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摘 要】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正是創作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源泉,少數民族的文藝體現了該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所以,創作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就要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塔吉克族舞蹈《帕米爾之鷹》在第十二屆全國青少年藝術比賽四川賽區獲獨舞一等獎。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實地考察和筆者作為編導的創作實踐,淺談《帕米爾之鷹》的編創過程和思考感悟。
【關鍵詞】塔吉克族;鷹舞;編創技法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42-01
一、《帕米爾之鷹》的創作動機
一直對塔吉克族舞蹈情有獨鐘的筆者,在2016年8月踏上了前往塔什庫爾干縣的旅途,經過飛機、汽車、騎馬,最終到達目的地——班迪爾鄉,參加了一場為期三天三夜的塔吉克族婚禮。
通過文獻資料了解到,塔吉克族世代居住在帕米爾高原上,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那里山脈縱橫,溝谷交叉,山勢高聳,冰川遍布,空氣稀薄,紫外線輻射強,而且交通和通訊閉塞,牧民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主要是馬匹。此外,在塔吉克族傳統文化中,由早期自然崇拜而形成的鷹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塔吉克族已經賦予鷹某種獨特的文化含義,象征著他們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不懼困難的品格。在民間,鷹被塔吉克族視為強者、英雄。在這種環境條件下,每當筆者抬頭仰望天空,都會看見雄鷹展翅翱翔,天空高遠,任它自由盤旋,外面的世界何其精彩,但它始終陪伴著塔吉克族人民。這樣的感受成了《帕米爾之鷹》的創作動機。
二、《帕米爾之鷹》的創作過程
當筆者有了明確的創作動機之后,就開始思考用怎樣的方式和技法呈現作品。創作過程分為兩個方面,即創作構思和編舞環節。創作構思屬于感性認識,編舞環節屬于理性認識。這是編導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的成長過程。
筆者在班迪爾鄉參加婚禮期間,《帕米爾之鷹》的創作靈感就涌上心頭,回到烏魯木齊后開始查閱資料,觀看視頻,從多種角度了解塔吉克族的方方面面,從而將這些所見所聞轉換為舞蹈思維。于此同時,筆者還通過觀看塔吉克族題材的文學作品與電影,來塑造這只“鷹”的形象。由此可見,一個作品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需要編導切身的體會和觀察,再加上理性的思考。于是《帕米爾之鷹》的結構就像穿針引線一般,在舞蹈形式上著重強調空間的變換和舞臺調度的變換,突出筆者對“自由翱翔”的理解。
在進入編舞環節之前,筆者通過圖片記錄、視頻等方式,把調度、動作、造型、服裝記錄在紙上,方便觀察和修改。接下來開始思考細節,即音樂制作、服裝頭飾、道具。這些都是在編舞實踐中編導要去提前準備的工作。創作構思就是編導在沒有編舞前就已經清楚要如何去排練,排完之后將作品以何種形式呈現出來。在作品“出生”前,編導的腦海中已經有了作品的雛形。
編舞環節開始之前,筆者先歸納了塔吉克族舞蹈的動律,動律是構成舞蹈最小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舞蹈離不開肢體的表達,只有編創出符合作品主題的舞蹈動作,且不脫離本民族的根,舞蹈動作的核心才能被體現出來。塔吉克族舞蹈《帕米爾之鷹》的動作是通過模仿鷹飛翔而被提煉出來的。鷹作為塔吉克族人民崇拜的圖騰,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再加上塔吉克族鷹舞的步伐“單步”“蹉步”“墊步”“移步”“踏步”“碎步”。鷹舞的“蹉步”有獨特的韻味,筆者利用它快與慢的節奏對比,在平緩的舞步間驟然頓蹉,踏地為節,雄沉有力。同時又特別強調膝蓋的韌性,表現出一種剛柔相濟之美。
在《帕米爾之鷹》的調度部分,筆者運用線條和圓圈來強調“自由”,在抬頭仰望天空時看見了雄鷹在盤旋,這也讓筆者想到團圓之意。筆者通過不同繞圓的曲線,使作品營造出一種去往帕米爾高原之路的蜿蜒綿亙。這些調度的運用使筆者發現,調度不僅讓作品具有一定的形式感,更多的是豐富舞臺畫面,營造氛圍。
三、結語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生活在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民不僅保留著原始的生活方式,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內心是那么淳樸、善良。創作塔吉克族題材的作品,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促進少數民族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創作《帕米爾之鷹》的過程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要深入到人民中去,體驗他們的日常,與他們一起勞作,一起娛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舞蹈是文化藝術中的一部分,所以編導在創作少數民族作品時,一定要緊緊抓住民族的根,抓住民族的歷史依據及人民生活的真切感受。
參考文獻:
[1]楊旭光.談塔吉克民間舞蹈的藝術形式[J].戲劇之家,2016,(09):168.
[2]冉弋.塔吉克舞蹈動律成因初探[J].藝術科技,2015,(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