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鑫
摘 要:社會流行語反映出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以及一個時期人們所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與社會性。流行語的廣泛擴散以及使用,不僅是一種傳播現象,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本文就文化視域下社會流行語傳播特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化視域;社會流行語;傳播特性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7--01
人類社會物質的發展以及文化的發展是人類語言發生演變以及發展的基礎,社會文化、人類思維的一個載體就是語言[1]。近些年,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上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漢語的詞匯和詞義也在不斷擴展,而其中一些從社會流行語成為了我們日常用語。在這種背景下,社會流行語成為了大家日常交流表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文化的現象以及社會發展的整體狀況,同時還能折射出大眾某時期的社會文化心態及價值取向等,因此,對其傳播特性進行分析探討非常有必要且有意義。
一、社會流行語概述
社會流行語主要指的是在網絡、紙媒等一些線上線下媒體中廣泛傳播并得到大眾熱烈響應且頻繁使用的一部分詞匯。任何社會行為在變革過程中總能推動一些語言發生變革,而語言的不斷發展變化也隨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而變化,是人們社會行為的一種外在表現[2]。流行語的產生和某一階段的社會文化發展以及變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社會流行語的發展變化和傳播和社會文化的傳播之間互動很密切。不同的文化語境對流行該詞匯的生成、解析有著不同的塑造作用。流行語也是代表著每個時代的某種特立獨行的一種文化符號。
二、文化視域下社會流行語傳播特性
2.1社會流行語娛樂性以及流行性
網絡流行語在其傳播過程中有著非常顯著的娛樂特性。隨著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使得大眾越來越喜歡關注娛樂方面的需求,再加上電子傳媒的快速發和網絡的普及,更加促進了人們對娛樂和消遣的需要[3]。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社會流行語為我們提供了極大地保持輕松與減壓的空間。另外,當今現代社會文化日益在發展,加深了人們對外界的聯系,同時當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知識的更新換代也逐漸加快,使得人們的工作壓力以及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輕松的氛圍能讓人們更有利去處理好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種事情,為人們提供一個較顯著的力量。比如藍瘦香菇、打醬油、雷人、元芳這事你怎么看、杯具、吃瓜群眾等等,具有娛樂性且滿足了受眾的某種心理。
2.2傳遞文化特性及教化性
社會流行語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對文化的一代代傳承,從而讓下一代接受這種文化或者社會價值觀,同時,在這一價值觀的引領下,潛移默化地影響并規范大眾的一些言行,也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進而讓大眾在一個統一有序且和諧的社會環境下堅守自身的道德操守。比如蝸居、Hold住、山寨、蟻族、拼爹、中國夢、達人、互聯網+等等一些流行語。
社會流行語的教化特性,它主要表現在對青少年思想以及價值觀的一個影響?,F代社會也倡導教育樹人,教育是人們生存、發展得非常關鍵的條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流行語也在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出現新內容、新形式。社會流行語在傳播過程中,有教育和啟蒙青少年的價值觀的一個特性。像“做人要厚道”、“套路”、“暖男”、“創客”等等類似流行語比比皆是。
2.3語言交際特性
社會流行語在傳播過程中具有借助語言來反映互動交際雙方的關系及親密程度的特性,在人際交往中,社會流行語使得人們不再受到限制,每個人都能成為語言交流互動的接受者或傳播者,還具備個性化、自由化、形象化等特點,讓人們更容易接受,更愿意用它去表達自己。比如用文字的形式形象去表現人說話的姿勢、動作、語氣等,即時、生動的傳遞感情。也容易給雙方營造出一種詼諧、幽默的交流氛圍,加深對自己的印象。比如“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木有”、“I服了YOU”、“親”等等.
2.4跨文化傳播特性
許多外來詞流行語進入漢語體系,隨著跨文化傳播以及和我國文化有機融合,使得這些外來詞不僅具有我國文化的特征,還和當下的中國社會的狀態相契合。比如來自日本的“宅男宅女”,它表現出了當下社會一些青年男女的一種生活狀態;來自國外足球比賽中的“逆襲”一詞,非常具有正能量而迅速在中國走紅;“秒殺”來自英語中的seckill,在中國因網購而被普遍使用。這些詞匯的跨文化傳播,搭建了一個國家間的文化傳播的橋梁。實際上漢語語言詞匯中已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英語、日語等,這和各國的文化交流有著密切關系,最后因語境不同引申出新的表達方式、新意義??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對于社會流行語的產生以及流行具有重要的影響。
結語:
總而言之,社會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一個發展趨勢以及變化方向,在整個傳播過程中也體現了娛樂性、流行性、傳遞文化性、教化性、語言交際性以及跨文化傳播性等特點,也說明了大眾對社會流行用語的認可,使得其生成了當下社會一種較特殊的語言現象。
參考文獻:
[1]譚東秋. 文化視域下社會流行語傳播特性分析——以近八年《咬文嚼字》發布的“十大流行語”為例[J].新聞世界,2017,(01):76-79.
[2]朱蕓芝. 傳播與文化視閾下的網絡流行語[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寧珊珊. 亞文化視域下的中國網絡流行語研究[D].吉首大學,2013.
[4]朱蕓芝. 傳播與文化視閾下的網絡流行語[D].湖南師范大學,2012.
[5]王仕勇. 網絡流行語概念及特征辨析[J].探索,2014,04:186-192.
[6]馬婧. 網絡流行語傳播屬性與價值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