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月+李秀絨
【摘 要】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進行經商、務工,為城市各項建設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由于沒有城市戶口,這些人便成了所在城市中的流動人口,他們的子女成了流動兒童。這些流動人口的子女是否能接受到和城市子女同樣的教育關系到人口素質和社會安定。
【關鍵詞】流動人口;城市人口;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98-01
一、背景
經濟快速發展,給國民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由于戶口問題這部分人便成了流動人口,他們的子女一部分做了留守兒童,一部分則隨父母來到城市,作為另一個群體存在。這些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質量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教育關系到國計民生,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也不例外,同樣關乎到國家一代人的受教育程度,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發展,因此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勢在必行。
二、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教育費用的繁雜。一些在外地務工流動人口離鄉之前在戶籍所在地繳納教育費附加,在城市打工也同樣繳納稅、費等一系列費用。考慮到經濟原因,一些父母則把孩子送到相對便宜的為流動人口子女舉辦的學校,這樣的學校一般叫做民工子弟學校。
2.入學機會不公平。在一些公辦學校中,學校把本地的孩子作為主要培養對象,對于外來的學生,不僅向他們收取昂貴的費用,在學習上,這些孩子也并不是培養的重點。在公立學校借讀的孩子,成績不計入教學考評,普遍存在被另眼看待的現象,并且無機會評三好學生和參加競賽。
3.民工子弟學校質量堪憂。(1)校長的文化程度較低,基本上是中等學歷,有些學校的校長甚至是由商販、菜農擔任,文化程度極低。雖然近幾年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領導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相對于公立學校校長的文化素質以及管理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2)老師的文化程度堪憂。很大一部分老師都沒有國家認證的教師從業資格證書,多是半路出家,沒有受過系統的教師從業培訓,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心理無法掌握,因此教學質量低下。并且由于長期處于頻繁更換教師的狀態,學生對老師的適應性不高,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三、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
1.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我國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實行的是“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教育體制,基礎教育部分由縣鄉財政進行管理。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負擔,流動兒童少年因沒有當地的戶口,所以無法享受到當地政府的教育財政支持,無法享用相應的教育經費。
2、城鄉結構不合理。我國現存的城鄉結構是城鄉二元制結構,這就有城市人與農村人的區分,這種身份差異給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帶來了重要的影響。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是仍然存在著“城市”與“農村”之別,甚至比想象中的更嚴重。
四、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1.明確政府的責任。解決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流動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責任。應當提高流入地政府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視度,應當以流入地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社會力量舉辦的合法民工學校應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應得到相同的資金待遇和政策支持。
2.堅持教育公辦為主。各地應確立以公辦為主、民辦為輔的原則來發展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應大幅度降低甚至取消公立學校所謂的贊助費,著實減少相應的教育費用。公立學校應該成為吸收流動兒童少年就學的主要渠道,降低或者取消高額贊助費。規范打工子弟學校,提高此類學校的教學質量,對任職老師進行崗位或者職前培訓,提高學校領導的管理素質以及管理技能。在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之上,提高教師的待遇,增加教師的穩定性。
3.探索合理的制度。應當積極探索符合流動兒童教育特點的管理制度,增強學生學籍變動的靈活性,減輕流動人口子女升學時困難。公辦學校應改革其考核評價制度,改變按升學率和流動率來考核學校的評價標準。增加公辦學校對流動人口子女的吸引力,提高其入學積極性,增加公辦學校的入學率。
4.增加經費投入,提高教育質量。在制度上不僅要規范民工子弟學校的管理,還要為制度上的改革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在此基礎上,提高教師的待遇水平,使教師能夠安心工作,把心思放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上。同時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穩定了教師的留職率,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學習心態的穩定。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方面,中央教科所研究員程方平博士建議,嘗試使用教育代金券以此促進教育均衡的發展。這樣就可以使教育經費在教師、校舍、設備等費用之外,最直接最平均地分配到每一名受教育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