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呈現有增無減的趨勢。這其中,未成年女性犯罪日益凸顯,而未成年女犯中性犯罪比例相對較大且逐年增長。因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理應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因此,以筆者在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監區對未成年女犯中性罪犯相關問題作出的實地調研、訪談為基礎,文章通過對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現象的分析,從四個方面研究了未成年女性這一特殊群體在性犯罪特征、原因上存在的規律,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對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相應的心理矯治措施,這對于預防未成年女性性犯罪,促進未成年女性身心健康發展,促進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未成年 女性 性犯罪 心理矯治
作者簡介:李嬋娟,江蘇省司法警官高等職業學校,法律事務專業科。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122
一、以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監區為視角,分析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現象
近年來,我國的未成年人性犯罪問題日益突出,呈上升趨勢,其中未成年女性性犯罪也占了較大的比例,此類犯罪嚴重妨害社會管理秩序,嚴重影響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嚴重影響了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因此,筆者研究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其心理矯治,對于促進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
筆者根據在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監區進行實地調研得到的原始資料分析得出,未成年女性性犯罪呈現如下幾個現象:
(一) 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比例較高
調查期間,根據數據統計,女子監區在押未成年女性服刑人員總共72人,其中39人屬于性犯罪,另有33人屬于其他幾種罪名,性犯罪占未成年女性犯罪的比例高達54.2%。今年新入監的12名未成年女性服刑人員中,就有6人屬于性犯罪。由此可見,未成年女性犯罪中,性犯罪的比例相對較高,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二) 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罪名集中
國內學者對于女性性犯罪具體包括那幾種類型,有不同的看法,筆者認為女性性犯罪即女性涉性犯罪,是指女性運用其性別實施各種侵害他人性權利、有傷風化或其他嚴重的社會行為。根據我國刑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及女性涉性犯罪現狀,從犯罪學和刑事法學的角度研究,我國女性性犯罪的主要種類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強奸罪(女性不能成為強奸罪的直接正犯,但可以成為間接正犯或者共犯即協助男子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
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或者侮辱婦女)
組織他人賣淫罪(組織他人賣淫)。
強迫他人賣淫罪(強迫他人賣淫)。
協助組織他人賣淫罪(協助組織他人賣淫)。
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的犯罪(引誘、容留、介紹他人賣淫)。
傳播性病罪(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嚴重性病而又賣淫、嫖娼的行為。) 聚眾淫亂罪(聚眾進行淫亂活動,且為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參加)。
就調查顯示,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女性服刑人員中,涉性犯罪的39人所涉及的罪名范圍不是很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罪名:強迫他人賣淫罪,強奸罪,介紹他人賣淫罪,組織他人賣淫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其中,強迫賣淫罪20人、強奸罪13人,總共占到所有涉性犯罪的84.6%。
二、研究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的特征
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是一種受到道德和法律雙重嚴厲譴責的犯罪行為。未成年女性性犯罪作為一種在特殊年齡階段建立在性別特征基礎之上的特殊類型的犯罪,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文化層次偏低
總結在押未成年女性服刑人員性犯罪案件,犯罪主體多為高中以下文化,其中以小學文化和初中文化為主。數據顯示,該女子監區39名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人員中,只有一名高中文化水平,一名大專水平,且均未畢業。
(二)犯罪手段多樣性
未成年女性性犯罪在手段上呈現出多樣性。不再是簡單的黑發廊式,而是出現了雇人在小區中群發短信、散發名片、打著“家政服務”的幌子從事賣淫、介紹賣淫等活動。這些手段更加“高級”、隱蔽,查處難度增大,而危害的層面也更大。
(三)常伴有暴力行為
在所有未成年女性涉性犯罪服刑人員的檔案中,筆者查閱到,他們的犯罪事實中大都顯示存在著暴力行為,性犯罪的同時會伴隨著搶劫財物、毆打殘害被害人、拍裸照及視頻等,情節之惡劣,手段之殘忍,有些行為簡直令人發指。
(四)共同犯罪多
在39件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有32件,占到82.1%。這是由于這些犯罪群體年齡偏小,尚未成年,加上女性的身心特點受到限制,往往需要依靠他人共同實施。共同犯罪使得犯罪目的更加容易達到,而同時犯罪行為對被侵害人的傷害也增大,而且共同犯罪中往往是與社會閑散人員或有前科人員共同作案,一旦實施犯罪,很難回頭。
三、剖析未成年女性涉性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既有意志、認識、情感、個性等主觀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客觀方面的原因。
(一)主觀原因
1.個人享樂主義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經濟體制的轉軌,使得一些無一技之長但物質欲望強烈愛慕虛榮的未成年女性,不能運用正當勞動手段創造財富,喜歡不勞而獲。如在一起強迫組織賣淫案中,服刑人員趙新(化名),十六歲,初中文化,無業,不思進取,卻喜歡享受物質生活,花錢如流水,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在一個 “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一個賣淫組織,強迫以前認識的女同學和女性朋友進行賣淫活動,因情節嚴重,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沒收違法所得。
