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鑾
全球化時代的工匠精神從倫理角度來看,在強調自身精益求精的同時,應更加強調運作資本的主體如何學會敬畏資本、對資本負責,從而避免資本的“惡”,發揮資本“善”的功能,使它承載道德與良知、責任與擔當,為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提供堅實的倫理之基。
一、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
從傳統意義上看,工匠精神是指對產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及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也就是指工匠在高超職業技能和良好人文修養結合下形成的一種精神理念,它體現了工匠對本職的熱愛堅持、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及品牌、創新意識。而全球化時代,工匠不僅僅是指機械重復的工作者,更為重要的是工匠一詞還可以凝結在企業身上。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币虼?,我們在充分挖掘傳統工匠精神價值內涵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培育企業的工匠精神。企業是資本運作的主體,是振興我國民族工業的擔當者,因此,資本運作主體應敬畏資本并對資本負責,避免資本的“惡”,發揮資本“善”的功能,這是全球化時代工匠精神的價值訴求。
二、深刻認識資本“善與惡”的兩面性
依據馬克思對資本的研究,我們能清晰地認識到,全球化實質上是以資本全球化為起點,資本在全球范圍自由流動的客觀性,使世界各國經濟在先進的科學、信息技術發展的助推下而密切聯系在一起,經濟全球化成為現實。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資本全球化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由此依據馬克思基本理論,筆者認為資本本質具有“善與惡”的兩面性。一方面,資本自身實現價值增值或獲得剩余價值的客觀要求,使資本全球化成為現實,資本全球化開創了世界歷史,為促進更高社會形態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這是源于資本的文明進步性作用的必然結果。這就是資本“善”的功能,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社會關系以及更高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但資本的另一面,由于它一開始就蘊涵著剝削,即增值自己,獲得剩余價值,這就往往導致其增值的方式或借以繁殖自身的手段有悖倫理、甚至不排除特權干預和違法現象的存在,從而給人類造成各種倫理困境,如生態危機全球化、全球空間結構等級化和貧富懸殊兩極化,勞動異化、人的物化以及拜物教的普遍化等,這就是資本“惡”的表現。因此,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出現的現實經濟問題,還得回到它的起點或核心,從根源上認識正是資本自身的增值或對剩余價值的過度追求在起決定性作用。
三、將企業和企業家的“工匠精神”,融入產品
不是每名工匠都能成為企業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品牌強國轉變的夢想,關乎中國制造業的生存和發展,關乎“三步走”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而目前不少企業在資本運作過程中,都在追求“投資少,見效快”的理念,把自己的工匠身份變成了純粹的商人,從而忽略了振興民族工業、創新民族品牌的歷史重任,導致國人對中國制造敬而遠之,如手機要買蘋果的,汽車要買德國制造的,甚至馬桶蓋、剪刀等生活用品也要日本的等等。所以拉回國人總“向外看”的目光,讓中國制造有朝一日成為人人爭先購買的產品,這是企業和企業家義不容辭的責任。這種責任擔當也有助于資本主體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信譽和市場競爭力,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長遠經濟利益,還有助于協調內部成員的行為。因為資本主體的責任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發展也就會有多遠。因此,為增強資本運作主體的社會倫理責任,使其充分發揮資本“善”的功能,應充分利用道德傳統、輿論的力量來感化資本的靈魂,使其從今天開始拋下浮躁的情緒做產品,堅守分內的職責,以恪盡職守的態度,做到精益求精;還應從制度的角度,利用強制性手段規范約束資本“惡”的行為。希望資本在擁有清醒良知的同時,恪守“慎獨”精神,使其血管里流淌出更多的“道德財富”,使我國的產品質量、經濟增速,在避免資本“惡”的前提下,通過利用資本“善”的功能名列世界前茅,從而在全球化格局中站穩腳跟。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