解從現在看來卻是誤解,這部小說清晰的寫到了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故事梗概:“去書庫是為了找一本夏目漱石的小說,豬豆告訴他,小米除了每天站在窗臺上觀察那兩棵奇怪的樹之外,還經常揣著一本叫《虞美人草》的小說翻來覆去地看,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夏目漱石。夏吹好不容易才找到,雖然版本很舊但印刷還算清楚,小說不長,所以他就站在書架后面的角落里飛快地讀了一遍,故事講的是一對同父異母兄妹的畸情悲劇,妹妹自殺的結局讓夏吹膽戰心驚。看完他就放回原位馬上離開了那里,裴希希發現他兩手空空很奇怪,他說,書沒找到,算了還是走吧。”網絡平臺具有簡單、及時、范圍廣、廉價等特點,卻也讓這誤解在大眾中傳播開來。endprint
我們都知道,百度搜索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致力于向人們提供"簡單,可依賴"的信息獲取方式,大眾在想要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時,都喜歡百度一下獲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就此,筆者統計了一下在《虞美人草》第一個譯本出現前,人們都就《虞美人草》提了哪些問題、其他的人都是如何作答的。從2005年8月24日賬戶號為“shelley1118”提問“請問哪里可以看到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中文版”,回答“(一個鏈接)這是日文版,據我所知還未有中文版。”到2011年9月11日賬號名為“寒海九十九”提問“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在陜西哪里有賣的/”,于2011-9-21的 回答“目前沒有《虞美人草》的中譯本”期間還有6個網民針對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提出疑問,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哪里有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中文版?另一個是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講的是什么?第一問題的答案很顯然了,譯本出現前就只有日語版的找不到中文版。然而,后面這個問題呢?有人回答說它是一個兄妹戀的故事,有人說它描寫了一個拜金主義思想膨脹的女子為了愛慕虛榮,追求浮華,拋棄了純真的愛情,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的故事。從這些我們可以知道,《虞美人草》的故事內容還沒有被正名。
二、《虞美人草》第一個漢譯本出現后
《虞美人草》的第一個漢譯本是由茂呂美耶所翻譯的。三年之內一個譯者的譯作被出版了三次,在2011 年,金城出版社出版了簡體的中文譯本,在2012 年,臺灣麥田出版社推出了繁體中文譯本,在2013 年5 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同出版她的繁體中文譯本。這已經充分體現了對該譯作的肯定。
那么她到底是一名怎樣的譯者呢?她竟然可以克服這個翻譯難題。茂呂美耶,她是一位命途多舛的日中混血兒,她的人生經歷造就出了這位傳奇女子。她曾為了愛情棄學嫁入了豪門,離婚以后一人帶著兩個幼子不遠千里留學鄭州,曾賣過古董學過甲骨文,樂觀地抗癌逆轉人生……
她從始至終都貼近普羅大眾,去關注庶民的文化生活。她整天談論洗澡、吃飯、傳說、歌謠、怪談,展現了物語駁雜的日本的美。茂呂美耶的譯作有夢枕貘的《陰陽師》、岡本綺堂的《半七捕物帳》小說系列等,著作有《物語日本》《江戶日本》《平安日本》等。歷經艱難險阻的她有著他人不可相提并論的毅力和耐心。她游走于中日之間,使她也具備很強的中日古文功底。她“這人怎么可以把我們的話講得比我們還好”是臺灣導演吳念真稱贊她的話。并且,茂呂美耶對《虞美人草》的家庭主題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再者,她始終十分關注庶民的文化生活。正是因為以上這些原因,茂呂美耶成為了《虞美人草》的不二人選,成為了第一人。
信、達、雅是翻譯的三大原則。譯者在信、達方面做得已經足夠優秀了,但在雅這個環節其實是還有上升的空間的,比如具有庶民色彩、時不時會出現一些“臺灣腔”、“模糊翻譯”類問題。但是大醇小疵,茂呂美耶的譯本已經在出版市場上茂呂美耶的譯本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2014年10月1日,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譯者陸求實翻譯的《虞美人草》。他是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學系、日本亞細亞大學國際關系學部,業余堅持文學翻譯十多年,出版有數十種、約500萬字的譯著,曾先后獲得多項榮譽。在陸求實翻譯的這版《虞美人草》序言中,他寫道:“日本明治至昭和時期的小說家兼文學評論家正宗白鳥在其《作家論》中點評《虞美人草》道:夏目漱石在這部作品中過于炫示自己的文筆,喋喋不休講述一些無聊道理。的確,漱石在《虞美人草》中刻意采用了繁雜浮華的俳體進行創作……半文不白的句子中夾雜了排比、對文、雙關、借代、拈連、移就以及駢句等多種修辭表現手法,極富形式美,加之穿插大量俳句、和歌、日文訓讀的漢詩以及中西經典文學作品的句段,似乎有意在炫技炫奇,讓人眼花繚亂,給現今的讀者閱讀帶來很大障礙,翻譯更是困難重重,這或許也是迄今幾乎無人嘗試觸碰該作品的重要原因……夏目漱石是一位博大精深的作家。《虞美人草》……從這個意義上說絕對應視為夏目漱石的重要作品之一,真誠地祈望讀者喜愛這部奇作。”從中我知道譯者翻譯這部作品的原因,還有對它的期待。作為國人的首譯版,用詞典雅、語言流暢,最大程度的還原了原著的風貌。
兩個譯本在圖書市場上得到廣泛的好評。但十分可惜的是,學術研究界并沒有出現很大反響,在短時間內也很難改變。探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日本作家和評論界的看法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學界對這部作品的印象。然而,可以相信的是,隨著譯作影響的擴大,這個既定看法必將被改變,研究能夠被深入。并且可以更值得讓譯者欣慰的是,在大眾傳播道路上,譯本做了相當大的貢獻。譯者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在大眾傳播道路上譯作具有很大的貢獻。終于大家對這部作品有了清晰的、準確的了解,甚至有些大眾讀者還在網上如百度知道、豆瓣讀書上發表長篇、有深度的看法。
筆者統計了一些相關的數據,有一位讀者曾在網上從人物、背景、每章故事情節寫了大概一千三百二七字的梗概,并且是很準確的。有一位讀者從《虞美人草》的語言、人物形象、主題寫了一千七百五十四字談了自己對這部作品的看法。有一位讀者寫了二千二百零六字的捋清作品中的人物關系、解釋藤尾自殺背后的原因。更有一位有日語語言功底的讀者用了二千三百二十一字具體的分析了茂呂美耶譯本翻譯技法上的優缺點。從中可知,他們幾人所發表的看法都不是一樣的角度出發的,沒有抄襲現象。對比于在沒有譯本出現前,網絡平臺一問一答的干涸現象,這些相當繁榮并且有水準的交流。
結語:
《虞美人草》在中國有學術傳播之路,和大眾傳播,尤其是大眾傳播渠道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然而當我們對比譯本前后,《虞美人草》在中國內地的傳播、接受狀況后,可以得出:即使這是一個文學傳播方式多元的社會,可靠的譯本依然是傳播外國文學經典的最重要方式這一啟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