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慧+樊傳果
【摘 要】在儒家的倫理思想體系中,“慎言”是儒家言語規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且參與了儒家道德修養觀的建設。儒家主張通過人的言行,考量一個人是否具備“德”之修養,是道德修身在言語上的反映,孔子的“慎言”思想對現代微傳播內容倫理規范性具有重要的借鑒及指導意義。通過剖析新媒體的傳播現狀,追溯儒家“慎言”的意蘊,探索現代微傳播應如何把好“信息源”以及提升傳播主體“自我修養”之可能,做到言語與德行相統一,平衡新媒體傳播自由與規范。
【關鍵詞】儒家思想;微傳播;論語;慎言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217-02
一、引言
盡管人們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微傳播特點及其對人和社會的影響以及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應用研究,但從整體上揭示微傳播主體及傳播內容的倫理規范性文字并不多見。在“微傳播”開放的話語平臺上,表達權被無限放大,呈現出一種“全民傳媒時代”的現狀。非理性的“微表達”方式引發了表達權的濫用和異化現象,信息窄化、謠言、虛假信息、輿論暴力、低俗文化等問題也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接踵而至,加強我國新媒體傳播倫理規范勢在必行。孔子對言語使用與表達的態度深刻啟迪著后人,同時也為后人提供了完整“仁人君子”修身準則。
二、“慎言”:微表達的自我審查
“短、平、快”的“微”生活成為了當下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模式。網絡生活的匿名性、開放性、虛擬性,使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空前膨脹,網絡失范行為不斷挑戰道德底線,“微表達”影響力日益增強。新媒體傳播內容的倫理規范研究可以有效地梳理網絡環境中語言失范現象,有助于營造綠色健康的網絡空間。馬克·波斯特把傳播圈和數據庫比喻成“沒有圍墻、沒有窗戶、沒有瞭望塔和崗哨的監視系統”的“超級監獄”,[1]這正是對新媒體傳播現狀的準確描述。從微傳播視角分析,用戶這種“自我審查”的主要標準是謹言慎行,作為信息傳播者,應理智地選擇、過濾和加工傳播的信息。從媒介“把關人”因素看,信息自采集到傳播,把關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將決定信息真實性與準確性,網絡平臺的無障礙交流模式使把關機制在傳播過程中日益弱化。儒家歷來重視言說要謹慎的觀點,《論語》諸多言論更是直接涉及了人的語言問題。“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論語·子張》),等等。“慎”在《論語》中共出現七次,皆謹慎之意。《說文解字》言:“謹,慎也。從言,堇聲”。[2]又言:“慎,謹也。從心,真聲”[3]。“謹”表言語,“慎”表內心。換言之,傳播主體的傳播行為及傳播內容要謹慎,言行和品德相統一,才能符合現代微傳播的倫理訴求。
三、“慎言”:把好信息源
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東周諸子利用“游說”方式傳達自己的思想,這極大地造成了“表達權”在空間上被擴大。言語作為最大的交流工具,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作用,以至于可以“一言而可以興邦”“一言而喪邦”(《論語·子路》)。孔子通過對言論內容和形式上的約束,提出“慎言”傳播思想,對信息流的過濾與疏導,保障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慎言”不僅僅是傳播技巧,也是個體修養的體現。言多無實,君子引以為恥,這在《論語》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慎言”意識滲透在《論語》,論及為人、教育、經濟、治國與安邦等諸多方面,孔子謹言訥語的言語觀,不僅體現了他作為儒家學派先師在言說和行為上的高度自律,同時這些言論觀點對于網絡傳播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第一,微傳播內容的真實性。為了擴大傳播效果,傳播者紛紛運用新媒體平臺,造成了信息流的過度混雜,這就要求傳播者必須要給受眾提供真實、權威、有用的信息。首先,作為傳播實踐者,要把控信息源的真實性,不能漫漫而言。孔子在語言上堅持“多聞闕疑,慎言其余”(《論語·為政》)的原則。在信息傳播中,對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信息,多采用“不語”、“罕言”或“訥言”的態度,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其次,注重傳播的方式,巧言如流,是仁德缺失的體現。《詩經》所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4]孔子也非常排斥“巧言”,提出“巧言”必然亂德,巧言多辯必然會導致傳播內容不實的觀點。最后,在傳播效果上,孔子提出“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傳播過程中避免過多的辭藻修飾,使信息產生歧義,客觀準確的描述,才能使信息簡潔有效地傳達給受眾。
第二,就傳播技巧而言,把握傳播時機,當言則言。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特征,使得傳播者可以借助手機及其他智能終端快速發布和及時接收信息,這就要求傳播者言談符合特定時機,即語言表達要“得體”,符合語境和語體的要求。“非禮勿言”(《論語·顏淵》),“時然后言”(《論語·憲問》),以及“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論語·鄉黨》)等等,這都是言語“得體”的論述。在新媒體的運營和傳播中,冗余信息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嚴重影響用戶體驗,這就要求傳播者要掌握傳播時機與傳播策略的使命。
