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東

近年來,北京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按照以人為本、公平對待的原則,積極推動農民工逐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為了解外來農民工在京生活工作及享受城鎮公共服務狀況,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滿足新市民公共服務需求,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采用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采取入戶調查方式,對居住在全市城鎮地域內的1000名農民工,開展了外來農民工對北京市公共服務滿意度專項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外來農民工對在北京生活就業評價及期盼訴求。
一、外來農民工基本狀況
北京外來農民工來自全國各地,涉及27個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山西、四川等農業大省居多,占來京農民工總數的60%以上。目前,外來農民工已基本呈現了較為明顯的行業分布及年齡、文化程度的結構特點。
(一)行業分布集中在批零、建筑、居民服務、住宿餐飲等行業
調查顯示,外來農民工行業分布以批發零售、建筑、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住宿餐飲、制造等行業為主,從事以上行業的外來農民工占總數的69.9%。其中,批發和零售業農民工占17.4%,建筑業占15.5%,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占15%,住宿餐飲占12.1%,制造業占9.9%。外來人員大多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務性、體力性工作,調查顯示,44.2%的被訪者從事的主要職業為商業和服務業。
(二)年齡結構以青壯年為主,且男性占比大
調查顯示,從年齡結構看,外來農民工年齡集中在16-50歲,占比為87.4%。其中,21-35歲占44.7%,3650歲占40.5%;從性別結構看,男性占62%,女性占38%。
(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居多
外來農民工大多受過初等教育,這一點符合了北京各行業崗位工作對從業人員個人基本素質和勞動技能的基本要求。隨著產業升級和城市服務要求的提高,行業工作崗位對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要求也有所提高。調查顯示,在1000名農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87.3%,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45.3%,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教育占26%,大學專科、本科占15.7%。
二、外來農民工對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評價
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首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勞動力。調查顯示,81.40/o的外來農民工對北京“喜歡”或“比較喜歡”,認為“一般”的占16.7%,“不太喜歡”或“不喜歡”的僅占1.9%。北京以其較多的就業機會、較高的勞動報酬、豐富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贏得了大多數外地來京人員的好感。這些外來農民工為首都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北京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人員,做好這部分人群的公共服務保障,是各級政府應盡的義務,也是社會維持公平、正義和穩定的重要前提。
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對于北京市服務,外來農民工的總體滿意度為88.2%。
其中,外來農民工對政府“提供就業機會”服務評價最高,比例達94.2%,“改善就業環境”、“改善居住環境”及“保障外來農民工權益”滿意度也均超過90%。外來農民工對政府在解決“外來農民工子女教育”和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滿意度在8成左右,其中“子女教育”滿意度最低,為78%。整體來看,外來農民工在“子女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方面仍有較強需求(見表)。
三、外來農民工在北京生活的煩惱、期盼與希望
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農民工對其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表示滿意。他們雖然喜歡北京但真正融入不易。在京生活仍有不少煩惱、期盼與希望。
(一)“生病”、“生活開銷大”、“子女上學”為外來農民工目前在京生活最為煩惱的三件事
調查顯示,當被問及“您在北京生活目前最為煩惱的事情”(多選題)時,67.9%的被訪者認為是“生病”;其次為“生活開銷大”,占比為58.6%;列第三位的是“子女上學”,占比為38.6%;其他依次為“住所不穩定”(26.6%)、“想家”(19.8%)、“養老問題不好解決”(18.0%)、“就業”(15.6%)、“入不敷出”(10.8%)、“失業”(6.5%)、“遭人歧視”(5.4%)、“孤獨”(4.9%)、“工資被拖欠”(3.7%)等(圖示)。
(二)“多掙錢回家”成為外來農民工當前最盼望的事
調查顯示,當被問及“您當前最盼望的事情”時,46.6%的受訪者希望“多掙錢回家”;其次為“子女受到好的教育”,占比為22.2%;列第三位的是“在京買房”,占比為15.6%;其他依次為“換個好一點的工作”(8.6%)、“把家人接到北京團聚”(6.1%)。
(三)外來農民工希望政府在子女教育、居住、就醫等方面給予幫助
為使更多外來農民工在建設北京的同時,也能享受到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調查中,我們收集整理了針對政府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相關意見建議,主要內容包括隨遷子女入學、居住、異地就醫等方面。其中,39%的被訪者聚焦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包括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升學難、外地孩子不能在京參加常規高考等;22.4%的被訪者關注居住問題。調查顯示,近七成外來務工者居住在筒子樓(含自建樓房被人為隔成多間的情況)、平房、地下室、工棚、集體宿舍或工作地住宿,住所漂泊難定;15.1%的被訪者關心異地就醫問題,包括看病難、看病貴、報銷不方便,尤其是外來農民工在戶籍地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在北京不能報銷等。
四、思考與建議
目前,北京正在加快推進疏解非首都功能、淘汰低端業態、調控人口總量、提升城市發展質量、改善人居環境等工作。結合相關工作要求,北京應合理控制外來務工人員留京總量,防止人員的無序流動,維護未來留在北京工作的外來務工者的正當合法權益,使其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真正實現外來農民工進京有工作、報酬有保障、參保有辦法、子女有教育、住宿有改善,增加北京外來務工者的獲得感。而居住證是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的最基本通道,持證人可以在京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享受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
因此,要解決外來務工者反映較多的關于子女教育、異地就醫等問題,首先是要鼓勵外來人口辦理居住證,但外來務工者居無定所,工作流動性高,勞動合同簽訂率低,辦理北京居住證難度非常大。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1%的外來務工者持有居住證。建議:一是在外來務工人員群體中推行居住證辦理工作,通過技術手段簡化居住證的辦理流程,使外來務工人員能夠持證享受公共服務。二是加大分類職業培訓力度,增強外來農民工的就業本領。三是監督用人單位或雇主,保證用人單位或雇主為外來農民工繳納足額的五險一金,解除外來農民工后顧之憂。
(責任編輯:申舒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