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瑩
【摘 要】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經過了半個世紀的探索、發展和建設,逐步形成了極具訓練價值的動作語匯系統、身法韻律系統和中國古典舞中獨有的審美特征。在任何一個階段,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作用都是為了提升學生或舞者的肌肉素質能力和肢體表現能力,為舞臺上劇目表演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古典舞;舞姿;基本功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45-01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是由基訓課和身韻課兩個部分所構成,基訓課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軟開度、肌肉素質能力和技術技巧,身韻課的訓練目的在于更好解決和開發學生的肢體表現能力,兩者相互關聯,相互依托,使學生學會最大程度運用肢體表達感情,增強學生在完成劇目表演時的舞臺感染力。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無論在中專階段還是大學階段都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基本功訓練除了解決學生的肢體柔韌性和素質能力,更重要的是將基訓課和身韻課二者部分有機結合,才能夠達到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的訓練目的,更好地展現出古典舞中獨有的審美特征。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課是由扶把訓練與中間訓練組成,在課堂中都是以組合的形式來展現,組合訓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訓練形式。無論是扶把訓練組合還是中間訓練組合,每一個組合的組成都有主干教材、輔助教材、舞姿連接這三個部分。
扶把訓練是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的重要訓練形式,這種訓練形式主要是借鑒西方古典芭蕾,再融入古典舞中獨有的擰傾圓曲的動作形態、舞姿以及身法韻律等。扶把訓練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有效提高學生的軟開度和能力素質,身韻的融入更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意識與舞蹈感覺。
目前,無論是中專階段的學生還是本科階段的學生,甚至是一部分演員,在劇目表演時,都十分容易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劇目完成時給人感覺腳下沒根兒,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腳下臟;第二,劇目完成時舞姿連接性差,沒有氣息;而我們的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組合訓練形式恰恰可以最大化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們基訓課主要集中在訓練、培養、提升學生以及舞者的各項能力。一、身體的柔韌性、爆發力、重心支撐、肌肉的靈敏度和體能訓練;二、培養和提高舞者在舞動時的規范和能力,以及舞動中身體重心的掌控能力;三、訓練和形成舞者的用力方法和動作運行路線;四、扶把訓練為所有的中間訓練動作做必要的鋪墊練習和支撐;五、舞蹈意識和韻律感。
學生在完成劇目時腳下沒根兒,跟基本功課中扶把訓練到中間訓練的這個過渡性訓練不足有必然聯系。第一、很多學生在完成扶把組合時,由于對自身身體的重心掌控能力不足,就會把所有的重心壓在扶把上,讓扶把來支撐身體的重量,過于依賴扶把,而并不是主力面垂直重心支撐著身體,這樣就達不到我們扶把訓練訓練重心和主力腿的訓練目的,也會造成學生在中間組合訓練和劇目表演時腳下沒根兒,無法掌控自身的身體重心。第二、扶把的部分訓練組合一定要在中間進行過渡性練習,讓學生脫離扶把完成組合,他們就會更清晰、更直觀知道不能過度依賴扶把完成組合,這樣到中間完成大幅度單腳支撐的舞姿以及控制時就會缺失穩定性。
劇目完成時舞姿連接差,沒有氣息貫穿和我們基本功課也有著緊密的聯系。第一、扶把組合中腰的重要性,以及組合編排中身法韻律的融入。無論是組合還是劇目表演,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都需要人體腰部(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特別是提、沉、沖、靠、立圓、八字圓等身法韻律的關鍵都在腰的運用,所以腰部的能力是完成身法和舞姿、技術的關鍵。組合編排中多運用橫擰、旁提、擰傾等具有民族風格性的舞姿,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動路線,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讓基訓課和身韻課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才能最大化解決、開發學生的肢體表現能力,提升學生在組合完成時的舞姿連貫性,為綜合性組合和劇目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氣息的融入以及運用,也就是我們基本功中身韻元素的“提沉”。任何動作和劇目的完成都需氣息自始至終的貫穿,在組合完成動作中的起勢、收勢還有動作與動作中舞姿的連接,都需運用氣息來貫穿。在劇目表演中氣息的長短、輕重等都能表達出不同的內在感情,同樣的動作由于節奏與氣息的處理方式不同也會表達出不同的情緒情感。在劇目表演中,氣息的運用不僅僅是可以更有效表達情感,對于肢體表達的藝術性和完整性以及動作質感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劇目在舞臺上展現時更具占有力。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對學生從教室走上舞臺表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這門課程的開設至今,對于劇目表演的訓練價值以及意義是有目共睹的。
參考文獻:
[1]李煒,任芳.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學法[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
[2]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