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推銷員之死》揭示了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的生活窘況。本文結合異化理論,發現該劇中主人公威利之死是由殘酷的資本主義造成的。資本主義將人視為推動商業發展的機器,使得人們在這種絕對控制下遭受了異化。該劇作中,主人公威利·羅曼的自我認識、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以及愛的能力均在資本主義強權下發生了異化,導致他最終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犧牲品。
關鍵詞:《推銷員之死》;阿瑟·米勒;異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1
《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著名的劇作。大部分批評家認為主人公威利·羅曼之死代表著美國夢的破裂。阿瑟·米勒大部分作品都在批判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他塑造了許多受資本主義壓榨的窮人形象,這些人都受著道德的審判,最終不是失去了理智就是自殺。因此,阿瑟·米勒本人就比較傾向馬克思主義并且提倡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本文將分析資本主義異化了威利·羅曼,使他不能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將朋友視為競爭者,并且失去了愛家人的能力。
一、威利自我認識的異化
威利·羅曼在追求成功中被異化了。他急切地追求成功,但終不得志,最后一廂情愿地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子比夫的身上。他向妻子隱瞞自己的潦倒,成日做著白日夢,幻想自己成為一名著名的推銷員。馬克思的異化觀則更注重在工作和生產中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下,工人不能掌控他們的勞作活動,他們被迫進行勞作,并且他們還被剝奪了勞動成果,因而他們與自身發生了異化。資本主義價值觀倡導只要人們努力工作就可以發家致富,威利正是受到這種價值觀的蠱惑。但他不知道財富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工作得越辛苦,就會變得越貧窮。他只是為富人增添資本的犧牲品。
威利曾非常喜歡與人交談,并受到大家的愛戴與尊敬,這是他最初期待能在這門職業中獲得的成功。傳統異化觀點強調認知活動。黑格爾認為人列擁有認知一切事物的本領,異化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與自我認識相對。異化也是了解自我的必要過程。威利由最初對自我的認識就是成為一名受人尊重和愛戴的推銷員,是因為可以通過推銷員這門職業感受到人情味。后來他對自我的認識變為成為一個富有的推銷員。這不僅是因為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同時也是其貪婪欲望的體現。然而威利沒有對自我有這種正確的認識,從而不能逃脫個人的命運悲劇。
二、威利人際關系的異化
本文涉及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威利與其查利的關系。二人既是好友也是雇員與雇主關系。雖然查利非常照顧對威利,但他仍然是從威利身上獲取暴利的富商,仍然有著絕對的優勢。況且威利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查利那樣成功的人。因此他們的友情在這種雇傭關系中變質了:
威利 我不能替你工作,沒什么可說的了,別問我為什么。
查利 (怒,拿出更多的鈔票)你這個大傻瓜,一輩子都在妒忌我!拿去,付你的保險費吧。(他把錢塞在威利手里)
威利 我有賬記著,筆筆清楚。
查利 我還有事要辦。自己保重吧。付你的保險費去。
威利 (向右方走去)你知道嗎,真奇怪?走過多少里公路,乘過多少回火車,做過多少筆買賣,熬過多少個歲月,到頭來這條命活著還不如死了更值幾個錢呢。
馬克思認為還存在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這種異化就像人與商品之間的異化一樣,由工人之間的競爭或統治者與被壓迫者之間的關系造成。威利與他的好友查利之間友情的異化就是由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造成。威利還貶低查利的兒子伯納德,認為他將一事無成。但伯納德最后進入到最高法院工作。因為威利沒有意識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統治階級的后代也會是統治階級,他無法改變這種社會等級制度。但這種社會等級制度也容易造成不同階級之間的人關系的異化。
三、威利愛的能力的異化
威利和他的妻子琳達的關系發生了異化。李·西格爾認為琳達是這部劇中的英雄,因為她靠一己之力養著這個家,并且一直在撫慰威利,不斷改善這威利和兒子們的關系。威利應該滿足于擁有這樣的妻子,但他仍對妻子大喊大叫,全然不顧妻子的感情。威利和兒子比夫的關系也是異化的。他假借為比夫著想之名一直逼迫比夫完成自己的夢想,卻根本不在乎比夫的想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威利只是把比夫當做一個工具,并不是愛的對象:
比夫 爸,先聽我說,行不行?每回我離開家,總是吵上一架,您把我攆走。今天我才算摸透自己一點,我盡量想跟您說說清楚,可我?——我想,我還是嘴笨,沒法把道理給您擺出來。管他媽的誰對誰錯吧。(他抓住威利的胳臂)嘿,咱們就把事情瞞起來吧?快進去,咱們告訴媽。
盧卡奇提出的“物質化”這個概念和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思想相似。他們都認為人們都在追名逐利,因而人際關系的建設也建立在這種物質觀上。人們開始忽視愛、信仰、自我意識,人性慢慢隨之異化了。威利就是在對自我認識的異化,人際關系上的異化逐漸發展到愛的能力上的異化。他不再擁有感情,只看中物質生活狀況。然而愛的缺失導致了他的不幸,至少妻子和好友的愛本應給他物質生活的貧乏帶來寬慰,但他卻將自己的愛異化為冷漠。
綜上所述,威利在自我認識、人際關系和愛的能力上的異化皆由他過于追求物質成功導致,根本原因乃是資本主義無情的剝削和社會等級制度導致了人情的淡漠。黑格爾認為異化也是人類認識自身的必要過程,馬克思認為只有共產主義可以使異化得到改善。我認為馬克思只是從經濟為出發點來討論異化現象,但異化現象是人的意識的反應。因此,我更傾向于黑格爾的觀點,以更好地了解人性。
參考文獻:
[1]曹亞芳. 異化理論結構分析. 求索. 2011.
[2]羅保國. 異化理論:嬗變與社會批判意義. 貴州社會科學. 2006.
[3]謝俊. 馬克思“異化”思想及其發展. 湖北社會科學. 2008.
[4]Gang, Zhu.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5]Miller, Arthur. Death of a Salesman. London: Penguin UK, 1988. Print.
[6]Siegel, Lee. "Willy Loman's Secret." Nation 294.18 (2012): 28-30.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eb. 22 June 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