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娜
【摘 要】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新思路意義重大。為了全面改善音樂劇在我國的發展趨勢,中國音樂劇發展的全新思路值得人們去認真思考和總結,針對于此,本文提出了音樂劇發展的新思路,旨在全面提升中國音樂劇發展水平。
【關鍵詞】音樂劇;發展;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036-01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發展,人們物質文化充分滿足的前提之下開始加強對于精神文化享受的追求。伴隨著人們迫切的需求,音樂劇在我國的發展變得勢如破竹。雖然其發展勢頭旺盛,但是由于本土化時間較短,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中國音樂劇的發展新思路成為了每個業界人士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在音樂劇的創作中堅持民族化與本土化
現如今,中國音樂劇的創作存在著很大的瓶頸,模仿甚至是直接抄襲的創造方式比比皆是。很明顯,這嚴重阻礙了中國音樂劇的良性發展。為了扭轉這一創作頹勢,在音樂劇的創造中始終堅持民族化與本土化的創作方式是一條十分明智的長遠之路[1]。音樂劇本身就是“舶來品”,適當引進和模仿并非一無是處,但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本土的音樂劇創作者應該結合本民族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調整創作思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巧妙融入其中,并可以對一些音樂劇進行現代化、時尚化的全新處理。其中,這種將音樂劇和本土文化進行巧妙結合的創造方式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業界人士的推崇,也逐漸在國際舞臺上彰顯著中國音樂劇的魅力。
二、建立健全音樂劇的人才培養機制
中國的音樂劇要想在發展的道路之上越走越順就需要與之相配套的人才培養機制作為基本支撐。近年來,我國的教育領域已經逐步認識到了音樂劇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性,全國的不少高校,例如:中央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都相繼開設了音樂劇這一專業。通過系統的高等教育體系的正確引導導,音樂劇人才培養的方式才能逐步走上全新發展之路。在音樂劇專業的開展過程中,各個音樂院校應該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軟硬件配置,諸如與音樂劇配套的音響設施、各種文字資料等都應該一一齊備,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必備的硬件設施。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也顯得至關重要,專業的教師方能保證音樂劇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得到不斷提升,并逐漸成為一個“有擔當”的音樂劇之人。
同時,各個院校應該加強聯系,全面整合各自的教學資源,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對于音樂劇人才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音樂劇人才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囊括的藝術門類眾多,這種相互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十分值得借鑒和推廣[2]。此外,在培養音樂劇人才的過程中,與市場的密切聯系與結合也顯得至關重要。所以除了培養相關的專業人員之外,還應該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培養一定數量的市場推廣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就目前我國的音樂劇市場而言,市場的規模化尚待進一步的開發,音樂劇的市場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因此,與之相配套的市場推廣人員培養也顯得至關重要。
三、花大力氣培育音樂劇市場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想要長遠發展并獲得持久動力,市場化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在國外,上百年的發展歷程讓音樂劇市場化變得十分成熟。但是在我國音樂劇尚屬于新興事物,在市場的探索與開發過程中仍然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因此,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將音樂劇的市場化之路帶入正軌,音樂劇從業人員還需要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近年來,隨著關注程度的增加,音樂劇在我國的傳播逐漸具有了一定的市場基礎,并得到了不少社會大眾的認可和喜愛。鑒于此,在進行音樂劇市場推廣的過程中,相應的市場人員可以借鑒我國傳統劇種的推廣方式進行本土化推廣。其中,建立專門的音樂劇場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有了專門的劇場,觀眾的心靈仿佛有了真正的歸宿。一旦想到音樂劇,那個專門的音樂劇劇場就會浮現到觀眾的腦海中,不用猶豫,立刻前往就能隨時隨地欣賞到自己心儀的音樂劇。很顯然,這對于音樂劇市場推廣無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但是,專業劇場一旦建立之后,并不意味著音樂劇市場化推廣就萬事大吉了,隨后的資金引入也是維持專業劇場持續穩定發展的原動力[3]。只有具備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劇場本身和音樂劇的市場化效應方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贏局面。此外,中國音樂劇的市場之路要想走得更健康更遙遠,政府和社會的首肯和支持也同樣重要。各級政府的文化部門應該重視音樂劇的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一種全新意義上的精神新享受。
四、結語
據上述分析可知,中國音樂劇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相關的音樂劇從業人員應該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將音樂劇發展逐步引入正軌,并讓其與我國的本土文化進行良性結合,最終促進音樂劇在我國收獲滿滿的果實。
參考文獻:
[1]祖雪蓮.淺析中國音樂劇的發展[J].青年時代,2015(19):50-50.
[2]孫熙然.淺析多元化趨勢下中國音樂劇的發展[J].北方音樂,2015(5):1-2.
[3]徐寒梅.中國音樂劇發展分析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3(11):116-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