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冰
【摘 要】藝術跨界是指以某一藝術類別為根本,與其他一種或多種藝術類別或非藝術類別結合出新的表現形式,為藝術與非藝術或與藝術內部的交流、表現提供了新的途徑與方法。藝術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人類的感官,跨界行為本身是對于傳統封閉觀念的超越和探索。在影視藝術中,影視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復合體,擁有其特有的表現態及創作方式。
【關鍵詞】藝術;跨界;舞臺劇;影視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037-01
隨著信息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藝術形式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藝術“跨界”對于人們已不陌生,越來越多圍繞于此的活動和作品不斷產生,使得愈多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競相參與。其旨于超越或跨越傳統藝術界限,即是藝術領域于跨界的展現,這一動機使越來越多藝術家作出嘗試。運用初期,跨界、越界等手段常被應用于藝術渲染,藝術家應用此創作手段并以此嘗試打破傳統藝術發展中存在的約束,通過跨界的手段,重新審視和拓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表達。
相比藝術與商業、時尚的跨界,藝術內部的跨界似乎更加純粹,也更具自主性。藝術家們往往依據自身創作訴求與審美喜好,借助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激發藝術創作靈感,開拓新穎的藝術表達語言。當然,這種跨界嘗試,并非刻意冷落或放棄自身所擅長的藝術領域,而是擇取一種全新的視角,置換一些固定的思維,借助別樣的藝術媒介和不同的表現手段,尋求一種藝術創新的可能性。
近年來,這種涉足不同藝術領域嘗試跨界的藝術家大有人在,而且涉及的領域幾乎囊括了繪畫、建筑、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這些藝術跨界事件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推動了當下的藝術跨界熱潮,舞臺劇與影視也在不斷嘗試中摒棄屬于傳統的封閉的藝術形態,并相互影響、依存和促進共同進步,這也是舞臺劇及影視之間的跨界。
舞臺劇同樣也是影視藝術中不可缺少的表現方式,舞臺劇對于人物的塑造也是影視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相較于國外已成熟的舞臺劇系統,中國同樣在戲曲領域有長時間的積累,但中國的影視發展落后于西方國家,且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不是先進文化,戲曲在轉化為影視作品時一直少有新品佳品。但舞臺劇轉化為影視作品近年來國內已有不少佳作,如廖一梅編劇、孟京輝執導的《戀愛的犀牛》。因此,舞臺劇與影視劇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彼此不可或缺的。
不同的藝術形式擁有其不同的創作形式及過程,在跨界創作中將影響其創作最終結果。在影視藝術創作中,仍以電影故事為根本的主片段,在其上進行時間和空間的解構和擴充。與其相似的舞臺劇的創作原理同樣以故事為根本,再于其上進行時間與空間的營造,如故事分幕、舞臺道具、服裝、站位,以及臺詞的設計和修改,最終呈現其藝術效果。因此在跨界創作的過程中,其創作原理是類似且可以借鑒的。藝術家于藝術創作過程中也存在各種修改或以不同的表現形態呈現。所以,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作品在不斷改變其變量的過程中也是“無序”的。
舞臺劇與影視劇之間的敘事是相互依存的,這是因為其敘事方式都是構筑于時間與空間之上,創作原理的相似性為其跨界行為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礎。在進行跨界敘事中,主要相接的部分是人物的行為意義。以人物行為產生有效的影響以推動進程。舞臺劇和影視劇在制作過程中同樣需要其他不同的部門進行交流合作,其行為同樣對最終作品的呈現效果產生影響。
影視劇與舞臺劇最終以視聽形式展現,但事實上二者的標準和要求是不同的,舞臺劇與影視劇擁有不同的語言。舞臺劇的即時性使其無法使用影視劇的一些手法及技術,而影視劇也不可簡單看作是舞臺劇的某種呈現。
一、范圍的發展
藝術傳播方式的發展伴隨著藝術跨界所帶動的熱潮,使得傳統藝術界限逐漸模糊,多樣化傳播媒介亦促進了舞臺劇和影視劇的跨界傳播深度。即使同一作品通過一定程度的改編,也可以轉化為新形式和載體進行再傳播。例如小說《鬼吹燈》,由小說改為電影和網絡游戲,在獲得一定認可度后再次被改編成舞臺劇,這也可以說明在一定程度的改編下,能夠使藝術作品達到跨界傳播的目的。
二、方法的發展
藝術跨界興起的現狀證明了這一藝術試驗的成功,其成果在舞臺劇與影視劇的跨界傳播與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價值,體現在打破原有傳統的藝術壁壘和界限,使不同領域的藝術研究工作范圍擴大。這不僅僅能夠深化藝術內涵的闡釋,且以良性結合兼并的方式展開。從更細致的角度來看,其作用于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將同時幫助其藝術研究工作的進步。
“跨界”的產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建設性地創造了不同藝術類別之間融合的機會,顛覆了傳統藝術的界限與認知,也象征著藝術發展的“新大陸”。伴隨著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與范圍的擴大,更多新的藝術作品和意識也將被重新解構,并搬上大眾視野。
參考文獻:
[1]關皓月.暢銷網絡小說改話劇效果如何[J].鳳凰娛樂,2014(7).
[2]王小慧.無邊界:王小慧跨界藝術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裴諾.藝術家縱談跨界[N].中國藝術報,2011-06.
[4]劉俐.淺談藝術跨界發展的現實意義[J].群文天地,2012(14).
[5]王靜,崔君霞.跨界:當代藝術的跨領域實踐者及其思考[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6]樂秀成.GEB:一條永恒的金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