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文娟
摘 要:古代詩歌語言的凝練概括體現出詩歌韻味的同時,也為學生們在解讀詩歌的藝術魅力時增添了一定的難度。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的教學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學生們對于學習詩歌的興趣并不濃,因此,本文主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誦讀和鑒賞兩個方面談談如何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關鍵詞:詩歌教學 讀出情韻 品鑒詩韻
從《詩經》中初民的吟唱,到唐詩的燦若星海,詩歌以他獨特的美和內涵滋潤著一代又一代人,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古典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時也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塊短板。朱光潛先生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文學。”因此,引導現代的中學生進入詩歌的殿堂,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是目前中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要面臨的任務。
一.讀——讀出情韻,激發美的體驗
中國的古典詩歌發軔于民間,最初的民歌吟唱,賦予了詩歌優美的旋律,于吟唱中寄予情懷。詩歌鮮明的節拍,和諧的韻律只有在誦讀中才能體悟出來,也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初步體會詩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歸來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的喜悅;“江南游子把欄桿看了,吳鉤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怨憤;“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這些不通過反復誦讀,怎能與詩人們產生情感共鳴。那怎樣指導學生誦讀以達到美的體驗與情感的共鳴?
1.情境朗讀
中國古典詩歌除了擁有豐富的情感內涵,往往還具備優美的畫面。所以在誦讀時可以結合具體的詩歌進行情境預設,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愿意嘗試去誦讀。如《春江花月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預先播放古箏名曲《春江花月夜》和一些明月清輝的圖片讓學生走入音樂和畫面中去展開想象的翅膀,融入詩的意境之中,然后情動于中,以聲傳情。
2.多種朗讀方式結合
通過情境預設,讓學生有了初步的審美體驗,教師可以趁熱打鐵,以教師范讀或名家朗讀為范例,讓學生比較體會,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輕重緩急,進一步準確地把握詩歌情感。在進行范讀之后,教師可以指明學生讀,以個例輔導的形式讓學生在誦讀詩歌時明白要去注意哪些問題,怎樣通過聲音語氣詮釋情感。比如,筆者在指導杜甫的《蜀相》誦讀時,扣住“尋”、“柏森森”“自”“空”等字詞,以悠長的語調讀出尋覓的急切與仰重。因詩歌的內在結構與韻律的存在,教師在指導誦讀時,要指導學生根據詩歌的表達內容和情調判斷輕、重音。有利于表達詩歌情感的要重讀以及一句中的關鍵詞,比如《蜀相》中頷聯的“自”、“空”反之,則輕讀。要讀出詩歌的韻律,語速的選擇也至關重要,情緒失落時,則語速緩慢如泣如訴。
二.授人以漁——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詩歌是一種十分凝練的文學樣式,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除了要注意是個形式上的聲韻、結構、格律上的要求外,還必然要重視詩歌的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在日常的詩歌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授人以漁”,探究詩歌教學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1.置身詩境,以寫促賞,激活學生的思維。
古詩詞語言凝練、意象豐富,藝術表現手法多樣的這些特征,也為學生在解讀詩歌內涵時增添了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詩歌語言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讓學生們練習描述詩詞意境,從而很好地訓練他們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讓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更上一層樓。
例如,在近期的一節詩歌鑒賞課中,筆者以杜甫的《月圓》為模本,向同學們展示詩中畫面,進而提出問題:詩中描寫了月圓之夜的哪些畫面?有什么特點?同學們通過選取相關的意象,仔細的觀察、揣摩、想象,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繪。這個教學環節的設置目的在于告訴他們再現畫面時要緊扣相關意象,由意象入手,由意象到意境,由意境而生發情感。畫面的描繪讓學生充分想象,置身詩境,沉浸于細膩的詩味中。最終,同學們也展示了自己想象的成果,其中不乏一些優美的畫面描寫,如“天空一輪孤月,清輝灑滿樓宇,江流婉轉,月色清寒,月影浮動,光彩交融。”另外,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例如在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時,不僅僅局限于詩歌畫面的還原,還可以是意境的描摹,人物心理活動的揣摩,詩人內心情感的體悟。通過這些訓練方式,為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助一臂之力。
2.斟酌字句,品鑒詩韻
如果說再繪詩歌畫面是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涵,那么在教學中我們還需要從細微處品鑒詩韻,斟詞酌句。古代詩歌語言的凝練性也就決定了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尤其地注重詩歌字句的錘煉與斟酌,而往往詩人精心提煉的字句亦是詩歌的詩眼。詩眼常常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增強詩歌的形象性、豐富讀者的想象力、翻新詩句的含意、關乎詩意的準確性。如王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宋祁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無不詮釋著詩人煉字的巧妙。
例如,在講授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時,關于“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一句,教學時就引導學生們著重注意“坼、浮”的運用,深刻體會大湖浩瀚像要把吳楚大地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的壯闊。在課外的練習題中也多有煉字題的考查,如賀鑄《望湘人》中“厭鶯聲到枕,花氣動簾,醉魂愁夢相半。”的“厭”字,開篇一個“厭”字領起,可謂破空而來,不知所由起。“厭”字下接以四字對句,寫室外充滿生機之盎然春意,極細膩柔美,卻冠以不合理的“厭”字,立刻化歡樂之景為悲傷之情,變柔媚之詞為沉痛之語,哀愁無端,一字傳神。
中國古代詩歌是前人留下的燦爛文化遺產,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與完善。雖然道阻且長,仍一往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