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
【摘 要】公共權力異化有權力自身的原因、傳統原因、行政主體公共意識淡薄、人民群眾主體意識缺乏及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監督和制約。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完善監督主體機制、提高行政主體的政治自覺和素質、擴大社會其他組織對于政府組織的制約與平衡,實現公共權力價值的理性回歸。
【關鍵詞】異化;公共權力;公共利益
中圖分類號:D5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225-01
一、公共權力異化的基本概念
(一)公共權力。馬克思·韋伯認為,“權力意味著在一定社會關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意志的機會。”帕森斯則認為“權力是一種保證集體組織系統中各單位履行有約束力的義務的普遍化能力。”筆者認為權力是行政主體支配公共資源的能力,由于公共資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無限性之間固有的矛盾,人民通過委托代理的形式將權力賦予公共組織,由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維護公共利益。
(二)異化。“異化”一詞,德語原文是Entfremdung,英文翻譯為Alienation,創始于黑格爾,完成于馬克思,后經盧卡契,“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當代全球范圍內哲學、社會科學的一種核心觀念,一個重要范疇。
(三)公共權力異化。公共權力異化就是指公共權力的運行背離了公共利益的目的,換言之,就是公共行政的主體并沒有為公共利益服務,而是以權謀私,擴大私人利益的范疇。
二、公共權力異化成因分析
(一)公共權力本身的擴大性。公共權力歸根結底來源于人民群眾,解決的是公共問題,維護的是公共利益。公共權力具有強制性、權威性、公共性、社會性等特點,在公共權力的行使過程中權力會不斷擴大。
(二)行政主體內在的自利性。權力主體是“人”,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假設認為社會中的人總在追求一定的利益,因此權力主體在公共權力的行使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偏向自身的利益,利用權力謀求自身利益。
(三)人民群眾缺乏主體性。人民群眾主體意識缺乏,不會自覺主動維護自身的權利,也不能對公共權力行使產生制約,因此使權力進一步擴張,不能有效地維護公共利益。
(四)社會環境固有的統治性。我國歷史一直以君主專制為主,官本位思想濃厚,強調君主的統治地位,民眾只會順從。受古代思想影響,公共權力極易脫離公共意志轉變為自身謀利的工具,公共權力變成私有權,即權力腐敗。
三、公共權力價值回歸的路徑及對策
(一)提高行政主體的思想道德素質。要科學設立權力機構,明確權責關系,依法貫徹問責機制,增強行政主體為人民群眾謀利的意識,提高自身修養,在行使公共權力過程中,將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區分開來,充分認識到公共權力的公共性。另外,可以將維護公共利益作為行政主體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實現公共權力的公共性。
(二)增強人民群眾的主體參與意識。培育和發展公民社會,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范圍和監督意識,保護公民權力。呼吁公共權力行使的透明化,多樣化的途徑將信息傳遞給群眾,解決人民群眾與政府間信息不對稱的矛盾。
(三)培育和弘揚全社會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一種關懷公共事務和促進公共利益的責任意識與行為態度,包括公共倫理、公共參與、公共責任三個維度。培育和弘揚公共精神就是改變行政主體的觀念和倫理選擇,尊重和維護公共規范。促進公民進入公共領域,參與公共事務,行使公共權力,承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聯系,弘揚公共精神,營造公共權力運行的有利社會環境。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制約監督機制。
1、以法律制約權力。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以法律制約權力的運行。另一方面,公民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法律是保護公民權力的體現,增強法律意識也是法律制約權力的重要內容。
2、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力制約權力是對權力濫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權力制約權力最主要的思路是權力制衡,達到一種平衡。從西方的三權分立到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權力“形散神聚”。明確權力之間的界限,做到每一項具體權力都有權力制約。
3、以社會制約權力。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將權力賦予社會組織,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多元主體對權力進行監督,包括政黨、人民群眾、社會輿論等監督,行成多元主體的監督機制。
公共權力價值回歸路徑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只有各主體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形成機制,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參考文獻:
[1]夏之放.異化的揚棄[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16.
[2]趙永行.論公共權力異化及其對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1999(7).
[3]塞繆爾·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三聯書店,1989.
[4][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商務印書館,1982.
[5]劉新華.公共權力異化與法制建設[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199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