第三,對微傳播對象要充分了解,“知人”“言中”。新媒體在提供真實、權威、有益信息的同時,要做到信息契合,即傳播的信息與信息接收者需求相匹配,才能準確傳播信息。換言之,言語的藝術性,不在于辭藻華麗,而在于“知人”的針對性,先“知人”才能做到“言中”。對信息接收人要充分認知,即要看對誰說、說什么、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說、怎么說,只有這些要素相互作用,才能“言中”。如(《論語·衛靈公》)篇中,“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的論述,就是以“知人”為前提,謹慎的進行言談,從而做到準確的信息傳播。
第四,傳播的主觀媒介內容與傳播客體藝術形式的統一性。[5]《論語·雍也》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即樸實的傳播內容,“文”即藝術性的傳播形式,“文質”結合才能成為“君子”,達到理想化的傳播效果。“慎言”并不意味著不講究文采,平鋪直敘的語言必然會影響思想的表達和接受效果。脫離“質”的“文”是缺乏內涵的,質樸勝過文采,則顯得粗俗;文采勝過質樸,則顯得虛偽、浮夸,不利于思想的傳播和接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傳播內容和形式之間相輔相成才能達到長遠的傳播效果。
概言之,現代微傳播雖然是在較為自由的環境中進行,但并不意味著“微表達”可以漫無邊際。因此,傳播者必須自覺、自律,遵守道德規范,從源頭上對微傳播信息流進行把控,以求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
四、“修身”:提升傳播主體綜合素養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征)。[6]要想平衡新媒體傳播自由與規范,不僅要加強對新媒體的把關機制,還要提升與規范傳播主體的媒介素養和行為規范。在一鍵分享的信息傳播時代,針對新媒體傳播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不僅需要“他律性”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傳播者的行為底線,“自律性”也是構建新媒體傳播倫理規范體系的重要環節。如何提高傳播主體的綜合素質,這與孔子“仁人君子”之理想人格耦合。一個人有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能做到“人以為己任”(《論語·泰伯》),進而做到“知者利人”(《論語·里仁》)。“仁”既是君子的本質,也是君子個人的修養準則和追求目標。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做到“仁人君子”的個人道德品格修養,應具備自省、慎獨、好學等美德。
(一)自省。自省是指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式,是自我意識能動性的表達,是自覺剖析自我一種審視行為。通過思想意識、言論行動等各方面去省察自己言行,自我評價、自我反省、自我調控和自我教育。“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等等。生活中時時都有可能遇到問題,借鑒賢者的行為,便可用來反觀自我,引導自己的思想言行。
(二)慎獨。“慎”是謹慎之意;“獨”是獨處、獨自行事之意。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對個人內心深處比較隱蔽的思想意識進行自律的一種修養方式,講究個人道德水平修養。“對于孔子而言,修身之要在于‘修心,而心之主宰在于那個‘獨體,因而,只要‘慎獨,則‘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畢矣。因此一切要義都是圍繞這個‘獨而展開。”[7]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通過修己,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三)好學。“好學”的本質是指不斷的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盡管孔子對自己的言行皆謙虛謹慎,但對于好學,孔子對自己是多加贊賞的,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論語》開篇即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孔子在其言傳身教中傳達“好學”思想,這都是有道德修養的的君子風格。孔子修身之道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完整科學修身體系,促使我們通過修身之道,提高道德修養。
五、總結
受眾對新媒體公信力要求的提高,使得傳播者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孔子傳播思想證實,“慎言”是現代微傳播敘事文本的本質要求,為“微表達”提供了參考范式。背棄儒家“慎言”觀,微傳播文化將走向自我毀滅。對現代微傳播言論問題的反思,等于對現代微傳播文化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的檢閱。因此,“慎言”不僅是孔子的言語準則,也是營造一個文明、健康、和諧、有序的新媒體傳播環境所要倚重的基本準則。
參考文獻:
[1][美]大衛·阿什德著.傳播生態學:控制的文化范式[M].邵志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6.
[2][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5:217,52.
[4]張凌翔.詩經全鑒[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188.
[5]潘天波.變化的傳播偏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51.
[6]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111.
[7]俞菁慧.儒家“慎獨”思想的延拓及其精神關懷——兼論孔子的歷史觀[J].中國哲學史,201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