2.法律意識淡薄。這些未成年女性中,對法律責任和道德問題存在模糊的認識。服刑人員王元(化名),其哥哥是從事組織賣淫的,在某處租用的房間里私自關押了十多名被騙去賣淫的女子,限制其人身自由,防止逃跑。這期間,一直讓王元幫助看守。王元認為其沒有組織賣淫的行為,只是幫人看守,也根本未認識到此類行已構成犯罪,而不僅僅只是道德問題或違法行為。endprint
3.價值觀錯誤。有部分未成年女性擁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并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但青春期造成叛逆心理,尤其在早戀問題上,一旦因早戀觸發矛盾,就不計后果體現自我主義。馬力 (化名)系在校生,因發現其前男友與另一女生處對象,雙方發生爭吵,互相抨擊,其感覺身心受到打擊,隨后糾集他人在約定地點對那名女子進行毆打,還逼迫受害者脫光衣服,用手機拍照、拍視頻,隨后找了一名男子對其實施了強奸。她認為,只要自己有事,打一個電話就能找來人幫忙打架,顯得自己很有本事,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多發生在未成年女性。
(二)客觀原因
導致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的外因無非是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
1.家庭原因,家庭環境是使得未成年女性走上性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包括家庭缺陷與家庭教化思想不正,家庭功能失調和性教育的乏力,在這種種家庭原因下,催生了犯罪。研究顯示,這些未成年女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從整體上說都偏低,而且母親的受教育程度低于父親。本研究同時發現,性犯罪女犯父母關系不好的,提示女犯的性意識及對待兩性的態度可能與其父母在對待兩性關系時所表現出的沖突及溝通能力較差有關。
2.學校原因,包括學校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及責任感教育不力,尤其性知識的教育明顯滯后,管理、教育方法不當等。
3.社會原因,包括不良文化的傳播、封建思想殘余的影響等等。例如網絡中的不良信息誘發未成年女性性犯罪的現象也不在少數。據調查發現,網絡對青少年影響確實很大,很多未成年女性是因為接觸黃色網站,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而走上性犯罪道路的。出于尋求感官刺激,未成年女犯在網上能夠接觸到有嚴重暴力傾向的武打娛樂節目,也能通過網絡結識到一些從事組織賣淫活動的人員,從而一步步邁向犯罪的深淵。
四、對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的心理矯治
根據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的特殊心理特征,可采取如下矯治方法:
(一)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向罪犯宣傳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啟發罪犯自覺參與心理矯治工作,調整心理狀態,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消除心理障礙,逐步達到恢復或重塑健康心理的目的。
監獄應利用獄內報刊、黑板報、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心理衛生、心理健康知識;針對未成年女性的特殊生理現象及心理反應,對她們進行月經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她們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況,適時作好生理、心理準備,從而減少或克服生理、心理的不適癥侯,順利度過人生的特殊階段。還可通過舉辦心理健康的專題講座對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重點講性心理的發展及性心理障礙的知識,建立或增強其自我調適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為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建立“生理檔案”的個性化矯治措施
要對不同罪犯施以科學的矯治方法,就必須掌握每一名犯人的生理規律。未成年女性性犯罪者入獄后,監獄應著手為在押女犯建立“生理檔案”。監獄警察應調查每一位女犯的生理周期、病史,經前經期的生理、心理表現等。隨后,在教育改造過程中根據女犯的生理特征、情緒變化制定出控制措施,然后每個月都要對這些控制措施的效果進行跟蹤評估,并據此提出改進意見,使之更趨完善。
為未成年女犯建立“生理檔案”,這樣至少可以使干警在她們的特殊時期盡量回避一些矛盾,也可以使犯人了解自己的身體變化,調節自己的情緒。無論對教育改造罪犯還是對監獄秩序的穩定來說,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效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
監獄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活動以解決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包括自我意識不健全、監獄適應困難、情緒障礙心理危機等。如通過面談咨詢、團體咨詢等等的方法糾正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錯誤的性道德觀念,增強她們在思想改造上的積極性,讓她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性。
罪犯心理治療,就是在建立良好治療關系的基礎上,由受過專業訓練并取得相應資格的心理醫生或其他心理學工作者(可以是管教民警,也可以是社會上的專業人員),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對患有心理障礙及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罪犯,給予診斷與治療,以減輕或消除其心理癥狀,促使其克服行為障礙,增進心理健康的過程。
(四)開展罪犯心理矯治質量的評估
通過心理測驗、模擬實驗、評定,評估罪犯心理與惡習的消除程度,守法心理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建立程度。比如通過情境實驗讓未成年女性性犯罪服刑者接觸與性有關的刺激信息,觀察其情緒變化是否具備克制性沖動的意志力。未成年女性性犯罪者的社會心理缺陷主要表現為錯誤的性道德觀念以及缺乏對自己性心理、心理沖動的自我調控能力。因此,對這類罪犯的矯治成效應側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定:
1.錯誤的性愛觀念是否減弱以至消除,正確的性意識是否建立。
2.對性心理、心理沖動的自我調控能力以及對色情誘惑的抗御意志力是否增強。
參考文獻:
[1]王莉.未成年女性犯罪的心理分析.企業家天地-理論前沿.2005(9).
[2]林路.當前未成年女性犯罪原因及其矯正.中國中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楊再明、秦揚主編.犯罪學(第一版).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4]崔建中.當前女性犯罪的趨勢與對策.青少年犯罪研究.2004(1).
[5]賈冬梅.當前少女犯罪案件分析.青少年犯罪問題.1999(1).
[6]章鳳仙.少女犯罪動態評析.青少年犯罪問題.2011(6).endprint