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凱
癌性疼痛
文/孫凱

孫凱
女,醫學博士,先后就讀于浙江大學醫學院、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目前就職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麻醉科/疼痛科,從事臨床麻醉管理、急慢性疼痛的診治。
癌性疼痛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首選口服給藥,遵循長期有規律、按階梯、個體化的用藥原則,并在使用鎮痛藥物的同時使用抗焦慮、抗抑郁和激素等輔助藥物,以提高鎮痛治療效果。
當前,我國每年新發癌癥患者數約180萬,每年死于癌癥的人數達到140萬,癌性疼痛患者發病率高達50%左右,70%的晚期癌癥患者以疼痛為主要癥狀,而50%~80%的癌性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它包括兩種成分:一是傷害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痛感覺;二是個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并伴有較強烈的情緒色彩。癌癥患者對疼痛的表述受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患者對疼痛的感受差異很大,不僅表現在身體上的疼痛,如腫瘤潰爛、腫瘤引起的組織浸潤和破壞、放療/化療引起的疼痛等,也表現在由不安、抑郁導致精神性疼痛,人際關系及社會地位的變化導致的社會性疼痛,以及懼怕死亡而導致的心理性疼痛。
常用的癌性疼痛評估方法為0~10級線性視覺模擬評分法,標尺從左到右依次標有0~10的數字,0代表無痛,1代表最輕微的疼痛,10代表最嚴重的疼痛,數字越大,表示疼痛強度越大。另外,可采用Wong-Banket面部表情量表法,用6種面部表情(微笑、悲傷、哭泣)來表達疼痛程度,此法對于急性疼痛、老人、小兒、表達能力喪失者特別適用。

注:0分,無痛;2分,有點痛;4分,輕微疼痛;6分,疼痛明顯;8分,疼痛嚴重;10分,疼痛劇烈。
癌性疼痛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首選口服給藥,遵循長期有規律、按階梯、個體化的用藥原則,并在使用鎮痛藥物的同時使用抗焦慮、抗抑郁和激素等輔助藥物,以提高鎮痛治療效果。醫生在治療癌性疼痛選擇藥物時遵循“三階梯療法”,第一階梯用于輕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藥物有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第二階梯是弱阿片類鎮痛藥,用于當非阿片類鎮痛藥不能滿意止痛時或中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藥物有可待因;第三階梯是強阿片類鎮痛藥,用于治療中度或重度癌性疼痛,當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藥物療效差時使用,主要藥物為嗎啡,可酌情應用輔助藥物,增強鎮痛效果,減輕藥物相關不良反應。
患者亦可以選擇使用自控鎮痛(PCA),PCA將藥液按設定的參數(通過靜脈、硬膜外等途徑)注入患者體內,當患者感覺疼痛發生或加劇時,可自行按壓給藥控制按鈕,單次給藥,以盡快減輕疼痛。疼痛治療方式的這種改進,使得疼痛可控性增加、藥物應用更加安全有效。
此外,癌性疼痛可選擇一些外科治療手段,如脊髓后正中后索點狀切開術、脊髓止痛手術等,應結合患者的總體身體狀況及生存期,慎重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