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明+蔣丹
【摘 要】民國是中國現代美術史學的發軔期,在這個階段中,美術史學者完成了從傳統畫論體系向現代美術史學模式的轉變。其中,歷史觀念的改變對美術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關鍵的影響,本文將討論進化論和唯物主義這兩種外來歷史觀念在民國美術史學發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及其影響。
【關鍵詞】民國;進化;唯物;美術史;歷史觀
中圖分類號:J5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52-02
美術史是以美術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歷史研究?,F代意義的美術史學科于19世紀發源于德國,隨后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雖然我國有關美術的畫論、著錄、品鑒傳統悠久,但民國卻是現代意義的美術史學的發軔期。早期的美術史家們為了完成從傳統畫論向現代美術史學的轉變,不斷尋求著新的史觀以及方法論。基于此背景,西方的進化論和唯物主義觀念對民國時期的中國美術史學發展生產了深遠影響。
一、進化論與民國時期的中國美術史學
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源于嚴復,1898年4月,嚴復編譯法國學者赫胥黎的文章而出版《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思想逐漸得以深入人心。由于19世紀末中國所處局勢內憂外患,所以救亡圖存的進化論對當時學者影響巨大。如胡適認為要救中國于積弊,共有三術:歸納的理論、歷史的眼光、進化的觀念[1]。
在眾多學者之中,梁啟超及其所主張的“史學革命”,不僅對學術思想界影響深遠,同時也對民國時期美術史學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反對傳統的歷史循環論,主張歷史進化論。他認為,歷史不只是客觀史料的堆砌,還需要說明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前后之因果。當時的學者認為,傳統中國的書畫目錄和品鑒畫論,要么苦于有材料而無解釋體系,要么有見解而無科學依據,為整理國故或重述傳統,必須引入新方法和新觀念,進化論就是這樣的思想背景中進入了美術史研究。
進化論觀念對美術史的最直接影響應該是對歷史的分期。歷史本身是延續的,但對歷史的敘述必須要劃分階段,這本身就是歷史觀念的集中體現。1924年,著名美術史家騰固在《中國美術小史》中,將中國古代美術的發展分為生長時代、混交時代、昌盛時代、沉滯時代;1934年,秦仲文出版了《中國繪畫學史》,他把中國繪畫史描述為萌芽、成立、發展、變化、衰微五個時期,都明確體現出生物進化論在美術史學研究中的影響。
進化論觀念也影響到美術史學者對歷史規律的理解。1936年,史巖出版《東洋美術史》,在談到關于藝術的發展歷程與規律時,曾說“藝術基于生活上美欲的沖動而發生,初則單純粗野,繼則漸次進化而精巧優美……當其成熟達于極度之后,又必逐漸萎靡衰退……這萌芽、成長、成熟、終而至于老衰,是一個自然法則,有生物是如此,文化藝術亦逃不出這原則的圈外去”[2]。傅抱石也持類似觀點,他的《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認為“一種藝術的生長、成熟、衰老、消滅,是作弧線的升降的”[3]。
進化論作為一種興于西方的學說,在中國由于特殊的情勢而傳播甚廣??傮w而言,進化論一方面為美術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傳統的、新的理論方法,擴展了寬度、創新了方向;另一方面也遺留了相當多的問題,尤其是因進化論而形成的對歷史的線性思維模式,在后來的中國美術史學發展過程中,成為了一種阻礙?!霸缙诿佬g史家們在運用進化史觀進行美術史寫作的時候,存在著形而上學的簡單搬用,認為事物發展總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線性思維方式,僵化了美術史的描述與研究,從而出現庸俗進化論的流弊”[4]。其中得失,引人深思。
二、唯物史觀與民國時期的美術史學
唯物主義史觀的傳入對民國時期美術史學發展也有相當的影響。20世紀初,隨著馬克思主義被逐漸介紹到中國,唯物史觀也開始對中國學術界生產影響。李大釗是把唯物主義歷史觀介紹到中國的關鍵人物,郭沫若等學者則較早開始用唯物主義史觀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和影響。到了20世紀30年代,唯物主義已經成為人文學科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下接第154頁)且在之后成為主流。作為橫跨美術與歷史兩個領域的美術史研究自然不能遺世獨立,在歷史觀念、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等方面深受其影響。
李樸園是民國時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研究美術史的先行者,他主張從社會物質生活、社會組織方式等方面來分析中國藝術發展演化的規律,他在1931年出版的《中國藝術史概論》中,明確提出要以唯物史觀為原則,以文化傳布說為輔則來研究藝術歷史,并把中國藝術的歷史分為原始社會、宗法社會、封建社會、第一過渡社會、混合社會、第二過渡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不同階段。同時,他對于每個階段的藝術現象,解釋了時代命名的緣由,再討論了這個時代的物質生活狀況與社會文化背景,力圖從大的社會背景中闡述藝術現象的價值。此外,他還特別注意物質條件對藝術史的意義,這些都顯示出作者對唯物史觀的推崇與運用。
胡蠻是民國時期運用唯物主義史觀進行美術史研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中國美術史》是胡蠻的代表著作,該書初稿完成于1940年,1942年胡蠻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以后,又進行了修改,1946年正式出版。在這本書中,他以唯物主義史觀為武器,打破了傳統美術史中的神話模式和英雄史觀,主張美術的勞動起源學說;突出強調社會經濟、物質條件等影響美術發展的外部因素的作用,專門列出“鐵的生產與美術的關系”、“商業經濟的發展與美術復興的基礎”等章節;另外,尤其堅持美術創作動力上的人民本位立場,明確提出“藝術的正統在民間”等觀點。
縱觀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學的發展,唯物主義史觀的影響是巨大而直接的。民國時期的美術史家對唯物史觀的引進和運用,一方面豐富了研究美術史的方法論、發現了更多的研究空間,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者對宏觀歷史及其規律的研究;另一方面,民國時期乃至之后的很長一個階段,唯物主義史觀在美術史研究中的運用都有很多問題,如理解不深而機械附會、為求結論而曲解歷史、過于片面強調現實主義等,這些問題也將對新中國成立后的美術史學發展產生相當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適.胡適日記全編:第一卷[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222.
[2]史巖.東洋美術史·序言[M].轉載自陳輔國編:諸家中國美術史著選匯[M],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2:1571.
[3]葉宗浩,編.傅抱石美術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14.
[4]喬志強.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史研究[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